倪光南的“宿命”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1日,倪光南刚过完70岁生日。他依然穿行在中关村,骑着自行车,像25年前那样。
  25年的时间,成就了一批明星企业,也成就了一批明星级企业家,如联想的柳传志、四通的段永基、用友的王文京等;也有一些人,他们的身影已经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在中关村最初的历史里,他们被奉为“知识英雄”。
  在中关村,一直流传着“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知名企业”的经典故事:柳传志找到倪光南,开发出了联想式汉卡,成就了联想公司;张玉峰找到王选,开发出了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成就了方正公司;万润南找到了王辑志,开发出了四通打字机,成就了四通公司。
  
  时至今日,倪光南和王辑志早已出局,遭遇了“逼宫”事件的王选,亦逐步淡出了方正,于2006年2月13日去世。
  倪光南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去年中关村20年的科技成果展上,四通打印机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获奖,但领奖人非王辑志,而是段永基;对倪光南来说,联想汉卡是自己开发的,这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
  
  汉卡带出的故事
  
  中科院南路6号的中科院计算机所9层,倪光南出现在电梯口,跟着清瘦、精神矍铄的他,穿过空旷的大厅,就可以到达他的办公室,十多平米,异常整洁。
  在采访开始之前,他打开红木的文件柜,拿出一个透明的文件袋,里面装着一块汉卡,一些文字材料,联想早年的宣传册上,柳传志依稀可以看到今日的影子,倪光南的两鬓还没有斑白。联想的所有制问题,汉卡在联想最初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倪光南在联想的岁月,就浓缩在这样一个文件袋里。
  故事的缘起是1984年的中关村。那一年倪光南进入中科院计算机所23年了,身为中科院计算机所业务尖子他内心会偶尔掠过一丝遗憾。
  倪光南在《科学家的征途》一文中曾谈到,“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我洒过汗水;国家的科研成果,我取得过;中科院重大科技研究成功,我也拿过无数次。但遗憾的是,这些成果至今还躺在奖状上,一直没有成为产品。”
  那一年,国家颁布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计算机列为应用科学,拟在5年之内全部取消财政拨款,联想集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计算所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接下来的故事在各种版本里均有记载:1984年12月的某一天,计算所公司成立(后更名为“联想”)后一个月,倪光南就这样进入了联想的历史,成为公司的第12个员工。那一年倪光南45岁,是国内的顶尖级计算机专家,他手里有一个宝贝——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独立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
  柳传志知道倪光南的手里有一个宝贝,他打动了倪光南,他说,“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刚刚从加拿大回来的倪光南提了三点要求:一不当官,二不开会,三不接受记者采访。
   那个阶段,倪光南的技术辈分比柳传志高出许多,加之他比柳传志大5岁,进计算机所比柳传志早10年,因此,尽管柳传志是副总经理,倪光南仍亲切地称其为“小柳”。
  最初的3年,计算所公司依靠联想汉卡等高技术产品,在技工贸一体化的方针下,产值以平均500%的速度跃升,1987年的产值接近亿元,进入了中关村“两通两海”等大公司的行列。
  故事并非永远就这么桃红绿柳的进行下去,很快,倪光南的命运变发生了逆转。
  《联想局》里如此写道:1996年联想汉卡停止生产,而1995年,销量只有0.5万块。与之相对应的倪光南的命运是:1995年6月30日上午,联想集团董事会宣布解除倪光南总工和董事的职务。会议结束,柳传志和倪光南各自默默地离开现场。
  这一切并不为业界所知,4年后,倪光南的离开才被业界知晓。
  
