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辫子和官话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city_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最后10年,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的最多,因为一来成本低,手续简便,连签证都不要,买张船票就去了,船票又不贵;二来,中国人认为,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日本人学西方学得最好,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需要把这经验学过来,就万事大吉,省事省力。去日本留学,变服饰没有问题,日本的和服,多少有些唐人的余韵,让穿惯了滿人“胡服”的汉人留学生,还感到有些亲切。学日本学生穿日本校服,或者学日本官员穿西装,也都没有问题。因为,清朝的体制,对人们穿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有这个空子可以让留学生们钻。但是对于脑袋后面的辫子,就不一样了。对于汉人来说,那是归顺的象征,对于满人,则是国族的标志。所以,刚去日本的留学生们,虽然一下船就感觉到了辫子的尴尬,但多数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像鲁迅说的那样,把辫子盘在头上,扣上帽子,隆起一座富士山。
  隆起一座富土山,依然掩不住辫子的存在。进澡堂洗澡,要遭遇日本下女的嘲笑,走在街上,也会被一群小孩子追在后面骂“强强”(日语,猪尾巴的意思)。当然,进了学校,也挡不住日本同学异样的目光。到了日本,尽管有官方的留学监督管着,但毕竟难免遭遇革命党人。革命党的宣传,关于民主共和的思想倒未必能听进去,反满的主张肯定是易于入耳的。甚至那些官派留学日本学军事的,也照样听得进去。好多日本士官生,回国之后倒不见得还想革命,但在日本期间,好多人都接近革命党。个中的奥妙,很大程度上在脑袋后面那根辫子。已经实行西式改革的清政府,迟迟不肯放弃辫子,依旧把有无辫子作为政治正确与否的象征,实在是大失策。要知道,既然学西方,而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辫子,就是一种落后、愚昧而且丑陋的象征。把辫子说成猪尾巴,其实是西方人的发明,日本人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不过,清朝留学生回国之后,脑后就不好这样空着,无论做官、为军还是做公办学校的教师,都得买条假辫子。回国没了让人嘲骂的环境,而且饭碗要紧。上班公干,或者参加典礼的时候,不管真假,脑后都得垂条辫子。当然,各级长官也都知道这些人的辫子是假的,没人说破,更没有人揭开帽子看看。只有少数有真辫子的同事,总是在背后嘀嘀咕咕。也有一班儿街上的闲人,就像现在喜欢追究女星胸的真假一样,指指戳戳。现在是发现一个隆胸的,兴奋半日,当初则热衷在男人脑后找蹊跷。其实,找了、说了也白搭,因为即使个别人告到衙门,衙门也从不纠治。
  其实,既然学习西方,西方的价值观审美观就必然要进来。在乡下,已经习惯了留辫子的农夫农妇,也许依旧以一根油黑粗亮的辫子为美,但城里人,尤其是能接触到西方文明的人,早就变了。自古以来,政治的道理,总是抵不过生活的道理,除非有强权压着。强权压不住,就只能变通,明明知道这些人辫子已经剪了,硬是假装不知道。只要你肯装上一根假的,我就全当你是真的。这情形,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官话和套话,没人信,即使再高的官儿,私下里也说,他也不信。但到了官面上必须这么讲,不讲,政治上就不正确。其实大家都在装,上面则假装不知道大家在装。
  从本质上讲,辫子也好,官话也好,都不应该是政治正确或者政治忠诚的象征。或者说,政治正确。没有什么象征。现代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才是政治上的正确所在。如果总是追求象征,把根本忘了,象征就成了假大空。老捧着假大空谈政事,政事就也成了假大空。这样的假大空到处走,走在堂皇的庙堂之上,让百姓讲诚信,岂可得乎?
