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科学认识的规律可以按年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其中6-8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主要表现在直观情景概括和具体特征概括水平上。一年级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以样例为基础的表征,以列举或例证来说明对象,二年级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可以做到依据事物间可能的(不一定是确定和正确的)关系来说明对象。
画图法就是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图形、符号或简单文字描述现象、结果,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画图法运用在低年级时,并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规范的绘图技术,也不要求他们把所有细节都画出来,重点是让他们依据事实绘图,能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特征。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合理运用画图法,能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认识事物,运用好画图法对帮助他们构建科学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低年段的教科书和活动手册中,有很多活动都建议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发现,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会运用工具》《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各种各样的文具》,一年级下册《空气还藏在哪儿》《做个小竹筏》《草地里有什么》等。在科学课上引入画图法,这不仅仅是因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汉字不多,更重要的是画图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一、暴露前概念
在学习新的科学概念之前,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前测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制订更具体、合理的目标。画图法不仅可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一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水果和蔬菜,然后再把自己新认识的水果和蔬菜画出来(或用文字写下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知道的水果和蔬菜名称,那么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不会有更深的体会,无非是通过交流讨论多知道了几种水果和蔬菜的名称,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果教师准备很多的水果和蔬菜图片让学生去认识,则更像是识字课,学生会对活动缺乏兴趣。
要让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并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用画图法就比较合适。教师可以先示范画图(如画一个水果的简图),然后布置任务:分别画出自己熟悉的一种或几种水果和蔬菜,并拿着自己的图画向大家介绍。这样,原本只是抽象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在学生的手里就变成了具体的、直观的特征。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会思考,自己画的水果和蔬菜有什么特征?它是水果还是蔬菜呢?
由于平时没有科学全面地观察,也没有专门去了解,所以很多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地方有很多。在接下来的介绍、交流中,由于每个人对水果和蔬菜的认识不同,他们画的图也会不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会更多地暴露他们的前概念。学生因为发现自己不了解的概念有很多,于是萌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这不仅便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也为后面的教学营造了积极的氛围,为接下来两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建构科学概念
1.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也是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如观察、实验、制作等。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实验,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讲也许比较容易建构出正确的科学概念,但对低年级学生就未必了。例如,一年级下册《空气还藏在哪儿》活动一“海绵里的气泡”,本活动的两个实验都容易做成功,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很有兴趣,那么,是不是经过实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建构出空气藏在物体的孔隙中的科学概念呢?其实很难,因为空气看不见,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出其占据海绵内孔隙空间的情形。
怎样才能把看不见变成看得见,把抽象变成具象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画图法,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画出实验现象图(教师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学画空气的卡通图)。图画的主要内容是:把干海绵刚放进水中时空气藏在哪里?在水中用力捏海绵产生很多气泡,气泡是从哪里钻出来的?等等。学生画图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他们想象并画出空气原先藏在海绵孔隙中,然后被挤压后逃出海绵的孔隙跑到水里变成气泡的情形。这样,原本藏在海绵里看不见的空气变成了具象的图画,学生对空气占据海绵孔隙空間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就更加有效了。
2.技术与工程领域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技术与工程都是人们对科学进行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都是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系统地开发、生产、加工或建造等。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的探究,它的相关学习目标定位于解决实际问题。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一年级《做个小木筏》就是比较典型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
解决技术与工程问题时很重要的一环是设计,因此画图法能在这里发挥很大的作用。《做个小木筏》一课中,教科书要求学生把自己准备怎样做小木筏画出来并和同学交流,这里画的就是简单的设计图。教师在指导学生画的过程中,要让他们考虑材料、结构、制作方法等诸多问题,要提示他们考虑好这些因素后再进行绘制。只有这样,学生的设计图才不会是天马行空的乱画,或者是小竹筏在水中游的美术画。学生画完设计图后,要组织交流、制作、评价等,要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简单的技术与工程的任务,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三、归纳与评价
归纳分析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评价可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科学概念,用图画法归纳分析和评价,能起到变抽象为具象、变呆板为生动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温暖的春天》一课,活动一要求学生画出冬去春来自然景物发生的变化,学生画出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展示图画,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了解更多的景物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有关春天自然景物特征的科学概念的建构也会更加深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绘图时,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画科学之图,而不是美术之图,也不是想象之图,更不是夸张之图,要训练他们实事求是,把观察到的以写实的方式记录下来。
