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妍 在芭蕾人生中修行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engnan80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红色娘子军》的缘分,始于她刚到中芭时饰演群舞中的女战士,而从女战士到主角吴琼花,她用了整整十年
  “今天的味道是明天的回忆。”这是朱妍在新浪微博上的最新一条更新。朱妍的微博名字是“朱妍的芭蕾圈”,没有认证,没有加V,低调得好像是一个平凡的小女生。微博更新速度也不快,偶尔有一张剧照,总是远远的背景。偶尔有一点感慨,比如:女人再成熟,再身经百历,她终归是个女人;有时也励志:每一个凡夫俗子在修行的路上都是披荆斩棘的,因为,他已经在路上了……
  这是一个丰富的女子,有着舞者的坚强,也有着小女子的柔美,文艺范儿十足。单看微博,很难与曾经获奖无数,演遍经典芭蕾舞剧目女主角,第五代《红色娘子军》的旗帜性人物朱妍联系在一起。但这的确是朱妍,中国芭蕾舞剧团的首席舞蹈演员。
  芭蕾,或是这个行当,不断让我明白道理,寻找答案,从困惑中解脱,修正自己的行为,我想这也是所谓的修行吧。 ——朱妍
  1987年,几个手拿软尺的大人走进沈阳少年宫业余芭蕾舞班。软尺在小姑娘们的身体上比比量量:量身体比例,腿要比上身长过12 厘米才可以入选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12厘米宣告朱妍与芭蕾一辈子的缘分,天然的身体条件让芭蕾舞选择了朱妍,朱妍从少年宫到了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那一年,她9岁。
  每天就是练功。芭蕾挑战的就是人类能力极限,而练功更是件想都想不出的艰苦活儿。小朱妍很刻苦,但也有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自己那么用功地练,就是不出汗,而不出汗在老师那里就过不了关,所以,她总是要比别的孩子多练,“感觉自己笨笨的。”是那时朱妍的感受。凭借着8年扎实的基本功,朱妍考入北京舞蹈学院。
  1995年,即将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朱妍,刚刚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实习,便在中芭的经典剧目《睡美人》中担任独舞,继而被留任。刚刚进团不久的朱妍,团里给了她两次机会演一个主要的角色,但关键时刻,她先崴了左脚后又崴了右脚。当其他团员动身去美国参加国际演出时,躺在中芭一楼医务室治疗床上的她不禁痛哭,因为她不得不休息长达八个月时间养脚。
  放弃还是继续,这个问题在朱妍脑海中盘旋着,恍若有点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味道,最终,怀着“放弃会不甘心”的心情,她在养好脚之后继续留下来等待机会,当时20岁的她,在人才济济的中央芭蕾舞团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星星。
  养好伤回到中芭的朱妍,开启了拼命练功的模式。从早上九点半到下午五点,除去中间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中芭的练功房是朱妍的身影。一双芭蕾舞鞋的寿命短得令人遗憾,勤奋训练的她每周会跳坏三四双舞鞋。之后中央芭蕾舞团开始排演经典的舞剧《天鹅湖》,她从独舞演员当上了主要演员,她扮演性格完全不同的黑、白天鹅两个角色,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与《红色娘子军》的缘分,始于最初的群舞,那时她刚来到中芭,饰演群舞中的一个女战士。而从饰演女战士到饰演主角吴琼花,她用了整整十年。
  “每次紧握拳头的时候,都想到学校里学的手臂要像天鹅的羽翼一样轻轻落下,而这部舞剧要求拳头要有力。从内容上看古典芭蕾描写的都是情感居多,而这部剧描写的是革命,展现阶级仇恨。”朱妍回忆着初次饰演战士的情景。那时的朱妍并不能深入剧情,在情感上和海岛女战士们“达成一致”有一定的难度。她只是按照技术要求做着相关动作。
  虽然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曾是“政治符号”的象征,张艺谋电影《归来》的前半部更营造了一种“红剧”的文革语境。但《红色娘子军》的忠实观众一直甚众,今年适逢《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中国芭蕾舞剧团更是带着它全国巡演乃至世界巡回演出,这早已超出了其政治范畴,将其视为艺术作品或者文化现象更为合适。
  而作为中国芭蕾舞剧团里的人,或许更明白这一剧目在中国芭蕾舞历史上的重要性。能成为《红色娘子军》的主演是每个芭蕾舞剧团人心中的一个追求。
