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思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外显形式。要进行深度思考,离不开老师课堂的有效、深度追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不竭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深度追问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晰问题所在,突破自身思维束缚大彻大悟。有效追问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在无疑处追问,在疑难处追问,在易错处追问,在相似处追问,在发散处追问等。深度追问则由初问、追问、再问、补问等一系列环节组成。
关键词:追问;深度学习;思维
追问,又称“台阶式”式提问,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对学生课堂回答基础上的进行再加工处理,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更高层次而进行的再次或多次提问.没有后续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追问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之上的,很多追问往往会形成一种虚假的现象.或失之深,或失之浅,或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追问德号,能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冲破层层障碍,获得全新的认知。那么在下面就谈谈数学课堂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深度追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实现深度学习。
一、优化初问,启发思维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提问是关键,提的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知识的本質,又要有启发性、操作性的思考切入点。同时,不能问的太大,也不能问的过碎、过细,不能有强示性暗示,但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教师口头提出。
二、深度追问,促进深度思考
(一)无疑处追问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疑——解疑——再存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效的追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和“怎么样”。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对学习内容要产生疑问,除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的灵活性外,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思维能力方面远远走在学生的前面。通过在无疑处的追问.来创造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疑难处追问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重点”,有些“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对教学“难点”的攻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面对疑难的提问,教师要掌握所提问题的坡度,运用形象化策略,采用启发式的方法。
(三)易错处追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感到自己已将问题解释清楚了.但在学生的作业或测试中,却发现错误率很到。探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技能之间的能力存在很大差距。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解。知识的传授不是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建构,而是一种灌输式的讲解.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容易表面化,不利于知识的迁移,不利于知识的构建。有效追问为学生精确、深刻掌握知识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说有效追问应在教师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如教师首先要创设疑难情境,从疑难中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或证据检验假设,然后推断某一种假设的正确性,最后验证或修改假设。
(四)相似处追问
在我们数学知识海洋中,知识相近相似得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于知识间的相似点来引入新课,促进学生知识的再生成。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又要区分与旧知的区别。如在教学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我会问,你能猜猜乘法交换律会是怎样的吗?用字母又该怎么表示呢?最后在总结的时候又会提问,你觉得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正因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两种或以上的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比较是种深刻掌握知识的方式。
三、再次提问,形成结构
这里的加工,是指把课堂生成进行加工性处理,提出加工性问题,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提问。加工,可以是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具有共性或个性的思路或典型想法进行加工,也可以是对学生的操作或互动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加工,目的是解疑释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把学生的线性思维发散,把结构性知识挖掘出来,使学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四、最后补问,内化认知
补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推进的情况,适时提出补充性或拓展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深刻记忆。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几何知识的五个关键词(物体、图形、抽象、想象和表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从物体到图形再到抽象的过程,并在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后,从图形到物体进行反方向教学,让学生看图形形状,再进行拼摆或表达。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问题的追问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参差不齐要有耐心,要理解,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l15.
[2]施良方,崔允都.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8.
[3]莫雷,张卫.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45.
关键词:追问;深度学习;思维
追问,又称“台阶式”式提问,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对学生课堂回答基础上的进行再加工处理,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更高层次而进行的再次或多次提问.没有后续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追问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之上的,很多追问往往会形成一种虚假的现象.或失之深,或失之浅,或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追问德号,能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冲破层层障碍,获得全新的认知。那么在下面就谈谈数学课堂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深度追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实现深度学习。
一、优化初问,启发思维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提问是关键,提的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知识的本質,又要有启发性、操作性的思考切入点。同时,不能问的太大,也不能问的过碎、过细,不能有强示性暗示,但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教师口头提出。
二、深度追问,促进深度思考
(一)无疑处追问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疑——解疑——再存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效的追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和“怎么样”。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对学习内容要产生疑问,除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的灵活性外,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思维能力方面远远走在学生的前面。通过在无疑处的追问.来创造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疑难处追问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重点”,有些“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对教学“难点”的攻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面对疑难的提问,教师要掌握所提问题的坡度,运用形象化策略,采用启发式的方法。
(三)易错处追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感到自己已将问题解释清楚了.但在学生的作业或测试中,却发现错误率很到。探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技能之间的能力存在很大差距。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解。知识的传授不是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建构,而是一种灌输式的讲解.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容易表面化,不利于知识的迁移,不利于知识的构建。有效追问为学生精确、深刻掌握知识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说有效追问应在教师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如教师首先要创设疑难情境,从疑难中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或证据检验假设,然后推断某一种假设的正确性,最后验证或修改假设。
(四)相似处追问
在我们数学知识海洋中,知识相近相似得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于知识间的相似点来引入新课,促进学生知识的再生成。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又要区分与旧知的区别。如在教学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我会问,你能猜猜乘法交换律会是怎样的吗?用字母又该怎么表示呢?最后在总结的时候又会提问,你觉得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正因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两种或以上的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比较是种深刻掌握知识的方式。
三、再次提问,形成结构
这里的加工,是指把课堂生成进行加工性处理,提出加工性问题,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提问。加工,可以是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具有共性或个性的思路或典型想法进行加工,也可以是对学生的操作或互动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加工,目的是解疑释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把学生的线性思维发散,把结构性知识挖掘出来,使学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四、最后补问,内化认知
补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推进的情况,适时提出补充性或拓展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深刻记忆。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几何知识的五个关键词(物体、图形、抽象、想象和表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从物体到图形再到抽象的过程,并在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后,从图形到物体进行反方向教学,让学生看图形形状,再进行拼摆或表达。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问题的追问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参差不齐要有耐心,要理解,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l15.
[2]施良方,崔允都.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8.
[3]莫雷,张卫.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