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永民,贫穷中亦有自己的快乐
【名人小档案】王永民,中国电脑领域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发明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为汉字在电脑上的应用开拓了一个新时代,他也因此被国内外媒体誉为“当代毕昇”、“五笔之父”。他还推出了面向网络时代的五笔数码输入法,为汉字输入技术树起了一座金光闪闪的丰碑。
面对采访,这位闻名遐迩的科学家穿过时间隧道,回眸沧桑历程,再一次品尝自己童年的快乐:
1943年那个梅花绽放的时节,王永民出身在豫南山区一个贫穷的农家。那时,中国大地到处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那“野菜半年粮”的岁月里,每到春夏,村里的人们总是在山坡上或田间小径上寻挖野菜。王永民四五岁时,就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田野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童年时代的王永民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隔壁的老中医万大爷,他肚子里装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打王永民记事起,老人一有空就给他讲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等故事。王永民常常听得心花怒放,也笑得前俯后仰。万大爷的那些精彩故事启迪了童年王永民的智慧,也培养了他的想象力。王永民佩服的另一个人就是父亲,老人家是远近闻名的工匠,农村里的多数手艺活他都熟门熟路。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心灵手巧,能织篓编筐、盖屋造房、制作玩具。
王永民从小就跟父亲学做小玩具,不仅能做迎风转、小喇叭等,就连那些结构稍微复杂一些,能叫得上名字的他都会做。那时,父母总以“艺多不压身”的古训开导、激励王永民多学手艺、学好手艺。王永民知道,要学手艺,不仅要勤于动手,还要勤于动脑,琢磨一些手艺活的门道。当时,家里老鼠特别多,为了灭鼠,他凭着跟父亲学到的木工、钳工技艺,6岁就开始做捕鼠器。做出了一种,还要换个样子再做。几年时间,他不断改进捕鼠器的结构装置,做出了十几个种类。他还自制过二胡,研制过“永动机”,改良过妈妈的纺车。
7岁那年,一个菊花飘香的日子,王永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高高兴兴走进学校,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读书郎。上学没几天,他就品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尤其是课本上那些四四方方的汉字太有意思了──一条横道是“一”,两条横道是“二”,“日”就是由日头的形象转化而成,“月”就像月牙……他特别喜欢写字,买不起纸笔和墨水,就用黄土地作纸,树枝石块作笔。每天放学回家,他就蹲在地上练习写字,写满一地,擦平再写。上学、放学的路上,别的孩子总是一路打闹、嬉戏,而王永民从不参与。他趁别人打闹、玩耍的工夫,蹲下来在地上练练字。那一个个奇妙的汉字似乎将他引入了一座灿烂的迷宫,使他如痴如醉。
秦文君,红花绿草是她心中的童话
【名人小档案】秦文君,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是一位深受广大少年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著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小人精丁宝》、《十六岁少女》、《调皮的日子》等。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各种儿童文学大奖,《家有小丑》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德文等出版。《小鬼鲁智胜》、《宝贝当家》等十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2002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多年来,秦文君一直活跃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中,使那些色彩缤纷的梦想不断飞进千万儿童的心灵里,给儿童带去快乐。作为儿童心灵的探索者,秦文君儿时享受的是什么样的快乐呢?
