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部分小麦种质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hbky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实验室/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选取430份山东地方品种、124份育成品种和180份高代品系进行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从中筛选到27份PPO活性较低的品种(系),可作为优质的低PPO活性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山东;小麦;种质;PPO活性;品质改良
  中图分类号:S512.1+10.1(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025-03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2011年全球总贸易额达6.8亿吨,提供了人类20%的能量消费,同时小麦也是重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源[1,2]。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注重面制品营养品质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其外观品质,对面条、馒头、饺子、包子等传统面食的表观色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酚氧化酶(PPO)是影响面制品色泽的主要因素, 面粉或籽粒的高PPO活性会造成面制品褐变,严重影响小麦面粉及其面食品的品质[3~6]。尤其面条的表观品质与PPO的活性有很大的关系,Baik等(1995)[4]研究表明,面粉的PPO活性
  大量研究表明小麦籽粒PPO活性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受多基因型控制。Jimenez和 Anderson等[8,9]通过遗传分析推测控制小麦 PPO的主效基因为 1~2个,同时指出针对 PPO底物的专化性存在多个等位基因。葛秀秀等(2004)[10]认为PPO活性受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可见,通过遗传改良途径降低小麦品种的PPO活性,是小麦品质育种的重要策略。小麦种质资源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分析小麦种质的PPO活性,可为有效地进行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本研究测定了430份山东地方品种、124份育成品种和180份高代品系的PPO活性,从而了解当前的品质育种状况,为今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
  供试的小麦种质包括430份山东地方品种、124份育成品种和180份高代品系,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资源研究室保存。
  1.2 试验方法
  小麦籽粒PPO活性的测定,参照Anderson等[9]的方法进行,略有改动。每份材料称取3份含15粒种子(提前称量各份种子的重量)的样品,放入20 ml玻璃瓶中,加入4.5 ml反应试剂,放在混旋器上混合,使样品充分湿润并与反应试剂充分接触以便于反应的进行;把样品瓶放在往复振荡机上振荡(样品充分暴露在空气中),同时计时,0.5 h后再放在混旋器上迅速混合,使样品颜色一致;马上将样品放在冰块上以终止反应;以空白L-DOPA/MOPS溶液作为对照进行比色,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取1.0 cm比色皿,在475 nm下测定上清液的吸光度A。
  反应试剂现配现用,成分如下:50 mol/L、pH 6.5的MOPS[3-(N-morpholino) propanesulfonic acid]缓冲液(1.0465 g+100 ml水);10 mol/L L-DOPA(L-3,4-dihydroxyphenyl alanine)溶液(0.1972 g+100 ml MOPS)。
  1.3 结果计算
  PPO活性=A/(30 min×15粒种子克数) ×103。A为在475 nm下测定的上清液吸光度;PPO活性单位为A475/(min·g·10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种质的PPO活性差异
  由表1看出,所测定734份种质的PPO活性变异幅度为2.90~53.41 A475/(min·g·103)。其中地方品种的PPO活性变幅为3.61~53.41 A475/(min·g·103),育成品种的PPO活性变幅为2.90~40.23 A475/(min·g·103),而当前本课题组的高代品系的PPO活性变幅为8.77~47.55 A475/(min·g·103)。从PPO活性的平均值看,地方品种和前期的育成品种分别为13.63和14.21 A475/(min·g·103),差异不显著;高代品系的PPO活性值为23.22 A475/(min·g·103),与地方品种和前期育成品种差异显著。本研究将PPO活性值低于5 A475/(min·g·103)的小麦种质认定为低PPO活性种质,其中地方品种低PPO活性种质14份,为被测地方品种的3.25%;前期育成品种低PPO活性种质13份,占被测定育成品种的10.5%;而高代品系中没有低于5 A475/(min·g·103)的小麦种质。
  2.2 低PPO活性小麦种质
  表2列出了本研究中测定的PPO活性低于5 A475/(min·g·103)的小麦种质,其中小于3 A475/(min·g·103)的种质有育成品种鲁资65213和地方品种大粒半芒;PPO活性在3~4 A475/(min·g·103)的种质有地方品种大青秸和白秃头,育成品种潍麦7号、鲁麦22号、淄麦7号和淄麦16号;PPO活性在4~5 A475/(min·g·103)的种质有地方品种大白芒、脖儿青(兰眼)、三月黄火麦、红臭麦、银包金、无芒蝈子头、红秃子头、腰子红、三月黄小麦、 红糖良麦、瑞金麦和松树楼,育成品种有泰麦20-2、淄麦12、济核916、菏麦9803、鲁麦3号、济麦20号和烟农22。
  3 讨论
  小麦籽粒PPO活性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基因型等,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基因型是决定小麦种质PPO活性的最重要因素[7,8]。因此,通过遗传育种途径培育低PPO活性的品种,是改善小麦面制品色泽的策略。本研究中筛选到27份低PPO活性种质,可以作为优异种质用于品质育种。
  多年来增白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面制品的色泽,因此,很多育种单位对面制品色泽品质的选择有所忽视,本研究中所测定的180份高代品系PPO活性均大于8 A475/(min·g·103)。2011年5月1日起我国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而面制品的色泽和白度是中国传统食品的重要指标,因此育种单位仍需将低PPO活性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指标。   参 考 文 献:
  [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EB/OL]. Report No. WASDE-511.http://usda01.library.cornell.edu/usda/waob/wasde//2010s/2012/wasde-10-11-2012.pdf,2012.
