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里子

来源 :女性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__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舅舅是个很重面子的人,舅妈是个很会给面子的人。
  他们的家庭格局很有趣:
  舅舅做大部分家务,舅妈只在必要时插手。舅舅像小兵一样忙前忙后,舅妈只在验工的时候发表一两句看法。舅舅经常犯些生活上的小错误,舅妈当没看见,可是舅舅却不行,非要加倍补偿。怎样加倍补偿呢?那就是做更多更好的事,将功补过。舅妈呢,乐得清闲,每次舅舅表现超常的时候,她都心知肚明:肯定又犯错误了。
  错误虽不足道,却让这个家庭稳固和谐。
  我想,舅舅的童年肯定犯过不少错误,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
  出去疯玩弄丢了东西,和邻居家的孩子打架,考试考砸了要请家长,这些都是不能理直气壮告诉父母的事情。多数孩子会选择“亲情战术”,那就是表现得很乖,然后在自己营造的温情氛围中挑明原委,或者干脆不说。最后被父母无意中发现,自己假装诚惶诚恐。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父母都不会轻易动怒的,已经知错了并表现出进取的倾向,还有什么可说的?最多恳切告诫一番。
  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孩子很聪明,幼小的时候就知道如何让人给面子,也知道为了保全大人的面子做出积极向上的行为。这就是“保留面子效应”,你可能自小就能驾轻就熟的一门学问,说的是由于保全他人的面子而产生的心理积极变化的现象。
  其实都是人之常情。
  试想,当你犯了错误不想被当众揭穿时,上级偏偏绝口不提,那么,你一定对上级增加了感恩的心理,继而积极行动加倍努力。
  当你心存隐私不想公布于众时,朋友果然保持沉默,那么,你一定对朋友充满了感激,从此把对方列到了靠谱的名单上。
  当你弄坏了一件东西、干砸了一件事不想让人发现时,伴侣假装不知道,那么你一定对伴侣心存感激,觉得此后俩人感情更深。
  有些领导就有这种智慧。
  美国费城有一家大商店的经理名叫华纳梅克,他运用“保留面子效应”,使那些挤在柜台角落里聊天而不顾顾客的职员的失职行为得到自觉纠正,不再重犯。
  一次,华纳梅克到商店去巡视,看到有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站了许久却没有一个店员去为他服务,那些店员挤在柜台的一个角落里又说又笑,压根儿忘了自己在上班。
  华纳梅克看到后,并没有当即批评或用扣奖金的形式加以处罚,而是自己悄悄地走进柜台亲自接待了那位顾客。华纳梅克就这样提醒了店员,使得他们的面子保住了。这些店员觉得自己有过错,经理又没有不给面子,因此,他们也下决心要给经理一个面子,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很多老师也有这种智慧。
  我就听说过很多为成绩差的学生保留面子,学生知耻而后勇的故事;也见到过不少为犯了错误的学生保守秘密,学生从此迷途知返的例子。这些,文摘杂志上都有很多。
  还有夫妻之间,如果你总是抱怨责难,那么,只会把对方推得更远;相反,如果心知肚明却给对方一个台阶,那么,别人有什么理由不对你更好,在你犯错误的时候也给你一个退路呢?
  背后就是这么个理儿。一般人都爱面子怕丢脸,觉得丢了一次脸,再捡起来都难。所以,为了不失颜面,在犯了错误之后,八成愿意做出更大努力,尽可能地保住面子。这时,如果对方正巧投其所好,不予揭穿,那么他自然会更加笃定地要给对方一个确信,“你没看错人”。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彼此的内心期待都得到了满足,对今后更是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个人都有理想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总是美好而完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会遇到各种事端,影响他的完美。这时,自我的评价系统就会发生作用,要求自我印象管理系统对自我的形象进行调整,因而去做出努力改正、努力工作的行为,尽可能接近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
  当你犯了错误,觉得自己丢了分。这时,你就会积极做出某些行动,让自己的形象再回到原来的分数上来,生怕别人看扁了你。这时的行动,是积极的,更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你想扳回自己。
  自我形象就像一栋建筑。我们在脑海中画了图纸,在现实中建造。周围的人或者为你添砖加瓦,或者给你拆墙打洞。当然,我们希望别人能够支持而不是破坏我们的努力。
  不过,你期待别人在你的形象塑造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请想想自己在别人的自我形象塑造中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你期待别人对你的失误如何宽容,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没错儿,如果你想让别人给你叫好,千万别给别人起哄;如果你想做一名好演员,首先要做一名礼貌的观众。
  所以,要想别人给你面子,先修好了里子,再学学怎样给人面子。
  关节点:保留面子效应
  一般人都爱面子怕丢脸,觉得丢了一次脸,再捡起来都难。所以,为了不失颜面,在犯了错误之后,八成愿意做出更大努力,来尽可能地保住面子。
  如果你想让别人给你叫好,千万别给别人起哄;如果你想做一名好演员,首先要做一名礼貌的观众。
  自我形象就像一栋建筑。我们在脑海中画了图纸,在现实中建造。周圍的人或者为你添砖加瓦,或者给你拆墙打洞。
