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日记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孩子们意外发现了三只抱团的蛤蟆,孩子们对蛤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小小的,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是可怕、丑陋、恶心的生命,原来是一种对人类、对自然都有益的动物,它温顺、敏捷、宽厚……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开始记蛤蟆日记,走近它们的世界,了解它们,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记录日期:2012年2月
  记录内容:三只抱团的蛤蟆
  晨间锻炼时,一群孩子顾不得玩滑滑梯,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子俊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三只蛤蟆抱在一起,你快来看啊。”我走过去一看,果然是三只蛤蟆抱在一起。“老师,它们为什么抱在一起?”“它们是在打架吗?”呵呵,孩子们好奇的也正是我好奇的。“我们到书上或者电脑上去查一查好吗?”孩子们欣然答应。晨间锻炼结束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答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那是蛤蟆在交配呢,那胖胖的一只是母蛤蟆,瘦瘦的两只是公蛤蟆,用孩子的话说是它们两个在抢女朋友呢。
  童心解读:只有强壮的公蛤蟆才能争取到生小蛤蟆的机会哦!
  策略实施:化解尴尬,为幼儿打开生命教育的通道。
  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面前回避“交配”这个词,但是蛤蟆交配却是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因此,孩子们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生命教育点,关注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是教师的使命。我们应用孩子认知的方式去化解“交配”一词的尴尬,尝试和幼儿一起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体验发现的惊喜,在探索的旅程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感受生命的延续和不平凡。
  家长看点:不要在孩子面前刻意回避一些敏感话题,因为他们总是充满好奇,采取回避的方式反而会增强他们的好奇,应以科学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正视此类话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用简单、平实、富有童趣的语言,让孩子了解生命绵延的奥秘。
  记录日期:2012年3月
  记录内容:蛤蟆小调查
  自从那一次意外发现后,孩子们对蛤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我们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调查:“你喜欢蛤蟆吗?为什么?”“分享你所了解的关于蛤蟆的知识。”“关于蛤蟆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蛤蟆的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孩子不喜欢蛤蟆的外形,只有小部分孩子因为知道蛤蟆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而喜欢它们。孩子们搜集的信息还包括:蛤蟆也叫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会呱呱叫,比起青蛙来更善于爬行;蛤蟆能捕捉害虫,保护庄稼,背上有大大小小的疙瘩,喜欢待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比如石头下、土洞中、草丛里、池塘边、田边、菜园等地方;蛤蟆是由蝌蚪变成的,长大后没有尾巴,在遇到危险时能分泌毒液,毒液和皮肤都是珍贵的药材等。孩子们渴望更多地了解蛤蟆,比如它们都吃哪些害虫?睡觉不睡觉?脚长什么样?怎么“说话”的?怎样区别蛤蟆和青蛙及它们产的卵?蛤蟆是怎样过冬的?蛤蟆长大以后为什么没有尾巴?为什么蛤蟆长得很丑陋?……
  童心解读:蛤蟆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我们想更多地了解它。
  策略实施:经验摸底,为幼儿架构“问号引领式”认知框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见,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提升科学认知,因此,调查表的投放显得十分必要。在把握孩子的前期经验和认知兴趣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创设“问号引领式”的主题墙面,再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资料的搜集、集体的讨论,逐一解答小问号,将隐性的研究过程显性化,循序渐进地巩固幼儿的科学认知,对于孩子来说,墙面的小问号是有限的,但心中的小问号却是无限的,这样的主题墙面可以长久保留,不断更新与细化。
  家长看点:生活中,孩子们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兴趣,不妨抽出一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了解他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程度,可以听一听孩子喜欢的原因、目前的所知、心中的疑问等,试着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寻找答案。
  记录日期:2012年4月
  记录内容:和蛤蟆的“约会”
  离上一次看到蛤蟆已经有两个月了,孩子们特别希望能再见到蛤蟆,哪里能比较容易找到蛤蟆呢?有的说水里,有的说泥洞里,还有的说石头下面……有一天,遥遥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在围墙脚下她发现了一只蛤蟆。孩子们看见蛤蟆,特别兴奋,上去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时,远处又传来了承承的声音:“这里还有一只。”慢慢地,孩子们找到了五六只蛤蟆。“这里有这么多的蛤蟆,那刚才为什么我们都找不到呢?”我问。“蛤蟆的颜色和泥土太像了,所以我们找不到。”承承说。“是呀,蛤蟆身上的颜色与疙瘩和泥土特别接近,那是它保护自己的方法。”我的话音刚落,子俊大胆地用手抓起一只蛤蟆,小朋友们也都好奇地摸了一摸,“凉凉的哦。”“肚子是滑滑的哎。”“眼睛里有一条红的。”……“孩子们,小心别弄伤小蛤蟆了,农民伯伯还等着它捉害虫呢。”
  童心解读:蛤蟆很丑但是很温柔,要了解它就不要在心里排斥它害怕它,试着和它近距离接触,你会有很多的发现哦,不过,要小心它的毒液哦!
  策略实施:走出课堂,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空间。都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俨然也成了幼儿心智与事实联系的纽带。事实证明,孩子们在与蛤蟆的亲密接触中,的确发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了解的细节。亲近自然、走近自然的科学活动生动且更具说服力。
  家长看点:在成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孩子眼中往往却另有一番风景。不做高高在上、权威吓人的家长,把自己的视线和孩子的视线摆在同一水平线上,去发现平常事物中不寻常的一面,也许这是你和孩子独一无二的发现哦!