秦文君的父母是从部队转业到上海某机关工作的,都是文学爱好者,民主型的家长。他们的教育原则是:不训斥、不打骂,一切尊重孩子。秦文君就是在这种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秦文君小时候,住房附近有一个大园子,里边草木葱茏、花卉芬芳,这是秦文君儿时的乐园。她常去那里享受新鲜空气,欣赏景致。每当她漫步在红花绿草之中、婆娑树影之下,就会勾起许多遐想。也许是那里的环境、景物实在太迷人了,所以秦文君上小学之后,依然迷恋着这个花园,常常是人在学校,神往园内。有时,秦文君甚至会逃学来到园子里,寻找自己心中的童话。为此,老师也曾上门向秦家“告状”:秦文君无故逃学。而秦家父母却表现得十分平静。父亲只是平和地对小文君说:“文君啊,实在不愿意上学就别去了,但要是想上学,那就不能随便逃课。你自己要想清楚,爸爸妈妈不强迫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母亲也面带笑容看着女儿,毫无责备的意思。
父母的宽容更让秦文君感觉家里比学校好玩,她便实实在在地逃了几天学,痛痛快快地在园子里玩了一把。她天天在那里流连忘返,似乎想把所有景物和乐趣都定格在自己的脑子里。多次仔细观察所储存的素材,不久果真派上了用场——上四年级时,秦文君写了一篇题为《下雪》的作文,既逼真地描写了那个园子的环境,又流露出她对那里的眷恋。这篇作文深得老师的赏识,后来被拿到少年宫去展览。从此,秦文君成为老师特别喜爱的好学生,并执掌“大权”——阅览室的钥匙由她掌管。这大大地方便了爱读书的秦文君。这时候,在单位里兼管图书馆的妈妈也开始把一些适合文君读的书带回家,嘱咐女儿好好看。渐渐地,秦文君把对园子的兴趣转移到书上去了。她感到遨游在字里行间具有无法形容的快乐。
邓亚萍,在飞动的银球中演绎快乐
【名人小档案】邓亚萍,乒坛名将,连续七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18次获得世界冠军。在各类比赛中,共获一百多次金奖,是乒乓球运动史上第一个集所有重大比赛冠军于一身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她先在清华大学进修学习,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她正在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出身在乒乓球之家,父亲邓大松是乒乓球教练。亚萍跨上乒坛,也算是“门里出师”。亚萍刚刚蹒跚学步时,父亲就经常带她出入乒乓球训练房。在那里,小亚萍感受到了打乒乓球的乐趣;回家后,她就要求学打乒乓球。父亲便在家里的天花板上用线吊着小球,让她跳起来挥拍击球。接着,再指导她近距离面壁击球。这样半年练下来,无论她迎球的命中率还是击球的力度,都已相当出色。亚萍刚满5岁,父亲就让她临台练习。那时,亚萍站在76厘米高的球台边,只能露出半个脑袋,刚好能看得见球台上球起球落,但根本无法挥拍迎战。父亲想了个办法:在球台前,放上几个凳子,再铺上一块大木板,亚萍就在这个1平方米左右的“舞台”上开始了她最早的“乒乓生涯”。在这个舞台上打球,踩翻板子或踏空脚摔下来是常有的事。每次从地上爬起来,父亲总是先检查她摔伤没有;然后,鼓励她坚强些,不要怕摔倒。生性不娇气的亚萍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越来越坚强,每次都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立即就投入训练,而且越练越猛,直打得热汗流淌。
亚萍上小学后,不管寒冬酷暑,冰雪炎日,早上6点准时起床。父母一起陪着她晨练:做操、跑步、拉韧带。下午放学后,她就去训练房进行几个小时的训练。打乒乓球是一项体力消耗极大的技术型运动,对于一个几岁的女孩子来说,这种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体力上委实有点吃不消。每天训练时,父亲总是提前买5个豆沙包给女儿作为加餐;慈善的妈妈为了给女儿补充体力,常常从一家人简单的饭菜中“抠”出两个鸡蛋,变着花样加工成女儿的营养餐。小亚萍练球特别投入,很快就掌握了要领。父亲还常常让她跟年龄大的小队员或成人一起训练、比赛,并且边训练、边总结。
在严格的启蒙训练之外,父亲还经常讲一些运动员勇夺世界冠军的故事,引导她树立远大的目标。8岁时,小亚萍心中就有了“长大也要当世界冠军”的梦想,9岁便进入河南省少年选手前3名,此后连续获得河南省和中南5省少年乒乓球冠军。这令小亚萍快乐无比,她更加发愤苦练,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多年以后,每当邓亚萍谈起童年生活时,她总是这样说:“那时,虽然练球很辛苦,但是心里总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海霞,最快乐的游戏就是朗读
【名人小档案】海霞,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播音员,曾主持《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和《现在播报》,现任《新闻联播》播音员。
海霞的母亲马桃红原是郑州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马老师一直坚持说普通话。为了朗读好每一篇课文,她常常在家中反复演练。
对于童年的海霞来说,听妈妈讲故事和朗读就像看戏一样过瘾。那时候,不论是讲小白兔、大灰狼,还是讲孙悟空、猪八戒,妈妈都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海霞常常听得手舞足蹈,笑得前仰后合。令海霞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听妈妈在家里朗读课文,当时,她还以为妈妈在开收音机呢,迅速跑了过去,结果发现妈妈并没有开收音机,而是在读书。海霞感到惊奇:妈妈读书竟然和收音机里的阿姨“讲话”一样!于是,她歪着脑袋,站在妈妈的对面,看妈妈读书时神采飞扬的样子。自那以后,一听见妈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正在玩耍的小海霞就会丢下手中的玩具,悄悄地来到边上,静静地听着。耳濡目染,小海霞也渐渐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缠着妈妈教她说普通话和朗读。