  以上内容摘自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中的心理学》,未完待续。
  (编辑:北北shinvan980324@163.com)
其他文献
64岁时第一次连续乘坐16个小时飞机去北美洲大陆,到陌生的国度探亲旅居。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瞪大了眼睛看世界,在异国他乡度过了难以忘怀的半年时光。  到儿子家不久,我去观看了几次儿子参加的华人排球队比赛,还参加了他们的聚会活动。在赛场边和一位东北大姐聊上了,我问她在这里过得挺好吧,没想到她大倒苦水:“好什么好,总不能光吸气吧!”原来她夫妻俩和亲家夫妇一起来为儿子看孩子,到这里3年了,不断地续
期刊
领导前脚一走,我即刻关上办公室的大门,把储备的薯片、饼干、饮料从铁皮柜里抖出来,一包包拆开,五指伸向那些被撕得支离破碎的零食袋,一把把将那些高糖高脂的零食填进嘴里,直到肚子胀得不行。办公室里连碎纸机都没有,我把桌子上被否掉的一稿二稿三稿,疯狂地撕碎,再奋力揉成团,其上被扭曲的文字就像领导那种嫌弃加鄙视的眼神。纸团一个个飞起,继而落下,明明轻飘飘,却又沉甸甸。日复一日,无止境地做着同样琐碎的事情,我
期刊
最后一丝余热在挣扎中悄然退去,空气里渐渐散发迷雾,天真的冷了。人也随着不断下降的气温,越来越不想动,好像只要手中捧着一杯热茶就满足了。但是,千万别让囤积在肚子上的脂肪打破美梦,就连《乡村爱情故事》里都没有身材走样的女主角啊。就算天冷了,还是要让自己动起来!花600卡路里,跳一场有氧搏击操吧!  什么是有氧搏击操?  有氧搏击操是一种融合了拳击术和舞蹈的运动健身项目,从英文kickboxing更容易
期刊
野山菌中的铁、锌、铜、硒、铬含量较多,经常食用野山菌既可补充微量元素的不足,又克服了盲目滥用某些微量元素强化食品而引起的微量元素中毒。  每日喝3~6杯茶最科学  荷兰科学家公布,每日饮用3~6杯茶的人,较每日饮茶不足一杯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概率降低45%,然而每日饮用6杯以上茶的人群,风险则降低36%,每日饮用2至4杯咖啡的人群较之喝得更多、更少或完全不喝咖啡的人,死亡风险降低20%。  脸色发黑,
期刊
喧嚣热闹的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本期会客厅栏目为您介绍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们背后的故事。限于篇幅,无法一一报道,她们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她们在比赛中奋力拼搏所展现出来的力与美,和对运动精神的追求,将永存于我们心中。  坚韧的帆板选手—陈佩娜  在里约奥运会女子帆板RS:X级奖牌轮的争夺赛上,2015年的世锦赛冠军陈佩娜第三个冲过终点,总积分66分获得银牌。这也是本届奥运会中国军团在帆船帆板项目收获的首枚
期刊
北方秋天过了大半、南方也即将入冬,不少人都遭遇着秋燥、秋困的烦恼。不是皮肤发痒、嘴唇起皮、鼻咽干燥,就是无精打采、呵欠连天、昏昏欲睡,直接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另外,还有困扰年轻姑娘们多年的“春捂秋冻”问题,是否真的要遵守“春暖暖,秋冻冻”原则,又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捂”或“冻”?这些问题,是不是人人都会出现?一旦遇到,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每月一技能就教你如何破解。  秋燥,到底从何“润”起?  
期刊
编者按:一不小心,就成了橡皮人。所谓橡皮人,是最早在王朔的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形象:“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他们一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现实真如所述一般悲哀吗?但凡还有一丝梦想的人,都不会任由这样的异化继续。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抄写员巴托比》。主人公巴托比是一位抄写员,他日以继夜不停地
期刊
在古老的道家养生经验看来,印堂穴是人的“上丹田”,多多刺激这个部位,能获取到有助于长生延年的“内丹”。却不知,位于两乳之间、胸部正中,还有一个“中丹田”,它对我们的健康也大有裨益。要问这个“中丹田”到底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膻中穴。  这个穴位名称的正确读法是什么?  膻中穴的“膻”,今天读作dàn,或者读作shān,但在古音里,这个字读音是tán,现在这三种读法都可以。  如何准确找到膻中
期刊
Disk Drill 是一款专门的误删除数据恢复工具,拥有 macOS 与 Windows 客户端,但也支持 iOS 与Android 设备的数据恢复。在开启 S.M.A.R.T. 监测硬盘后,可以为已删除數据提供最长达 1 年的数据恢复功能。并且还内置了磁盘清理、查找重复文件、系统备份等功能。  作为一款专业的数据恢复工具,除了能扫描硬盘中已经被删除的数据外,还利用 S.M.A.R.T. 技术提
期刊
身体里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离开寄宿家庭搬进学生公寓,说不出有多自在。但偶尔也会怀念在大家庭里的生活,怀念坐在餐厅里喝着茶望向玻璃窗外忽晴忽暗的天空,后院里晾晒的衣物随风摇摆,路过的飞禽短暂驻足,小孩子的玩具车胡乱摆放,就好像真的住在家里,自己真的属于这里。  听说读写都不会也不会走丢  走在曼城的道路上,大概不出10米就会遇到一个东方长相的人,有90%的可能是华裔。所以在这里即使只会说“Hell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