  记录日期:2012年5月上旬
  记录内容:一则新闻
  一则新闻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南京大量蛤蟆集体上街……”打开网络搜索,一张满街都是蛤蟆的照片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哇,这么多啊!”“天哪!”孩子们惊呆了。“宝贝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多蛤蟆会上街吗?”我问道。“老师,肯定是小蛤蟆在水里住腻了想到马路上住住。”然然说。“不是的,你看,那里有很多小黑洞洞,小蛤蟆的家肯定就在大街边。”承承指着图片说。“孩子们,你们的想法挺有道理的,你们听老师把这则新闻念一念,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了。”孩子们都非常同意我的想法。原来,这么多蛤蟆上大街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地震的预兆,另一种属于自然现象。据专家解释,这次蛤蟆的集体出动应该属于自然现象,因为蛤蟆是两栖动物,有到陆地生活的习惯。从蝌蚪变成现在的样子,大量蛤蟆在水中无法得到足够的空气、食物,就要爬出水面寻找新的生存之地。所以,一到这个时候蛤蟆就会集体出动。   童心解读:蛤蟆集体出动可能是地震预兆,它的本领可真大。
  策略实施:关注热点,为幼儿链接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如果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讲解,那么孩子的学习会处于被动状态。当孩子自发地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热点,此时,再介入教育行为,那么孩子的学习会处于主动状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与幼儿共同关注、一同探寻,让热点逐步升温,让热点带动话题,及时为幼儿链接生活中的科学,比如古代能预测地震的地动仪等,逐步拓宽幼儿的科学认知。
  家长看点:如果把孩子比作瓶子,知识比作水,那么生活则是那个引流的漏斗,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关注新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新鲜事,试着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有想法,爱思考,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记录日期:2012年5月下旬
  记录内容:绘本阅读《蛤蟆爷爷的秘诀》
  一次阅读中,孩子们发现了《蛤蟆爷爷的秘诀》这一绘本,于是孩子们要我给他们讲绘本中的故事。绘本中蛤蟆爷爷的形象可人,立即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老师,蛇吃蛤蟆吗?”“哇,这只乌龟(鳄龟)好大啊,它快把蛤蟆爷爷给吃了。”“小蛤蟆也挺聪明的嘛,哈哈哈,怪兽不敢吃它们了。”蛤蟆爷爷和小蛤蟆的机智、聪明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我们决定将这一绘本留在班级的阅读区,同时鼓励孩子们一起搜集更多关于蛤蟆的书籍,供大家阅读,从而发现更多关于蛤蟆的秘密。
  童心解读:原来蛤蟆有那么多的天敌,不过只要拥有机智、聪明和朋友,总能有办法的,我们要向蛤蟆爷爷学习。
  策略实施:广泛浏览,为幼儿搜集学习材料。
  实体的科学探索方式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平面学习材料的支持。在与蛤蟆亲密接触后,孩子们对它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但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因此,类似书籍、照片这样的平面学习材料的投放,对孩子的科学探究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它能充分调动幼儿认知的积极性,及时解答幼儿的疑问,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一些隐性的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相关的知识链,如蛤蟆的天敌,蛤蟆的生存环境,蛤蟆的药用价值,蛤蟆蜕皮,等等。由点及面地拓展科学认知,广泛浏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发动孩子一起寻找这把金钥匙。
  家长看点:让书籍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好朋友,为孩子展现事实、解答疑问,并由表及里产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事物的愿望。试着为孩子创设一个家庭阅读区域,和孩子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的知识面一定会逐步得到拓展。
  记录日期:2012年6月
  记录内容:饭店里的铜蛤蟆
  “老师,昨天我和爸爸去饭店看见也有一只大蛤蟆,它的嘴巴里还在吐钱呢!”闻闻一早就来告诉我这个消息。“老师,我爸爸的汽车里也有一只蛤蟆。”意意说。“哦,那为什么要在饭店和汽车里放吐钱的蛤蟆雕像呢?”我问道。“看上去很有钱呗,像金子。”恒恒激动地说。“那就是招财猫咯!”承承接着说。“是呀,饭店里放上它,就能让饭店生意红火,赚多多的钱。在汽车里放上它就能给开车的人带来平安。”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对蛤蟆的好感油然而生。“回家我也要买一个放在爸爸的汽车里”“我也要”“我也要”……
  童心解读:蛤蟆是招财进宝、平安的象征,我们喜欢你。
  策略实施:转变观念,为幼儿诠释生命的精彩一面。
  科学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也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对于蛤蟆的偏见,很容易造成研究内容的失真,因此,转变孩子的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在对蛤蟆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引导是帮助幼儿建立科学观念的基础。
  家长看点: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美好或丑陋,让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知道丑陋和美好都不是绝对的,要善于吸纳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就像蛤蟆,丑陋的外表之下,却有温和善良的另一面。
  关于蛤蟆日记,我们的记录只是一个逗号,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发现,相信在孩子们的细心与坚持下,蛤蟆日记一定能给大家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其他文献
在羞愧与后悔中,我突然明白了一点,在如何抚养孩子上永远不要一厢情愿。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隔代的关系需要调整,就连夫妻之间的利益诉求有时也很难统一。  女儿没出世前,我曾设想,要用最教育的方法来抚养她长大。跌倒了绝不伸手,赖在地上也不伸手,哭声震天也不伸手,一定要让她自己爬起来;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那就别吃了,把碗拿走,饿了她自然会狼吞虎咽地扒饭;可以玩沙子,也可以在草地上打打滚,但不能没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