  分歧的发生
  
  1999年的9月10日,中科院7层会议室,时任联想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曾茂朝宣布了一则消息——解聘倪光南,他的股份被联想收回。“董事会研究决定,从1999年9月1日起,对倪光南同志进行解聘,并提请中国科学院根据人才流动双向选择的原则重新安排其工作。”曾的语调很冷静。
  曾茂朝对媒体如此说,这件事不是个人恩怨,而是目前许多国内企业都存在的体制问题,就是在一个企业里,到底应该是企业家说了算还是科学家说了算。也有人把这种分歧归结为“技工贸”和“贸工技”之间的分歧。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倪光南来说,都是残酷的,他被动出局。
  当倪光南被解聘时,他几乎是一无所有,他失去了十多年来辛苦耕耘的中国IT企业这个舞台,他头上的“联想”的光环被拿走了,在联想的正史和媒体的宣传里,将他从“联想的工程师”变成“联想的罪人”……
  在联想的正史《联想风云》里面,倪光南被描写成一个“谦虚、内敛、执着和多疑”的人,“当然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些东西让人恐惧,那就是自负、偏执、凶狠和不顾一切。”
  2000年初,刘韧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算是为那场长达数年的“柳倪之争”暂时划上了句号。文章中的倪光南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刘韧用这样的话作了结尾——“抱歉,不能写出一篇让倪总满意的文章。”
  谈及到这些文章中的“自己”,倪光南的语气中依然没有愤怒,他只是问了记者一句,刘韧现在在哪里?这涉及到IT圈去年的一件爆炸性新闻,去年11月份,刘韧以涉嫌敲诈勒索罪被捕。
  而在另外一部分人眼中,倪光南总是那么谦和有礼,甚至有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中国工程院的大院士,竟然“像小学生一样站起来回答问题”。记者在求证这个问题时,倪光南笑着说,“我不是什么名人啊。”
  关于“柳倪之争”有着太多的版本,这中间,倪光南保持了缄默,能看到的文字是倪光南拒绝了500万,缘故是这是一笔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拿的钱,他觉得历史总会趋于透明。
  当然历史不能在假设中前行,但有一个事实是明晰的,科学家和资本家之争中,科学家似乎永远是弱势的一方。
  在2004年的岁末,一些不同的声音又开始涌现。在另外一次采访时,经济学家左大培为倪光南大声“叫冤”:“联想股份制改革产生了一批亿万富翁、富婆,但作为对联想创业贡献仅次于柳传志的倪光南,为什么一分钱都没有分到?”
  
  方舟陷阱
  
  倪光南的故事,始于联想,但并没有终于联想。
  离开联想之后,为国产软件奔走呼吁的过程中,资本和知本博弈的故事再一次发生在倪光南身上,尽管换了人物,换了场景,但剧情依然是相似的。
  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认识了阿尔伯特大学戴维斯教授。1983年,戴维斯请其到阿尔伯特大学访问。这次访问,倪光南认识了正在该校读书的李德磊夫妇。此后,两人的联系很少,直到李德磊到摩托罗拉工作,回中国的机会多了,和倪光南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2000年3月8日,李德磊成立了一家叫做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微”),那个时期,国内的芯片研究领域一片空白,李德磊有一支做CPU的技术队伍,但没有业务。
  李德磊找到了倪光南,刚刚从联想退出来的倪光南,一门心思要做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芯片。中芯微的技术团队让倪光南非常振奋,他觉得他的梦想或许能在他们身上实现了,他开始协助李德磊寻找风险投资。这时已是1999年9月了。倪光南在业务推广上不遗余力,他的执着打动了一位深圳民营企业家,后者立即拍板投资2000万元。
  千禧年世纪之交,中国制定了“十五规划”,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个背景下,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出台了。
  瞬间,李德磊的方舟科技成为芯片行业的最耀眼明星。据说后来胡锦涛主席参观中关村,第一个见的是李德磊。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诞生。作为第一款可以商品化的32位芯片,尽管它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仍然备受关注。
  2001年4月,方舟1号研发成功。2001年5月,倪正式出任中芯微系统战略市场部副总,为中芯微做拓展市场的前期工作。7月,经过高级别的专家技术鉴定会,并由四部委联合召开了盛大的发布会,轰动一时。 在此之后,国家开始陆续投入大笔资金支持方舟1号、2号的研发。
  