然而,小时候的海霞也像许多孩子一样,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常常将“书”说成“夫”,将“你”说成“里”。妈妈总是耐心地纠正,一遍一遍地正音、教读。上幼儿园时,小海霞的普通话水平在小朋友中已是出类拔萃的了。老师经常让她担任幼儿园大型活动的小主持人,大人们看她演出,都啧啧称赞。于是,院子的叔叔阿姨们一见到她,总要“刁难”一番:必须演个小节目,或是讲个故事、唱首歌,才能“放行”。小海霞一点也不怯场,像模像样地站在大人们面前,忽闪着大眼睛,甜甜地唱首歌,或背几句诗词,一次次逗得大人们笑逐颜开,一次次赢来了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品尝着快乐。那时,家里是小海霞的最好舞台,在幼儿园里学了新的舞蹈或者新的儿歌,回到家里,她总是一次次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海霞进步很快。7岁那年,全省普通话大赛在郑州拉开帷幕,她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总决赛资格。妈妈全力辅导,从选稿、正音到语气、停顿、感情表达,都细致地帮助她琢磨,指导她练习。正式比赛那天,妈妈特地为小海霞买来一双白皮鞋和一身红衣服,把她打扮得犹如一个快乐的小天使。这次比赛,小海霞技压群芳,最终,把大赛一等奖的奖杯抱回了家。
首次参加大型的普通话比赛就荣获大奖,对于刚上小学的海霞来说,心里无比喜悦。回到家里,妈妈接过大红荣誉证书,高兴地抱过她,对着额头就是一个甜甜的吻。这正是妈妈给女儿的最好褒奖!
【名人小档案】王永民,中国电脑领域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科学家。他发明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为汉字在电脑上的应用开拓了一个新时代,他也因此被国内外媒体誉为“当代毕昇”、“五笔之父”。他还推出了面向网络时代的五笔数码输入法,为汉字输入技术树起了一座金光闪闪的丰碑。
面对采访,这位闻名遐迩的科学家穿过时间隧道,回眸沧桑历程,再一次品尝自己童年的快乐:
1943年那个梅花绽放的时节,王永民出身在豫南山区一个贫穷的农家。那时,中国大地到处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那“野菜半年粮”的岁月里,每到春夏,村里的人们总是在山坡上或田间小径上寻挖野菜。王永民四五岁时,就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田野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童年时代的王永民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隔壁的老中医万大爷,他肚子里装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打王永民记事起,老人一有空就给他讲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等故事。王永民常常听得心花怒放,也笑得前俯后仰。万大爷的那些精彩故事启迪了童年王永民的智慧,也培养了他的想象力。王永民佩服的另一个人就是父亲,老人家是远近闻名的工匠,农村里的多数手艺活他都熟门熟路。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心灵手巧,能织篓编筐、盖屋造房、制作玩具。
王永民从小就跟父亲学做小玩具,不仅能做迎风转、小喇叭等,就连那些结构稍微复杂一些,能叫得上名字的他都会做。那时,父母总以“艺多不压身”的古训开导、激励王永民多学手艺、学好手艺。王永民知道,要学手艺,不仅要勤于动手,还要勤于动脑,琢磨一些手艺活的门道。当时,家里老鼠特别多,为了灭鼠,他凭着跟父亲学到的木工、钳工技艺,6岁就开始做捕鼠器。做出了一种,还要换个样子再做。几年时间,他不断改进捕鼠器的结构装置,做出了十几个种类。他还自制过二胡,研制过“永动机”,改良过妈妈的纺车。
7岁那年,一个菊花飘香的日子,王永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高高兴兴走进学校,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读书郎。上学没几天,他就品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尤其是课本上那些四四方方的汉字太有意思了──一条横道是“一”,两条横道是“二”,“日”就是由日头的形象转化而成,“月”就像月牙……他特别喜欢写字,买不起纸笔和墨水,就用黄土地作纸,树枝石块作笔。每天放学回家,他就蹲在地上练习写字,写满一地,擦平再写。上学、放学的路上,别的孩子总是一路打闹、嬉戏,而王永民从不参与。他趁别人打闹、玩耍的工夫,蹲下来在地上练练字。那一个个奇妙的汉字似乎将他引入了一座灿烂的迷宫,使他如痴如醉。
秦文君,红花绿草是她心中的童话
【名人小档案】秦文君,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是一位深受广大少年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著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小人精丁宝》、《十六岁少女》、《调皮的日子》等。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各种儿童文学大奖,《家有小丑》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德文等出版。《小鬼鲁智胜》、《宝贝当家》等十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2002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多年来,秦文君一直活跃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中,使那些色彩缤纷的梦想不断飞进千万儿童的心灵里,给儿童带去快乐。作为儿童心灵的探索者,秦文君儿时享受的是什么样的快乐呢?