  从1997年到2007年这十年间,朱妍凭借着完美的技术以及优雅的舞姿,诠释着一个又一个世界芭蕾舞剧目中的经典角色,比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等,但是,她还没有跳过吴琼花。
  朱妍的气质优雅高贵,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她更适合演绎那些芭蕾舞剧目中的小姐,公主以及贵妇人形象。而吳琼花要求是革命的、激情的,在气质上有些不大协调。但是如果不演吴琼花,又怎能过了自己内心的那一关呢?“这是我们国家的经典剧目,如果自己不演绎,会觉得是自己从艺生涯的遗憾。”
  朱妍开始在情感上向吴琼花靠拢。她开始看那个时期的电影,更是看了无数遍《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可依旧觉得剧中女性的激愤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团里组织《红色娘子军》剧组的演员去军训,体会军旅生活,加深了她对剧作的理解,每天的训练,让娇娘子变成了娘子军。
  军训结束后,朱妍再一次在寂静的排练教室里静静的聆听着音乐中或激情或哀婉的片段,脑海中展现出了一个具有丰富情感世界和理性思考的女奴,琼花变得鲜活了。琼花的痛苦,最初只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愤怒,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激情,用逃跑做了不甘的表达,却以失败告终。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带来的帮助、教育和启示给她黑暗的命运带来了光亮,她知道改变自己命运所要走的路。在这一瞬间,朱妍明白了,琼花的出走是推翻夫权制社会,推翻对女性的操纵和压抑,这一瞬间,朱妍终于顿悟。
  感情上与吴琼花取得共鸣,朱妍在舞蹈动作中也开始揉入中国元素。排演芭蕾剧目《红色娘子军》,演员需要付出比其他剧目更大的体力,需要手持长枪,做迎风展翅,或者大跳,而西方古典芭蕾通常手中只有一把羽绒扇。
  在技术要领方面,《红色娘子军》是以芭蕾舞为载体,加入了很多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比如翻蹦子,芭蕾的旋转是平转,而蹦子是手和地面垂直,从胸腰处折九十度的转,还有古典舞的身子韵律。朱妍大学学习的是古典芭蕾,要新学一种舞蹈,把芭蕾范儿变成中国古典舞的范儿,把芭蕾的身体语言和思维习惯调整成中国式的肢体语言,还是挺困难的过程。但是为了精益求精。别人下了排练场,她一个人继续练习。她从不怕付出,也因此收获着一段又一段成功。   一位资深芭蕾舞剧目的爱好者在十几年前就曾经看过中国芭蕾舞剧团排演的《红色娘子军》,当他看到朱妍版本的吴琼花时,忍不住写下了这段文字——
  同样的乐曲,同样的布景,同样的灯光,同样的服装,同样的铁链,吴清华,不,又改回吴琼花了,以和当年同样的舞姿开始了今天的演绎。而今天演琼花的朱妍,不愧为当今中国的芭蕾女皇,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芭蕾基本功,都超过了前辈。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激情似乎也逐渐调动起来。见到洪常青后那一连四个“倒踢紫金冠”,活脱脱当年薛菁华的翻版,而且似乎更加抒展。要知道,我们看到的薛菁华是在拍电影,可以精雕细琢。再到琼花控诉参加红军一场,演员已经进入了角色,动作刚劲有力,将万千观众内心的经典再现了出来。不仅是朱妍,台上几乎所有的演员,都不再有任何“软”的感觉。演洪常青的李科,演连长的金佳,以及那些持枪舞刀的女战士们,个个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那是2008年朱妍在北大百年大讲堂演出时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台下座无虚席,在开演前还有人四处寻票,观众大都为年轻人。朱妍,带着她所理解的吴琼花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其实,在跳吴琼花之前,我演过很多次群舞战士,也为演绎这一经典角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吧。”朱妍语气温和轻柔,那些日日夜夜练功,寻找感觉,琢磨动作的煎熬,都幻化在舞台的光芒中。
  “虽然离开的那天终将会到来,但站在这里那一刻已经不重要了。”
  ——朱妍
  站在舞台上的朱妍一直那样耀目,1999年,朱妍受瑞典皇家芭蕾舞团的邀请客席主演《仙女》;2000年她又一次受邀参加美国维利艺术节;2002年6月,她应邀赴新西兰国家芭蕾舞团客席主演《天鹅湖》;2005年,她参演了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仙女》……在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关键时代,朱妍作为走在最前沿的女演员之一,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芭蕾舞演员的水平和实力。