  随后发生的事情出乎倪光南的意料。
  政府的巨大支持,使李德磊根本看不起市场上的厂商客户,他眼里只有政府采购。尽管如此,倪光南给方舟公司拉来了第一个客户——北京裕兴科技公司。出于对倪的信任, 裕兴科技投入上百万元,弃英特尔投向方舟芯片阵营。可令倪光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德磊却拒绝供货。倪光南非常尴尬,后来,陆续又有几个客户被方舟公司用同样方式撵走。
  2001年10月,倪光南离职。此后在一些场合,李德磊指出,方舟3号是狗屎,公开宣称做嵌入式芯片没有市场,搁置了承接的科技部“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芯片的研发中止了。
  在倪光南的叙述中,此后的李德磊似乎都猫在自己的方舟科技大厦里,现在几乎很少在中关村的各个场合出现。“他没有脸面再出来”,倪光南如此说。
  在方舟事件后,倪光南说,“花了20年时间,才认识李德磊”。
  
  另外一个版本
  
  众所周知的是当年的“柳倪之争”,“方舟事件”后的倪光南,并没有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在倪光南的博客里,《“软件正版化”不等于“软件进口化”》,《中国的信息化只有依靠国产软件才能以低成本实现》等文章,正是这几年他的所思所虑。
  从当年的“柳倪之争”,再到近一点的“方舟事件”,倪光南谈到这两个事情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一点点哀伤。在倪光南看来,人一旦有了权力,就会产生分化,这是他的宿命。回望当年,没有愤怒,甚至连语调都是平缓的,有的只是无奈。
  说起当年的“柳倪之争”,他觉得,历史会给他一个圆满的答案,历史会回到本来的面目。和柳传志掰了之后,他碰到过柳传志两回。
  “1996年左右,那时柳传志还住在中关村东小区。我住5楼,他住4楼。有时我正好碰见他从楼里面走出来,他没有和我打招呼,就一头钻进自己的奔驰里。我无所谓,推着单车慢慢地走过去,但透过小车的反光玻璃,我看不清他的表情。后来他就搬往别墅去了,房子是他的司机在住。”
  还有一次是在一个会议上,倪光南看到了柳传志,彼此仅仅互望了一眼,柳传志的脸上没有表情。
  尽管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他觉得自己的身子骨还算硬朗,空闲的时候,倪光南喜欢听一些经典音乐,最爱听的是德沃夏克的第二乐章。听到这个旋律的时候,他就会想到自己小学一年级时的场景,歌词是老师填的。
  黄金的年华虚度过
  才知道从前铸成大错
  萧萧两鬓白徒唤奈何
  雄心壮志早消磨
  斜阳景已不多
  深悔蹉跎
  深悔蹉跎
  “当年曾觉得这首词的情调太消极,现在年纪大了,才感觉到其中的深意,才觉得许多事情没有做得更好——我本来是可以为国家、为他人做出更多贡献的。”倪光南感慨。
其他文献
图方迎忠    温家宝 8月底视察迅雷时,邹胜龙作为公司CEO汇报工作说中国在下载领域領先,而迅雷在下载行业领先,并向温家宝赠送了“001”的会员资格邹胜龙送了温家宝一张会员卡。    温家宝8月底视察迅雷时,邹胜龙作为公司CEO汇报工作说中国在下载领域领先,而迅雷在下载行业领先,并向温家宝赠送了“001”的会员资格。  如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想在互联网上下载点什么资源,他一定会比普通网友快上很多,
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的最爱,一个由怀表、皮革、钢铁等器械零件制成的“控音器”    “对我而言,惊悚也可以是美丽的。”  艾米莉西蒙(émilie Simon)有张标准的娃娃脸,配上童稚的声线,令人如坠仙境。当然,仙境与陷阱仅一步之遥,就像她登台献唱的第一支曲子——《魔鬼就站在我门口》。  9月24日晚11点多,观众久等两小时后,“法国电音精灵”终于亮相芷江梦工场。一身黑装的艾米莉,低胸小公主裙搭配紧
那些红极一时的人选,怎么如此密集地进入这个行业。    趋势仍在延续。从2005年开始,一个人群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家、投资银行家、职业经理人投身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PE)领域。  “人有很多共性,在华尔街吸引银行家、企业家做的事在中国也同样会发生。”已经成为TPG(Texas Pacific Group,德州太平洋)合伙人的王兟说。出现在中国的“转会