秦文君的父母是从部队转业到上海某机关工作的,都是文学爱好者,民主型的家长。他们的教育原则是:不训斥、不打骂,一切尊重孩子。秦文君就是在这种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秦文君小时候,住房附近有一个大园子,里边草木葱茏、花卉芬芳,这是秦文君儿时的乐园。她常去那里享受新鲜空气,欣赏景致。每当她漫步在红花绿草之中、婆娑树影之下,就会勾起许多遐想。也许是那里的环境、景物实在太迷人了,所以秦文君上小学之后,依然迷恋着这个花园,常常是人在学校,神往园内。有时,秦文君甚至会逃学来到园子里,寻找自己心中的童话。为此,老师也曾上门向秦家“告状”:秦文君无故逃学。而秦家父母却表现得十分平静。父亲只是平和地对小文君说:“文君啊,实在不愿意上学就别去了,但要是想上学,那就不能随便逃课。你自己要想清楚,爸爸妈妈不强迫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母亲也面带笑容看着女儿,毫无责备的意思。
父母的宽容更让秦文君感觉家里比学校好玩,她便实实在在地逃了几天学,痛痛快快地在园子里玩了一把。她天天在那里流连忘返,似乎想把所有景物和乐趣都定格在自己的脑子里。多次仔细观察所储存的素材,不久果真派上了用场——上四年级时,秦文君写了一篇题为《下雪》的作文,既逼真地描写了那个园子的环境,又流露出她对那里的眷恋。这篇作文深得老师的赏识,后来被拿到少年宫去展览。从此,秦文君成为老师特别喜爱的好学生,并执掌“大权”——阅览室的钥匙由她掌管。这大大地方便了爱读书的秦文君。这时候,在单位里兼管图书馆的妈妈也开始把一些适合文君读的书带回家,嘱咐女儿好好看。渐渐地,秦文君把对园子的兴趣转移到书上去了。她感到遨游在字里行间具有无法形容的快乐。
邓亚萍,在飞动的银球中演绎快乐
【名人小档案】邓亚萍,乒坛名将,连续七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18次获得世界冠军。在各类比赛中,共获一百多次金奖,是乒乓球运动史上第一个集所有重大比赛冠军于一身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她先在清华大学进修学习,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她正在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出身在乒乓球之家,父亲邓大松是乒乓球教练。亚萍跨上乒坛,也算是“门里出师”。亚萍刚刚蹒跚学步时,父亲就经常带她出入乒乓球训练房。在那里,小亚萍感受到了打乒乓球的乐趣;回家后,她就要求学打乒乓球。父亲便在家里的天花板上用线吊着小球,让她跳起来挥拍击球。接着,再指导她近距离面壁击球。这样半年练下来,无论她迎球的命中率还是击球的力度,都已相当出色。亚萍刚满5岁,父亲就让她临台练习。那时,亚萍站在76厘米高的球台边,只能露出半个脑袋,刚好能看得见球台上球起球落,但根本无法挥拍迎战。父亲想了个办法:在球台前,放上几个凳子,再铺上一块大木板,亚萍就在这个1平方米左右的“舞台”上开始了她最早的“乒乓生涯”。在这个舞台上打球,踩翻板子或踏空脚摔下来是常有的事。每次从地上爬起来,父亲总是先检查她摔伤没有;然后,鼓励她坚强些,不要怕摔倒。生性不娇气的亚萍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越来越坚强,每次都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立即就投入训练,而且越练越猛,直打得热汗流淌。
亚萍上小学后,不管寒冬酷暑,冰雪炎日,早上6点准时起床。父母一起陪着她晨练:做操、跑步、拉韧带。下午放学后,她就去训练房进行几个小时的训练。打乒乓球是一项体力消耗极大的技术型运动,对于一个几岁的女孩子来说,这种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体力上委实有点吃不消。每天训练时,父亲总是提前买5个豆沙包给女儿作为加餐;慈善的妈妈为了给女儿补充体力,常常从一家人简单的饭菜中“抠”出两个鸡蛋,变着花样加工成女儿的营养餐。小亚萍练球特别投入,很快就掌握了要领。父亲还常常让她跟年龄大的小队员或成人一起训练、比赛,并且边训练、边总结。
