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词语的意思怎么跟词典不一样了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h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了外国小说《魔盒》(见本刊第46—47页)。文后有这样一道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有的同学说,太容易了,“似乎”不就是“好像”吗?还有的同学说,不错,“似乎”就是“好像”,这里肯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都错了,因为考查的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句中”强调的是语境。“似乎”是话中有话,答题时要抓住“话外音”来回答。解答这类题目,重在对内容的心领神会。
  准确把握词语含义
  要指出词语在句中的作用,首先要准确把握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包括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指代义。
  语境义是词语在文中的临时性意义,比如词语的象征义、比喻义,贬词褒用、一语双关等,而不是指词典中的规范意义。理解语境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联系词语所处的前后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找对应的阐释。
  理解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是指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那么,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中的三个“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个“似乎”所处的语境是:“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①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是一处情态描写,应从描写的作用去思考。“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我”对贝格斯太太“默默地注视着我”这个动作表象下实质内容的一种猜测,所以在此之前加上“似乎”。那么,此处“似乎”的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情态。
  第二个“似乎”所处的语境是:“‘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說,‘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②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是一处对话描写。从内容看,盒子是空的,没有东西,仿佛是无用的。而贝格斯太太却珍藏着,也就是说,对贝格斯太太来说,虽然盒子里边是空的,但不是无用的东西,它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此处“似乎”的作用就是: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第三个“似乎”所处的语境是:“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③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
  这里涉及心理变化。“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说明先前“我”有许多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是由于“我”又一次眺望着的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给“我”的心理带来的变化是“变得亲切得多了”。因此,此处“似乎”的作用就是: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词语的作用题与含义题相通
  其实,有时候题目要求指出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是要求解说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而要求解说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题目,也会要求同时指出词语在句中的作用。答题有一个大致的“范式”:
  词语的表达特点(技法) 词语的语境义 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 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并非都要面面俱到,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回答相关环节的内容即可。
  就说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考查的《一种美味》(见本刊2017年10月刊第44—45页),第10题要求分析文中加点词语“陌生的光”与“陌生的气息”的含义。以“陌生的光”为例,它出现的语境是:“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巴掌大的草鱼”出现在母亲眼前,让母亲颇感意外,所以她“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这种意外是什么?看下文,“他”觉得“突然有了地位”,正好说明以往“他”在大家的眼里是没有地位的,因此经常要遭受不满和责备。那么,母亲感到的意外,应该是“惊喜,意外”之意,这件事要让母亲重新审视对“他”的态度了。因此,答案应包含两个要点: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同学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指出词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难度不是特别大。这类试题答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脱离文本简单解释词语的意思,要挖掘词语的深层意蕴。
其他文献
埃德蒙·莫里斯1940年出生在肯尼亚的内罗毕,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评价说,他拥有最宝贵的品质——原创性。从大学辍学后,他先后移民到英国和美国。他先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因为所设计的广告不如人意,被公司解雇,只好从事各种零碎的写作项目:旅行手册,电影剧本……他一直徘徊在破产的边缘,直到他将一部没能拍成电影的剧本扩写成传记《西奥多·罗斯福的崛起》,并获得1980年的普利策传记奖。  1983年,时任美国
一、选择题  1. A。B项,扪mén。C项,楯shǔn。D项,禊xì。  2. B。A項,倍思亲。C项,熏陶。D项,洞幽烛微。  3. D。“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用在此句不恰当。  4. B。A项,缺主语。C项,句式杂糅,“体现了”改为“体现的”。D项,重复累赘,“借此”指代不明。  5. A。“改善”较“改变”有方向性;“经济效益”指“经济效率和经济利益”;“改善管理”“提高
穿越到秦朝生活,要怎样打扮才跟得上当时的服饰潮流?不要以为随随便便穿一套古装就行。  发型:披头散发不可取,  发髻扎起来  穿越之前,先摸摸自己的脑袋,如果你是短发,还是把头发留长了再去吧。上一期说了,秦朝有一种刑罚叫“髡”,会把受刑者的头发剃掉,所以假如你顶着一头短发在秦朝的街头游走,会被当作有前科的人,被警惕的目光包围。  把头发留长了以后,也要注意发型。别看古装剧里经常出现各种“披头士”,
学生作文,特别是作论述类文章,破题之后,通常就会引证一句名人名言。这句名言作用很大,肯定是支持了自己想要论说的观点,而且出于名人之口,更增添了此语的权威性。有了这一句名人名言,下文的进一步申说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且慢,引证了这句名人名言,就一定能服人吗?  相互“打架”的谚语格言  比如要谈论历史上有不少事是“故技重演”,是“披着新装演旧戏”,我们可以用一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予以打发;
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摘自《关于独处》  [德国哲学家、作家叔本华 著]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  摘自《汉书》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 著]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疫情就是命令,灾难就是号角。当代青年,面对灾难洪流,拒绝惶惶不安,拒绝一切空想,迎“难”而上,以每一个“小我”成就“大我”,以钢铁洪流阻遏灾祸。   灾难,绝大多数都是那么偶然而避无可避。“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对于普通人来说,灾祸总是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它可以是磕磕碰碰的创伤,也可能是手术刀下的呻吟;它可以是自然灾害的肆虐,也可能是战争带来的离散伤亡……而伴随着灾祸而生的“后遗症”,其对精
开始学写论述类文章后,不少同学觉得文章的过渡、照应等方面较好操作,但在论据的取舍,特别是如何在一个“一以贯之”的观点统率下,把论据与论证自然又紧密地结合起来还存在较大问题。大多数同学在写作时能用事实说话,并且与中心有一定联系,但这样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常常是论据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缺乏分析,导致文章松散无力,缺乏理性思考。  在《“独”》一文中,作者由《梅花》一诗提炼出“孤独是一种智慧”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是功德天下。 ——马云   不要追求去做一个成功者,而应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读了上述两句话,作为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高三学生,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人 物: 浙江传媒学院摄影系照明艺术专业2011届学生 熠  关于灯光师的问题一: 灯光有什么用?  舞台离不开灯光。  每年12月31日,各大卫视都会推出跨年晚会。晚会上,不同类型的节目,不同情调的音乐,都会用不同的灯光效果来烘托气氛。  比如,开场大多是热情欢快的群舞,这时候,绚丽夺目的灯光可以一下子抓住观众的眼球。一些舒缓的曲子,就用蓝色等冷色调的灯光打造浪漫感觉。而魔术类节目,为了营造神秘
所谓“大”,就是“多”。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存储、挖掘、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数据引导决策。  比如,网络上热门话题的来源,就是通过海量词汇的对比,找出哪些是最受网民关注的。  比如,移动电话网络运营商们,通过跟踪用户的话费消耗情况,就能知道哪些用户在流失,从而采取应对策略。  但是,“大数据”每次都灵验吗?  2014年6月28日是世界杯小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