  2003年,她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英国《泰晤士报》的高度赞扬,2010年,由她主演的《牡丹亭》去德国演出时,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如此评价她:“表演很真实。”或许意境般的中国爱情故事并不一定让他看懂,但朱妍的表演却让他感受到女主角追求爱情的那份纯粹。而这一份肯定让朱妍很感动,她说:“之所以我很在乎他的评论,是因为我这么多年追求的理想中状态,一直做的努力或坚持都是对的。”
  今年,《红色娘子军》公演50周年世界巡演,她又当仁不让的成为剧团的A角,每天忙的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这个过程,于她,是享受的。此时的朱妍,已是15年来中央芭蕾舞团目前最有资历、担当主角最多的女演员之一。她现在是中芭演员队队长,国家一级演员,曾获文化部“杰出青年”和“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她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传承一种精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正能量,一种面对困境不妥协、自强不息的能量。”
  “我觉得这辈子能跳舞还是很幸福的,而且也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朱妍说。她也曾经说过,自己一刻都离不开那个舞台,只要是“我的这场演出演得特别投入或者特别好,得到的反响也特别好,我真的会觉得很幸福、很幸福”这种简单的幸福会让朱妍心里满满的。
  要强的她也会在微博上写下这样的话:每当看到别人站在更大更辉煌的舞台时,难免会与之比较,但是摸心自问时,好像更喜欢干的这个事儿,静静的、没有喧嚣,哪怕是没有化妆间,没有侧台的小舞台,心无旁骛的跳着我的舞,说着我的话。跳舞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是她也清楚芭蕾舞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对于年龄,她并不会心生恐惧。她觉得一个舞者,并没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跳下去。
  “虽然离开的那天终将会到来,但站在这里那一刻已经不重要了。”她在微博中这样写道。她也会感慨:“年纪越大,越可以省去演的成分,生活里的观众不过是自己的想象。舞台上则不然,台下的是实实在在的观众,那个时候必须得演,而且要演的连自己都分不清真假。”对于表演,对于舞台,对于芭蕾的热爱让她的舞蹈显得如此真诚。
  “恨不得只争朝夕,一挥间才发现已走过了那么远、那么久。忽然间恍惚这是来时的路吗?还是出发时的衷愿吗?其实我想说,不管你的梦想多大多小,追寻的路上都不要丢掉身上闪闪发亮的那些东西。”于朱妍而言,那些闪亮的东西,代表着纯粹,真诚,干净。
  對话朱妍
  《中华儿女》:这一次去古巴表演,感受最大的是什么?
  朱妍:这一次,中国芭蕾舞剧团随习主席出访古巴,作为中巴文化交流的的一部分,中国芭蕾舞剧团与古巴芭蕾舞剧团同台竞技,一起出演经典剧目,互相切磋,感觉受益很大。
  《中华儿女》: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您演过很多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是在很多经典剧目之后您领衔主演的,饰演吴琼花这一角色与饰演其他角色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此时再饰演这一角色与第一次饰演吴琼花这一角色又有什么不同呢?
  朱妍:做为中芭第五代“吴琼花”演出代表,我们的成长环境,以及心理感受肯定是距离这一角色有差距,我们会通过军训等各种训练项目来拉近与那个时代的距离,此外,我们剧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会请曾经出演过吴琼花的老一辈艺术家来和我们讲座,通过传帮带,拉近与那个时代的距离,这也是一种精神传承吧。现在,再演绎吴琼花与第一次演出肯定感受所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人物理解的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在递进。也会在动作,眼神方面做出一些调整,虽然人物角色是一定的,但每一次舞起时,并不是程式化的,会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中华儿女》:您是公认的第五代《红色娘子军》的代表人物,您能评价一下您这一代吴琼花与其他四代吴琼花之间的差别与共性吗?