在严格的启蒙训练之外,父亲还经常讲一些运动员勇夺世界冠军的故事,引导她树立远大的目标。8岁时,小亚萍心中就有了“长大也要当世界冠军”的梦想,9岁便进入河南省少年选手前3名,此后连续获得河南省和中南5省少年乒乓球冠军。这令小亚萍快乐无比,她更加发愤苦练,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多年以后,每当邓亚萍谈起童年生活时,她总是这样说:“那时,虽然练球很辛苦,但是心里总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海霞,最快乐的游戏就是朗读
【名人小档案】海霞,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播音员,曾主持《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和《现在播报》,现任《新闻联播》播音员。
海霞的母亲马桃红原是郑州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马老师一直坚持说普通话。为了朗读好每一篇课文,她常常在家中反复演练。
对于童年的海霞来说,听妈妈讲故事和朗读就像看戏一样过瘾。那时候,不论是讲小白兔、大灰狼,还是讲孙悟空、猪八戒,妈妈都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海霞常常听得手舞足蹈,笑得前仰后合。令海霞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听妈妈在家里朗读课文,当时,她还以为妈妈在开收音机呢,迅速跑了过去,结果发现妈妈并没有开收音机,而是在读书。海霞感到惊奇:妈妈读书竟然和收音机里的阿姨“讲话”一样!于是,她歪着脑袋,站在妈妈的对面,看妈妈读书时神采飞扬的样子。自那以后,一听见妈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正在玩耍的小海霞就会丢下手中的玩具,悄悄地来到边上,静静地听着。耳濡目染,小海霞也渐渐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缠着妈妈教她说普通话和朗读。
然而,小时候的海霞也像许多孩子一样,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常常将“书”说成“夫”,将“你”说成“里”。妈妈总是耐心地纠正,一遍一遍地正音、教读。上幼儿园时,小海霞的普通话水平在小朋友中已是出类拔萃的了。老师经常让她担任幼儿园大型活动的小主持人,大人们看她演出,都啧啧称赞。于是,院子的叔叔阿姨们一见到她,总要“刁难”一番:必须演个小节目,或是讲个故事、唱首歌,才能“放行”。小海霞一点也不怯场,像模像样地站在大人们面前,忽闪着大眼睛,甜甜地唱首歌,或背几句诗词,一次次逗得大人们笑逐颜开,一次次赢来了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品尝着快乐。那时,家里是小海霞的最好舞台,在幼儿园里学了新的舞蹈或者新的儿歌,回到家里,她总是一次次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海霞进步很快。7岁那年,全省普通话大赛在郑州拉开帷幕,她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总决赛资格。妈妈全力辅导,从选稿、正音到语气、停顿、感情表达,都细致地帮助她琢磨,指导她练习。正式比赛那天,妈妈特地为小海霞买来一双白皮鞋和一身红衣服,把她打扮得犹如一个快乐的小天使。这次比赛,小海霞技压群芳,最终,把大赛一等奖的奖杯抱回了家。
首次参加大型的普通话比赛就荣获大奖,对于刚上小学的海霞来说,心里无比喜悦。回到家里,妈妈接过大红荣誉证书,高兴地抱过她,对着额头就是一个甜甜的吻。这正是妈妈给女儿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