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为社会输送满足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现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应该同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成为满足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实用人才。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可提升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效果。在介绍非智力因素内容及其对高职学生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关 键 词] 第二课堂;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188-02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突出的特点为文化基础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情绪管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弱、抗挫折能力低等。鉴于此,高校教育中,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该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但第二课堂为高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平台,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
在人的发展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智力因素影响人的学习能力、做事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则影响人的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1]这也说明,非智力因素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兴趣与爱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与爱好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第二,情绪与热情。当学生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时,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进而提升学习效果。第三,自信心。高职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差,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当学生的自信不足时,不仅学习会受到影响,以后的就业、生活等均会受到不良影响。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性格、胸怀、理想、目标、焦虑等均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内容。
二、非智力因素对高职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动力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非智力因素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进而影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作用的发挥。某所高校在校园内部随机抽取了多名学生,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良好时,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且学习欲望强烈,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自理能力。
(二)弥补作用
对于智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来说,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那么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提升学习的效果,而这就是非智力因素弥补作用的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众多的内容中,意志力和性格具有更好的弥补作用,在坚定的意志力及顽强的性格支撑下,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并想尽办法克服,进而掌握相应的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三)强化作用
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厌倦学习,降低了学习效果。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中,某名学生对某一科目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学习时,该名学生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2]
三、依托第二课堂强化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措施
对于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来说,属于专业课的延伸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共同提升。由此,高校在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时,应从以下几点措施出发。
(一)将第二课堂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来说,第二课堂也属于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属于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设置第二课堂实施方案时,应该与具体的专业教学目标相连接,实现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的良好衔接,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设置第二课堂的内容时,要弱化专业知识的教育作用,突出玩乐性,寓教于乐,在各种实践性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比较多,各个专业教师在设置第二课堂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保证选择的第二课堂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从而在学习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重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第二课堂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用,也已经明确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促进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高职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第二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特点,因人制宜,实施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促使学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意志力。[3]
(三)精心设计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
第二课堂并不会强制学生参加,因此,部分学生会选择不参加,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比如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建立学分制、激励机制等,由此一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在设计第二课堂的教育方式时,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践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非智力因素。[4]此外,在设置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时,还应该注重活动的娱乐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发挥第二课堂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在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相结合,与企业一起设置活动,促使学生真正体会企业中的岗位,由此一来,在体会岗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践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都会得到良好的锻炼,最终实现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四)将第二课堂与就业相结合
当前,德育教育并未在第一课堂中受到充分重视,可在第二课堂中适当开展,除了德育教育之外,在第二课堂中,还应该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连接,通过制定与就业现状相适应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比如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创办创业社团,并与企业合作,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经验指导、资金支持等,从而促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真正的岗位中促进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并通过非智力因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5]
在高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而且通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促使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进而提升学习效果。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高职院校在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时,应该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良好地发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就业岗位中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周彦.高职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8):155-157.
[2]陈晓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53-56,60.
[3]李广阳,张书颖.论课程改革促进高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高职生的《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为例[J].职业时空,2013(12):102-104,107.
[4]董玉刚.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143-146.
[5]李欢.高职高专基础文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从重视高职生的非智力因素谈起[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5-88.
[关 键 词] 第二课堂;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188-02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突出的特点为文化基础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情绪管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弱、抗挫折能力低等。鉴于此,高校教育中,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该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但第二课堂为高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平台,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
在人的发展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智力因素影响人的学习能力、做事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则影响人的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1]这也说明,非智力因素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兴趣与爱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与爱好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第二,情绪与热情。当学生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时,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进而提升学习效果。第三,自信心。高职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差,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当学生的自信不足时,不仅学习会受到影响,以后的就业、生活等均会受到不良影响。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性格、胸怀、理想、目标、焦虑等均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内容。
二、非智力因素对高职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动力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非智力因素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进而影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作用的发挥。某所高校在校园内部随机抽取了多名学生,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良好时,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且学习欲望强烈,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自理能力。
(二)弥补作用
对于智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来说,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那么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提升学习的效果,而这就是非智力因素弥补作用的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众多的内容中,意志力和性格具有更好的弥补作用,在坚定的意志力及顽强的性格支撑下,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并想尽办法克服,进而掌握相应的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三)强化作用
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厌倦学习,降低了学习效果。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中,某名学生对某一科目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学习时,该名学生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2]
三、依托第二课堂强化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措施
对于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来说,属于专业课的延伸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共同提升。由此,高校在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时,应从以下几点措施出发。
(一)将第二课堂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来说,第二课堂也属于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属于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设置第二课堂实施方案时,应该与具体的专业教学目标相连接,实现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的良好衔接,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设置第二课堂的内容时,要弱化专业知识的教育作用,突出玩乐性,寓教于乐,在各种实践性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比较多,各个专业教师在设置第二课堂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保证选择的第二课堂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从而在学习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重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第二课堂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用,也已经明确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促进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高职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第二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特点,因人制宜,实施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促使学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意志力。[3]
(三)精心设计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
第二课堂并不会强制学生参加,因此,部分学生会选择不参加,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比如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建立学分制、激励机制等,由此一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在设计第二课堂的教育方式时,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践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非智力因素。[4]此外,在设置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时,还应该注重活动的娱乐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发挥第二课堂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在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相结合,与企业一起设置活动,促使学生真正体会企业中的岗位,由此一来,在体会岗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践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都会得到良好的锻炼,最终实现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四)将第二课堂与就业相结合
当前,德育教育并未在第一课堂中受到充分重视,可在第二课堂中适当开展,除了德育教育之外,在第二课堂中,还应该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连接,通过制定与就业现状相适应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比如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创办创业社团,并与企业合作,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经验指导、资金支持等,从而促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真正的岗位中促进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并通过非智力因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5]
在高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而且通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促使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进而提升学习效果。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高职院校在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时,应该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良好地发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就业岗位中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周彦.高职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8):155-157.
[2]陈晓燕.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53-56,60.
[3]李广阳,张书颖.论课程改革促进高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高职生的《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为例[J].职业时空,2013(12):102-104,107.
[4]董玉刚.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143-146.
[5]李欢.高职高专基础文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从重视高职生的非智力因素谈起[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