其他文献
科学理论的逻辑性是通过对其逻辑结构形成过程和结构样态的建构而得以彰显的。当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结构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观点多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理论体系逻辑结构之“逻辑”理解的不同和建构逻辑结构的思维方法的差异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研究理论体系自身内在逻辑的常用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结构研究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程可称得上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传奇,首先从时间上来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用了28年,中间还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失误,以及抗日战争;其次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领导人是当时的得利阶级,而并非受压迫者。
油画是欧洲文明的产物.伴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它作为西方艺术的重要种类,从一种区域性的绘画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发展为全球性的艺术样式.明代万历年间,油画随西洋传教士进人中国,直至清末民初才得以规模化发展,并与积淀深厚的中国艺术发生激烈的碰撞、借鉴和互融,它也改变了自身的固有特点,展示出众多的新特点与功能:油画的造型原则和审美标准遵循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服从于“艺术摹仿自然”的原则,这些观念深刻影响甚至改造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使其也表现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受近代中国生死危难的历史形势影响,在艺术家的改造
期刊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的争议一直不断,个人信息权立足于信息自然人主体,具有人身附属性,无法评价大数据背景下批量信息的社会属性;公共性法益的抽象性模糊了法益的处罚边界,丧失了法益解释机能的作用.面对批量信息在市场经济秩序中流转和共享的自由和安全,需要重新解读个人信息权,将数据控制者信息权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从而化解自由与安全、个人法益与公共性法益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词论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取向和“重豪放,轻婉约”的审美标准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过分注重社会功能的词学批评标准得到反思与纠正,词论研究进入反思、探索、再评价阶段。21世纪初至今,词论研究日益与数字人文技术的更新相结合,与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相结合,与海外词学研究的发展相结合。不断成熟的新技术工具,不但改变了词学领域知识生产的原料选择,而且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词学领域知识生产成果的流
王蒙近作《笑的风》以“同代人”傅大成的爱情、人生、事业为经,勾连起一部跨越60余年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小说接续了自《史记》以来的“以传写史”的文学传统,注重探索“传”与“史”的关系,关注“大浪”中的“水滴”,表同情于时代大潮中的个体生命;在抒情模式上继承李商隐诗聚焦意象、含蓄朦胧的艺术特征以及《红楼梦》“以兴衰为经,以情为纬”的结构安排;基于对“史”与“诗”进一步地辩证思考,小说中透露出的有着作家人生哲学意味的“生活的辩证法”,则接续了自鲁迅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又有作家自身前后写作一脉相承的内在理路.凡此
文章简述了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恩施州农科院”)在支持利川市谋道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时的一些做法,如科学指导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旅文融合发展、谋划建设高质量产业强镇、加强“一村一园”建设、人才下沉破发展难题、靠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等,并指出发展中存在着顶层设计有短板、政策研究欠深度、人员下沉不均衡、产业发展少主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摸准实情,突出优势选产业;用好科技,保驾护航定产业;强化研学,依靠政策推产业;引进智力,聚集人才促产业;多规合一,整体推进活产业”的乡村振兴中优势特色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的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海洋捕捞业也不例外。我国渔业资源急剧衰退,渔业捕捞已经陷入资源状况越差、网具破坏性越大的恶性循环,国家对禁用网具的打击惩治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对禁用网具的法律性质界定不够明晰,实务中存在着各地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执法难度增大。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平衡理论的背景下,从生物学标准和法律性质两方面对禁用网具进行认定,以生态破坏为界定标准,以综合认定为原则,明晰法律责任,以期对禁用网具进行更好的规制。
《木兰花慢》为北宋柳永首创,是借唐五代令词的旧名,重新翻演而成的新曲,在两宋时期颇为流行。此调所涉及的题材、用韵十分广泛,且存在不少韵部通押的情况。在两宋体式中,以柳词格式最为规范。《木兰花慢》于上下片句中暗押三个短韵,且含有不少特殊句式。而在宋代实际创作中,脱韵现象十分普遍。韵位前后的字句也有所变动,有改作律句的倾向。与柳永原词相较,反映了词调在声律上的演变过程。
灵感来自哪里?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一幅画、一首诗、一篇赋,都可能带来灵感.《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的成功经验也在于此.rn溪水潺潺,竹声涛涛.虽然我们身居人间烟火,但这不妨碍寻觅诗和远方.rn大河奔流五千年,文化璀璨满中原.河南,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文化底蕴深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中原,天地有大美而可言.以美好,致盛世;美天下,盛中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