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诗歌创作的美感构型探寻

来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维廉作为20世纪海外比较文学学者,以中西艺术和审美理论的内在融合创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诗学理论,其诗歌创作通过西方意象主义创造的承接融合、吸收现代中国新诗的启蒙精神和情感凝练方式、总结中国古代诗歌古典意象创造的美感经验等形成具有现代艺术精神、会通中西艺术审美的独特范式或理论构型,建构起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诗歌创作风格.叶维廉诗歌创作的美感构型,既保持和延续了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意蕴和境界,体现了对于西方诗学理论和审美创造规律的借鉴和接纳,其诗学理论对传承中国古典审美精神、创造现代诗学理论、推动文艺创作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薄罗衫子套沙郎,口嚼槟榔老叶香.黑发黄皮原汉种,番腔十足已忘唐.”在马华文学中,娘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从丘士珍的《峇峇和娘惹》(1934),到方北方的《娘惹与峇峇》(1954),再至梦平的《娘惹妹》(1971),作者们以大量笔墨描写娘惹的生活、爱情与婚姻状况.从不同时空、场域所建构出的多彩形象,均指向了娘惹的身份定位与文化归属问题.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着社会的问题与现象,它的发展也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三部小说对娘惹的形象刻画,与马华文学的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耦合性.
地方不仅是人居住生活的空间,也是情感与记忆牵系的所在.在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学场域中,丁云(1952-)的创作中多有对环境氛围高度不稳定的叙述,反映了生存尽处焦虑忧心的状态.丁云一系列的小说作品皆对乡村与都市进行反思,尤以新加坡与吉隆坡最为显著.本文拟对他的三部小说《围乡》《赤道惊蛰》与《最后的义顺村》做出文本分析,观察小说中对都市的叙述张力,论点从“距离…逃离”与“逝去”开展,以这三个论点分别带出对都市嬗变的观察、逆向逃离与回忆搜索三种姿态,用以阅读小说中的不同都市叙事.文中以三个层面审视小说中人与都市空
在殖民历史的影响下,新加坡受西方意识渗透和话语权力压制的被动局面盘桓持久,直至20世纪80年代,新华作家发展出“反话语”的文化策略,重新确认东方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以此颠覆西方文化霸权.以20世纪80年代的新华作家孙爱玲为研究视点,探究其微型小说的建构方式,厘清其文本中新加坡本土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汇形态及话语指向,分析新华作家创作背后的心理焦虑,可以反思“反话语”文化策略下微型小说建构的得失.
引言rn近年来,在全球电影工业中涌现了一系列围绕着家庭出现的矛盾、问题甚至是危机的电影作品,比如《三块广告牌》(2017)、《小偷家族》(2018)、《何以为家》(2018)、《罗马》(2018)、《小家伙》(2018)、《寄生虫》(2019)、《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2019)、《喜剧·爱妻物语》(2019)、《米纳里》(2020)、《无依之地》(2020)等.这些影片集约地出现似乎向我们呈现出在今日社会中,“何谓家庭”以及“家庭何为”这一命题已然需要被重新追问或质询;而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其背后有着颇为
期刊
文章运用实证、定量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出版和传播情况.利用美国先进的图书馆联机系统和现代检索技术检索出在美国出版的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品,然后详细统计美国收藏每部文学作品的图书馆数量并进行排名,得出不同作品在美国的传播范围,同时考察不同作家的作品在美国的传播情况,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吴晟的“农村诗作”,是台湾农村变化的沧桑史,为农村做最好的见证.其诗风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既受制于时代,也反映了时代,与台湾文艺思潮紧密相连.诗歌内容继承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传统与日据时期台湾农民文学的精神,对农村的“土地伦理”和环境关怀,是吴晟诗歌的核心关注.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重视.周励的《亲吻世界》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该书是来自真实世界的记录,往往基于田野调查和实地走访,善于设置情境,重视生活的温度和细节.究其为何选择这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和周励的成长经历、阅读资源、写作历程等都息息相关.周励的非虚构写作在真实叙述的同时,也具备情感充沛、悲壮庄严、跨界多元的美学风格.周励的《亲吻世界》以实证主义的创作方法、介入性的写作资料、历史学家式的严肃探究,在跨界的视角下建构着文学和世界的关系.
我和周励的认识交往很晚,却是一见如故、顿成莫逆,说起来很“神”.记得几年前那个春天,他们一群海外华文作家从哈佛大学张凤女士主持的“中国文化工作坊”开完研讨会出来,顺路经过耶鲁大学,我便尽东道之谊,陪他们好好转了一通耶鲁校园.我和周励初识,见面打过招呼,彼此甚至也没做什么特别介绍,就马上仿若老熟人了.边走边聊,忽然就有聊不完的话题,直到分手还有意犹未尽之感.以后,就是她邀我到纽约赶场看大都会博物馆的“米开朗基罗特展”最后一日的闭馆之展.我们一同在“米圣”的写生手稿和复制的西斯廷天顶画前默立盈泪;我邀她到耶鲁
期刊
周励《亲吻世界》通过对二战中太平洋战役的再叙述和再发现,梵高、海明威、凯伦·布里克森等文学艺术家生活轨迹的追寻,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互动交往,发出了珍视生命大爱的呼唤,向爆燃的杰出生命致敬,探寻了历史胎动的幽秘.该书是有诗的情怀、史的血泪的书写,是周励回归后的重要成果.
台湾学者历来将吴浊流的《南京杂感》《无花果》《台湾连翘》等作品看作是认同转变的证据,但忽略了吴浊流的批判精神不仅针对中国大陆,在台湾地区也是一以贯之的.吴浊流对南京城市空间、古典中国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他对战时中国现实的不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服膺态度.他批判的是国民性和战时中国的现实,而非文化认同的转变.他对战后台湾现实也存在不满和幻灭情绪,这种情感同样属于国民性批判.他对台湾空间的乌托邦化是想象的美好愿景,更展现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依归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