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概述:深松机械化技术是不翻土的耕作作业,是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机械松动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创造虚实并存土壤构造的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扎深根,起到涝能蓄水、旱能提墒的效果。应用这一技术可较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产增收效果:采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与传统浅耕种植方式相比,每亩粮食增产50多公斤,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技术要点:
1. 深松时间:深松作业主要适用于旱田整地,秋季深松有利于蓄纳秋冬雨雪,周期一般2~3年进行1次。秋深松起垄的地块要注意起垄后应及时镇压,以防跑墒。
2. 深松深度:深度的确定要因地制宜,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25~35厘米。对于土壤比阻较大及犁底层较厚的地块,应用普通联合整地机难以达到深松整地的效果,应采用浅松铲与深松铲相结合的深松机进行复式深松作业,分层打破犁底层,以保持耕层土壤适宜的松紧度和创造合理的耕层。甘蔗地深松应达40厘米以上。土层薄或沙土地不宜深松。
3. 深松方式: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全方位深松用于全面松动土壤,深松的深度为25~30厘米。间隔深松用于创造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一般采用凿式深松铲,破碎犁底层效果好。在深松机的应用上还要注意与轮作制相适应,选好深松的年份和茬口。
4. 深松质量:深松作业要求耕深一致,各行深度误差为±2厘米,要求行距一致,对于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确定行距。全面深松地块深松行距一般为35厘米,间隔深松一般为70厘米,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墒抹平。
5. 作业机具:深松机具从类型上分为单机和联合作业机,从方式上分为全方位深松机和间隔深松机,可按照农艺要求选用。提倡采用深松联合整地机一次进地完成深松作业,并达到待播状态。
注意事项:
①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或当地雨季开始之前立即进行耕翻作业。
②深松是重负荷作业,应与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进行。要根据当地的土质、耕层、耕翻期间的天气和种植作物等条件来选择耕作的适宜深度。原耕层浅的土地宜逐渐加深,切忌将新土层的生土翻入耕层。如翻耕后持续干旱,又无水源补偿,则耕深宜适当浅些,盐碱地也忌一次犁得过深,以免加重耕层土壤的盐化。
③深松要在土壤的适耕期内进行。周期一般是每隔2~3年深耕1次。
④深松作业的同时,应配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肥力的恢复。
技术依托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明街17号
邮政编码:150001
联 系 人:任晓东
联系电话:0451-82657883
电子邮箱:hljnjtgz@sina.com
中国农学会供稿
增产增收效果:采用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与传统浅耕种植方式相比,每亩粮食增产50多公斤,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技术要点:
1. 深松时间:深松作业主要适用于旱田整地,秋季深松有利于蓄纳秋冬雨雪,周期一般2~3年进行1次。秋深松起垄的地块要注意起垄后应及时镇压,以防跑墒。
2. 深松深度:深度的确定要因地制宜,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25~35厘米。对于土壤比阻较大及犁底层较厚的地块,应用普通联合整地机难以达到深松整地的效果,应采用浅松铲与深松铲相结合的深松机进行复式深松作业,分层打破犁底层,以保持耕层土壤适宜的松紧度和创造合理的耕层。甘蔗地深松应达40厘米以上。土层薄或沙土地不宜深松。
3. 深松方式: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全方位深松用于全面松动土壤,深松的深度为25~30厘米。间隔深松用于创造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一般采用凿式深松铲,破碎犁底层效果好。在深松机的应用上还要注意与轮作制相适应,选好深松的年份和茬口。
4. 深松质量:深松作业要求耕深一致,各行深度误差为±2厘米,要求行距一致,对于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确定行距。全面深松地块深松行距一般为35厘米,间隔深松一般为70厘米,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墒抹平。
5. 作业机具:深松机具从类型上分为单机和联合作业机,从方式上分为全方位深松机和间隔深松机,可按照农艺要求选用。提倡采用深松联合整地机一次进地完成深松作业,并达到待播状态。
注意事项:
①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或当地雨季开始之前立即进行耕翻作业。
②深松是重负荷作业,应与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进行。要根据当地的土质、耕层、耕翻期间的天气和种植作物等条件来选择耕作的适宜深度。原耕层浅的土地宜逐渐加深,切忌将新土层的生土翻入耕层。如翻耕后持续干旱,又无水源补偿,则耕深宜适当浅些,盐碱地也忌一次犁得过深,以免加重耕层土壤的盐化。
③深松要在土壤的适耕期内进行。周期一般是每隔2~3年深耕1次。
④深松作业的同时,应配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肥力的恢复。
技术依托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明街17号
邮政编码:150001
联 系 人:任晓东
联系电话:0451-82657883
电子邮箱:hljnjtgz@sina.com
中国农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