  朱妍:每一代吴琼花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取决于每个芭蕾舞者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但每一代吴琼花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直都有传承的。
  责任编辑 李娜
  “每一代吴琼花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取决于每个芭蕾舞者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但每一代吴琼花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直都有传承的。”
其他文献
随着南京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青奥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精彩赛事,吉祥物“砳砳(lèlè)”凭借着呆萌的外貌迅速成为抢镜王,无论是摔倒不起被拖走的憨态,还是接受冰桶挑战的囧样,浑身喜感十足,引得网友大呼“丑无所谓,萌才最重要”。在青奥会闭幕式高潮部分,被网友们“玩坏”的砳砳成为绝对惊喜,近百个“飞天砳砳”带着对南京、青奥、未来的绘画同时升空,更是引来全场一片惊呼。  而“砳砳”的设计
期刊
他说,“军医”和“医生”名字上只区别在一个“军”字,实际上却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服从感,从医30多年来,他始终恪守着一个军人的行医准则。  这位认真务实的军医,是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能很快适应并且做出成绩的人,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个特点,让他拥有众多头衔,更做出了诸多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
期刊
一部最具中国特色的经典芭蕾舞剧,在2014年的神州大地上再一次红火起来。  马年由馮小刚执导的春晚,其中仅有的一段芭蕾舞,是这部舞剧中的“军民联欢”。“红区风光好,军民一家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民团结向前进。”那熟悉的旋律与欢快的舞姿,唤起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在公众眼里消失许久的著名导演张艺谋,今年携新作《归来》而归来。影片主人公陆焉识的女儿丹珏不断跳起的那段舞蹈,为了能争取跳
期刊
近日,河南省纪委通报了三名厅级干部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其中有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李新全,令我极其震惊。因为就在一周前,李新全还给我打来电话,就某项工作上的事情与我沟通。电话后相互来往的短信仍历历在目,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落马了呢?  李新全与我不仅是大学校友,而且在我任某大报驻河南记者时,还有很密切的工作关系,因而来往较多,关系很好。当年眼看着他从副处长到挂职县委副书记,然后是副台长、台
期刊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在“非升即走”的机制下,外文系讲师方艳华的转岗和微积分老师闫浩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5天里,帮方艳华请愿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2011届毕业生王蕾的《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一文在网上被浏览就4200余次。(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非升即走”,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他们试图引入
期刊
14岁冠军李佩玲  本届的冠军得主李佩玲是第一次来中国,或许是因为语言沟通的问题,相对于其他选手,14岁的她显得有些沉默寡言。李佩玲来自马来西亚,有着典型东南亚女孩的长相,棕色皮肤,身材瘦瘦的,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  “拿了冠军有什么感受?”  “很开心,也很激动。”李佩玲微微一笑,“我也不知道,他们会那么喜欢我。”  在大赛的决赛现场,她演唱的一首张惠妹的《也许明天》震撼了全场观众,舞台上的
期刊
虽然没有成长于《红色娘子军》所表现的那个年代,但他已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角色,在新的时代演绎新的洪常青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听到熟悉的旋律,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由地跟着哼唱,这一曲振奋人心的《娘子军连歌》如同一块烙印根植于一代人的心中,不知曾激荡起多少中华儿女心中的壮志豪情。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是将这种情结推向了高潮,这部首演于1964年9月26日的中国经典芭蕾
期刊
2014年,中国人能记起的隆重日子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5周年华诞,同时,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还有中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的纪念日。  无论是重大的节日还是深刻的往事,大家总能伴随着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从心底唤起。提起邓小平,人们耳边就会响起《春天的故事》那首动人的歌;国庆节要对祖国表达祝福之情,我们就会听到《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对祖国最美的诉说;回想起当年中越边境燃起的战火,《十
期刊
作为第三代“琼花”代表,在她眼中,《红色娘子军》是中芭的“传家宝”,也是影响自己人生的重要舞台形象  英姿飒爽的“倒踢紫金冠”、活泼灵动的“快乐的女战士”、饱含感情的“常青指路”……50年来,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演出近4000场,影响熏陶几代中国人。2014年,中央芭蕾舞团从年初起赴各地进行“五十年五十场”纪念巡演,再次掀起“红色激情”的热潮,有时返场谢幕多达五六次。  芭蕾大师、中央芭蕾
期刊
只要你学过芭蕾,不管自己跳得如何,也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将离不开她,永远爱着她  2014年,恰逢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自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其人物形象、音乐均成为了难以忘却的时代经典。  盛夏,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北京虎坊桥的中央芭蕾舞团,采访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