广东省广州市协和小学
(510610)
画图法就是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图形、符号或简单文字描述现象、结果,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画图法运用在低年级时,并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规范的绘图技术,也不要求他们把所有细节都画出来,重点是让他们依据事实绘图,能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特征。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合理运用画图法,能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认识事物,运用好画图法对帮助他们构建科学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低年段的教科书和活动手册中,有很多活动都建议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发现,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会运用工具》《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各种各样的文具》,一年级下册《空气还藏在哪儿》《做个小竹筏》《草地里有什么》等。在科学课上引入画图法,这不仅仅是因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汉字不多,更重要的是画图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一、暴露前概念
在学习新的科学概念之前,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前测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制订更具体、合理的目标。画图法不仅可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一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水果和蔬菜,然后再把自己新认识的水果和蔬菜画出来(或用文字写下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知道的水果和蔬菜名称,那么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不会有更深的体会,无非是通过交流讨论多知道了几种水果和蔬菜的名称,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果教师准备很多的水果和蔬菜图片让学生去认识,则更像是识字课,学生会对活动缺乏兴趣。
要让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并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用画图法就比较合适。教师可以先示范画图(如画一个水果的简图),然后布置任务:分别画出自己熟悉的一种或几种水果和蔬菜,并拿着自己的图画向大家介绍。这样,原本只是抽象的水果和蔬菜的名称,在学生的手里就变成了具体的、直观的特征。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会思考,自己画的水果和蔬菜有什么特征?它是水果还是蔬菜呢?
由于平时没有科学全面地观察,也没有专门去了解,所以很多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不清楚和不了解的地方有很多。在接下来的介绍、交流中,由于每个人对水果和蔬菜的认识不同,他们画的图也会不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会更多地暴露他们的前概念。学生因为发现自己不了解的概念有很多,于是萌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这不仅便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也为后面的教学营造了积极的氛围,为接下来两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建构科学概念
1.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也是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如观察、实验、制作等。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实验,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讲也许比较容易建构出正确的科学概念,但对低年级学生就未必了。例如,一年级下册《空气还藏在哪儿》活动一“海绵里的气泡”,本活动的两个实验都容易做成功,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很有兴趣,那么,是不是经过实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建构出空气藏在物体的孔隙中的科学概念呢?其实很难,因为空气看不见,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出其占据海绵内孔隙空间的情形。
怎样才能把看不见变成看得见,把抽象变成具象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画图法,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画出实验现象图(教师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学画空气的卡通图)。图画的主要内容是:把干海绵刚放进水中时空气藏在哪里?在水中用力捏海绵产生很多气泡,气泡是从哪里钻出来的?等等。学生画图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他们想象并画出空气原先藏在海绵孔隙中,然后被挤压后逃出海绵的孔隙跑到水里变成气泡的情形。这样,原本藏在海绵里看不见的空气变成了具象的图画,学生对空气占据海绵孔隙空間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就更加有效了。
2.技术与工程领域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技术与工程都是人们对科学进行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都是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系统地开发、生产、加工或建造等。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的探究,它的相关学习目标定位于解决实际问题。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一年级《做个小木筏》就是比较典型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
解决技术与工程问题时很重要的一环是设计,因此画图法能在这里发挥很大的作用。《做个小木筏》一课中,教科书要求学生把自己准备怎样做小木筏画出来并和同学交流,这里画的就是简单的设计图。教师在指导学生画的过程中,要让他们考虑材料、结构、制作方法等诸多问题,要提示他们考虑好这些因素后再进行绘制。只有这样,学生的设计图才不会是天马行空的乱画,或者是小竹筏在水中游的美术画。学生画完设计图后,要组织交流、制作、评价等,要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简单的技术与工程的任务,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三、归纳与评价
归纳分析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评价可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科学概念,用图画法归纳分析和评价,能起到变抽象为具象、变呆板为生动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温暖的春天》一课,活动一要求学生画出冬去春来自然景物发生的变化,学生画出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展示图画,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了解更多的景物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有关春天自然景物特征的科学概念的建构也会更加深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绘图时,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画科学之图,而不是美术之图,也不是想象之图,更不是夸张之图,要训练他们实事求是,把观察到的以写实的方式记录下来。
广东省广州市协和小学
(5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