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常用方法就是通过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教学研究的深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笔者发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更关注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因为这是学校对教师考核评定的重要因素。俗话说,考试就是导向,如何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引领教师的教研活动深入开展,是近年来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把作文写“活”
案例一:五年级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的习作题目。这是一位小朋友对表妹的观察和描写:
表妹现在四岁半,长着四方的小脸,肤色细白,脸蛋中间有些红丝。眼睛细长,一点也不显得小,但一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
她常常躲在妈妈怀里,羞涩得不敢与人对眼,你不看她时,她却拿眼睛不断地瞟(piǎo)你,等你转过脸看她时,她又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在她小小的內心里,也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夸赞,我鼓励她:莹莹的儿歌背得可好了!她就扭扭捏捏地站在屋子中间背起来,吸引来一屋子的目光,这时又浑身不自在,叉着腿,扭着身,眼睛看着地面,自说自话地小声唱着,好像随时都准备藏到妈妈背后。
常规视导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多非常概念化。例如写小孩儿,大多是苹果似的圆脸,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能说会道等,千人一面,缺乏细致地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我想通过上面的案例给学生和教师以启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千万个人,便有千万个相貌,千万种姿态,我们之所以不会把这个人错认为那个人,就是因为我们本能中就具备抓住外貌区别个体的能力。当我们去描写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面面俱到,越详细越好,而要学会取舍,选取哪些对表现人物特点最有用的因素来写,围绕习作的主题来写。只有学会对人物的观察、思考、体会、分析,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注重细节描写
案例二:五年级质量检测的作文内容。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这是语文课本中《酿》开头一段的描写,写出了事情发生的细节,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具体的场景和生动的形象。而好多同学都会笼统地写到:“有一天,东东放学回家,心里很不高兴。”简单粗糙,引不起读者的情感反应。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除了得到赞扬、褒奖外,还会受到批评、惩罚等。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一句赞扬、一个微笑,还是一顿批评、一番教诲?请打开记忆的大门,仿照《酿》的写法,搜寻最值得回味的瞬间记录下来。要求:自拟题目,通过具体的细节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在对学生的习作提示中,笔者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作者要藏在幕后,不能急于表达一些思想、观念,譬如东东的不高兴,作者不是直白地先说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告诉读者。写作就是要让笔触伸向生活,把暗藏于生活裥褶里的美妙的、细密的细节描绘出来,表现出日常生活平实、活泼的面貌。同时也想使老师们体会到,有些课文的教学不一定在内容上做多少分析,像《酿》这篇课文,写一个学生给老师纠正朗读中的错误的事情,学生一读就懂,如果能像上面的案例一样,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作者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
学习经典名篇
案例三:这是五年级质量检测中的一篇阅读理解题目。
走出柳林,一片烂漫扑面过来。碗口大的红花,开在白和粉的小花之中;喇叭筒状的紫色花突兀而立,底下是无数倒挂的小金钟;复瓣的黄花,一层层叠垒着,四周是细长蕊的蓝花;无色透明薄如蝉翼的黛色花,映着绒球般翠绿的蕾。花和花之间是各样的草,锯齿的、裂瓣的、镶边的、挂絮的、双色的、嵌拼的、卷曲的、垂悬的……走过去,忽然腾空而起一泓彩虹,原来是采花的蝶,如同一幅五色锦缎,覆在花丛,锦缎揭开,花与草的颜色更深一成,形制轮廓也鲜明凸起。小绸和小闵都屏住了呼吸,几乎是忘记天上还是人间。这一片花田,向河畔漫去,漫去,与芦苇接住,于是,那白蒙蒙的苇花,便为这圃仙苑划了一道界。(摘自王安忆《天香》,有改动。)
对景物的描写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光泽、动静、远近、直接或间接等方面着手,如“叠磊着、映着、倒挂、突兀而立”写出了花的状态,“无色透明薄如蝉翼”写出了花的色泽,从文中找一下:①描写花颜色的词语有: (至少要找出6个词语);②描写花形状的词语有: (至少要找出3个词语);③用“ ”画出描写草的句子,这句主要写出了草的 ;④用“ ”画出描写景物动态的句子。
