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长视角的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调研报告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上海高校为例,聚焦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这一主题,采取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家长视角了解高校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现实情况.结果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家校协同心理育人持肯定态度,有参与学校心理教育管理的意愿,能通过新媒体与子女保持一定频率的亲子沟通,愿意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与学校保持沟通,期待获取心理育人指导,50岁以下家长及女生家长认为这项工作更有必要,但是多数家长对主动与校方联系有所顾虑.因此,建议校方采取相应措施将家长的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理念转为实际行动,引导家长在参与高校心理教育管理中树立科学应对子女心理困扰的意识,用好新媒体、搭好新平台,以满足家长对于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期待.
其他文献
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将人类推向了一个物质发达的社会.工业技术的革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人类的消费逐渐趋于奢侈和浪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的扩大具有盲目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批判视角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马克思由此提出了异化消费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为当代消费群体的各种不当消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伴随而来的奢侈消费、享乐消费、符号消费盛行,导致一些错误的消费价值取向产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担.因此,推动异
技术进步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张力引发了数字鸿沟这一现代性危机.数字化进程推进、人口结构老化以及公共卫生危机使得数字鸿沟问题在当前中国社会变得愈发突出.在应对数字鸿沟这一现实问题之前,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这一概念经历了接入、使用、受益的不同发展阶段,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其社会属性也在不断增强;同时,数字鸿沟问题并不局限于老年群体,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警惕“年龄陷阱”,避免对老年群体的标签化与刻板印象;此外,数字鸿沟这一现象在未来很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长期处于一种不断被建构与被消解的状态中,进而成为一种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
痈疽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但古今对痈疽的认识有差异.通过比较涉医简帛与《黄帝内经》在痈疽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异同,发现涉医简帛和《黄帝内经》都将外伤视为痈疽发病的重要原因,但《黄帝内经》中痈疽的病因还包括饮食、外邪、情志等因素;涉医简帛和《黄帝内经》都认为痈疽是气血不通所致病症,治疗方法总体相似,但涉医简帛记载的方药更为丰富;《黄帝内经》则在涉医简帛所载砭刺启脉治疗痈疽的基础上,用经络、营卫理论阐述痈疽病机,更多地使用了针刺疗法治疗痈疽.涉医简帛和《黄帝内经》在痈疽认识上的差异,与其成书年代、所属图书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