我在大学修读现当代文学时,教材上还没有沈从文、张爱玲和牛汉等人的名字;大学毕业后补读与工作有关的书,不大关心文坛的人和事。这次阅读这本三联版的《牛汉自述》,有两条因由。一是我对贾植芳、王元化、牛汉、何满子等文化前辈超常的生命力十分钦佩。这些所谓的或疑似的“胡风分子”一生坎坷,身心都饱受摧残,却志不稍屈,年逾八旬后仍著述不辍,我想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找出其中谜底;二是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讲这本新书的片断,
生机转瞬即逝,而且很可能就在我们这一代的踌躇彷徨中溜走。大多数人不知道,也许是不在乎,人类文明原来随时会毁灭    1971年9月15日,加拿大温哥华的清晨,3个小伙子登上了一艘名为“菲莉丝科马克”号的小船。  他们按计划驶往北冰洋上的阿姆奇特卡岛,对美国政府将在那儿爆炸一枚100万吨级的氢弹,表达他们的强烈抗议。  至此,“绿色和平”这一全球性NGO,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现在绿色和平的总部
在日本,以前原为代表的“少壮派”政治家正浮出水面。他们崇尚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希望通过修宪使日本成为“普通国家”,对参与国际事务跃跃欲试。他们的崛起,势必对日本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对前原诚司来说,9月17日是一个好日子。他在日本政坛的两次闪亮登场,都发生在这一天:2005年9月17日,43岁的前原当选日本民主党代表,是该党最年轻的党魁;今年9月17日,他登上日本外务大臣宝座,是新一届内阁
作为公共遗产却不愿被当地人提及,50年代以来这栋前苏联援建的建筑成为阜阳历次政治运动的策源地,几十年来深刻影响了800万人民的日常生活。从兴建、使用,直到废弃,无不留下鲜明的时代烙印,多少官员在这里飞黄腾达,或身败名裂,多少悲欢离合在其中上演。    午后,漫步在陌生又熟悉的阜阳老城,见一废弃的写满标语的大楼低调地藏掩在一座基督教堂旁,标语早已斑驳,院门口极具地方特色的广告牌也是锈迹斑斑。它被废弃
和所有上了年纪的日本艺术家一样,久石让出现在观众面前时,西装笔挺,腰板笔直,脸上堆满了热切的笑容,语气郑重,整个人甚至显得有些恭谨。他的中文再生硬,也包裹着诚意的温度,一句勉强能让中国听众明白个七八分的“你们好,我是久石让”,依旧能博得台下如雷的欢呼与掌声。  12月4日晚的广州星海音乐厅里座无虚席,与往常的交响音乐会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欢呼与掌声多半发自年轻的面孔,他们为“久石让2010中国巡
两个多月前,他在网上发帖揭露自己所在的单位配合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的施工单位作假,使一段联络通道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合格的情况下被验收,引起舆论轰动    孤独    运动场上一片喧闹。激昂的音乐声和着加油声、欢呼声,欢乐洋溢着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看上去,举办运动会的单位,和谐而富有朝气。  68岁的钟吉章站在人群中,没人和他搭话。他微微憨笑着,举着相机,将热闹录下。年轻员工在拔河,呐喊之声此起彼伏。
大小不二  唐代有一位江州刺史李渤,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一次,他向归宗智常禅师求教,说他认为佛法里常听到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不仅玄奇,而且不合乎逻辑:须弥山藏得下一粒芥菜子,这说得过去;但是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容纳一座须弥山呢?这是骗人的吧?  归宗禅师闻言失笑,反问李渤:“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读书岂止破万卷,还在万卷之上呢!”李渤一副得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