这是王安忆著名长篇小说《天香》中的一段景物描写,作者的生花妙笔无疑把花海之美渲染到了极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些难度,但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表现手法,却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一线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会:“点不到”学生体会不了,“说得多”又显空洞。以上三个案例,说明只有在言语实践中学习、体会语言表现形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教育局教研室)
把作文写“活”
案例一:五年级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的习作题目。这是一位小朋友对表妹的观察和描写:
表妹现在四岁半,长着四方的小脸,肤色细白,脸蛋中间有些红丝。眼睛细长,一点也不显得小,但一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
她常常躲在妈妈怀里,羞涩得不敢与人对眼,你不看她时,她却拿眼睛不断地瞟(piǎo)你,等你转过脸看她时,她又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在她小小的內心里,也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夸赞,我鼓励她:莹莹的儿歌背得可好了!她就扭扭捏捏地站在屋子中间背起来,吸引来一屋子的目光,这时又浑身不自在,叉着腿,扭着身,眼睛看着地面,自说自话地小声唱着,好像随时都准备藏到妈妈背后。
常规视导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多非常概念化。例如写小孩儿,大多是苹果似的圆脸,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能说会道等,千人一面,缺乏细致地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我想通过上面的案例给学生和教师以启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千万个人,便有千万个相貌,千万种姿态,我们之所以不会把这个人错认为那个人,就是因为我们本能中就具备抓住外貌区别个体的能力。当我们去描写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面面俱到,越详细越好,而要学会取舍,选取哪些对表现人物特点最有用的因素来写,围绕习作的主题来写。只有学会对人物的观察、思考、体会、分析,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注重细节描写
案例二:五年级质量检测的作文内容。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这是语文课本中《酿》开头一段的描写,写出了事情发生的细节,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具体的场景和生动的形象。而好多同学都会笼统地写到:“有一天,东东放学回家,心里很不高兴。”简单粗糙,引不起读者的情感反应。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除了得到赞扬、褒奖外,还会受到批评、惩罚等。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一句赞扬、一个微笑,还是一顿批评、一番教诲?请打开记忆的大门,仿照《酿》的写法,搜寻最值得回味的瞬间记录下来。要求:自拟题目,通过具体的细节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在对学生的习作提示中,笔者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作者要藏在幕后,不能急于表达一些思想、观念,譬如东东的不高兴,作者不是直白地先说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告诉读者。写作就是要让笔触伸向生活,把暗藏于生活裥褶里的美妙的、细密的细节描绘出来,表现出日常生活平实、活泼的面貌。同时也想使老师们体会到,有些课文的教学不一定在内容上做多少分析,像《酿》这篇课文,写一个学生给老师纠正朗读中的错误的事情,学生一读就懂,如果能像上面的案例一样,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作者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
学习经典名篇
案例三:这是五年级质量检测中的一篇阅读理解题目。
走出柳林,一片烂漫扑面过来。碗口大的红花,开在白和粉的小花之中;喇叭筒状的紫色花突兀而立,底下是无数倒挂的小金钟;复瓣的黄花,一层层叠垒着,四周是细长蕊的蓝花;无色透明薄如蝉翼的黛色花,映着绒球般翠绿的蕾。花和花之间是各样的草,锯齿的、裂瓣的、镶边的、挂絮的、双色的、嵌拼的、卷曲的、垂悬的……走过去,忽然腾空而起一泓彩虹,原来是采花的蝶,如同一幅五色锦缎,覆在花丛,锦缎揭开,花与草的颜色更深一成,形制轮廓也鲜明凸起。小绸和小闵都屏住了呼吸,几乎是忘记天上还是人间。这一片花田,向河畔漫去,漫去,与芦苇接住,于是,那白蒙蒙的苇花,便为这圃仙苑划了一道界。(摘自王安忆《天香》,有改动。)
对景物的描写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光泽、动静、远近、直接或间接等方面着手,如“叠磊着、映着、倒挂、突兀而立”写出了花的状态,“无色透明薄如蝉翼”写出了花的色泽,从文中找一下:①描写花颜色的词语有: (至少要找出6个词语);②描写花形状的词语有: (至少要找出3个词语);③用“ ”画出描写草的句子,这句主要写出了草的 ;④用“ ”画出描写景物动态的句子。
这是王安忆著名长篇小说《天香》中的一段景物描写,作者的生花妙笔无疑把花海之美渲染到了极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些难度,但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表现手法,却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一线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会:“点不到”学生体会不了,“说得多”又显空洞。以上三个案例,说明只有在言语实践中学习、体会语言表现形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