  [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EB/OL].http://www.fao.org/countryprofiles/default/en/?lang=en,2011.
  [3] Kruger J E, Matsuo R R, Preston K.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the prediction of Cantonese noodle colour [J].Can.J.Plant Sci., 1992, 72: 1021-1029.
  [4] Baik B K, Czuchajowska Z, Pomeranz Y.Discoloration of dough for oriental noodles [J].Cereal Chemistry, 1995, 72:198-205.
  [5] Morris C F, Jeffers H C, Engle D A.Effect of processing, formula and measurement variables on alkaline noodle color: towards an optimized laboratory system [J].Cereal Chemistry, 2000,77: 77-85.
  [6] He Z H, Yang J, Zhang Y, et al.Pan bread and dry white Chinese noodle quality in Chinese winter wheats [J].Euphytica,2004, 139: 257-267.
  [7] Fuerst E P, Anderson J V, Morris C F.Delineating the role of polyphenol oxidase in the darkening of alkaline wheat noodle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6, 54: 2378-2384.
  [8] Jimenez M, Dubcovsky J.Chromosome location of genes affecting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in seeds of common and durum wheat [J].Plant Breeding, 1999,118:395-398.
  [9] Anderson J V, Morris C F.An improved whole-seed assay for screening wheat germplasm for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J].Crop Science, 2001,41: 1697-1705.
  [10]葛秀秀,张立平,何中虎,等.冬小麦 PPO活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2004,30(1):18-20.
其他文献
摘 要:大豆新品种齐黄34夏播生育期105天,单产在2 759.7~4 473.0 kg/hm2之间,蛋白质含量42.77%,脂肪含量21.26%,豆腐得率257.17%,抗大豆花叶病毒SC3、SC7株系群,耐涝性强,是一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的育成说明选择适宜的亲本和采用有效的选育方法对大豆育种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豆;齐黄34;选育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号:
期刊
摘要:以华北地区主推的济麦22号为试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三种耕作方式配施三个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深耕(DT)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穗数和分蘖数增加,产量最高;免耕(NT)使光合速率加快,成穗率增加,产量在三种耕作方式中居中;旋耕(RT)光合速率最小,成穗率最低,产量最
期刊
摘要:从糖蒜中筛选分离到的一株具有降胆固醇和抗氧化能力的产乳酸菌株PG-7,该菌对胆固醇的去除率为581%,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17%和162%。克隆了PG-7的16S rDNA序列,并以其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16S rDNA序列全长1 638 bp,BLAST显示该菌株与乳杆菌属同源;PG-7菌株在进化关系上与布氏乳杆菌属(Lactoba
期刊
摘要:对我国花生栽培模式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对花生栽培模式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做了分类介绍。分析了不同阶段中清棵蹲苗、地膜覆盖、单粒精播、麦套种等关键增产栽培技术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花生栽培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我国花生未来栽培模式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花生;栽培模式;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S565.204.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
期刊
摘 要: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化肥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5K10组合可显著提高济薯21的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83%和9.95%,其余组合均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最大的为N6P5K10组合。在生育后期,N6P5和N6P5K10组合不利于薯块干物质的积累,而P5K10和N6K10组合有利于养分向块根中运输,最终导致薯块干物质含量的提高。氮磷钾不同配比均可促进
期刊
摘 要:在小麦高肥水地块,确定秸秆还田与不还田2种还田条件,免耕、深耕和两年旋耕一年深耕3种耕作方式,666.7m2施纯氮15、11、20 kg 3个水平,通过区组优化,设计建立不还田免耕(BM)、还田免耕(HM)、还田深耕(HS)和还田综合(HZ)4种耕作模式,在每种耕作模式上进行纯氮3个水平的裂区试验。经过数据调查、统计分析和AHP层次比较,得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实行深耕的耕作模式,666.7
期刊
摘 要:以糖度及其它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6个高粱株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7天和14天后高粱幼苗的苗高、鲜重、饱和鲜重及干重的变化以及对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生长受到的抑制增大,苗高、鲜重、饱和鲜重和干重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50、100 mmol/L NaCl浓度下,处理7天和14天的苗高差异显著;当NaCl浓度大于150 mmo
期刊
摘 要:为了解诸城烟区土壤养分状况,2012 年在诸城 5个基地单元共采集土壤样品 230 个,并进行分析化验。结果表明:全市土壤 pH 均小于7.5,大多属适宜范围,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锌含量丰富;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硼含量较低。为此,提出增施有机肥和“控氮、稳磷、增钾、补硼”的施肥策略;各基地单元不同土壤养分因子丰缺情况差异较大,施肥应注意因地制宜。  关键词:土壤养分;基地单元;诸城烟区
期刊
摘 要:为明确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等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毒力和防治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都有较高的毒力,以啶虫脒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7.026 μg/g,其余3种杀虫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LC50分别为9.484、15.247和43.734 μg/g,对大豆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
期刊
摘 要:利用一对穗分枝差异的小麦近等基因系,研究其生长锥分化过程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穗分枝小麦发育至二棱期后,分枝穗轴突起形成,继而形成穗分枝;发育过程可分为9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分枝突起形成期、分枝小穗突起形成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抽穗始期;物候学方面,分枝小麦在二棱期之前的发育进程与正常穗型小麦一致,但分枝穗轴形成后,分枝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要晚于正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