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视域下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已从传统的教育逐渐转变为智慧教育。混合教育模式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教育媒体、传统及电子教科书,以特定的理论指导为基础,以学习者的关注点为起点,教师发挥引领和组织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在智慧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智能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层整合,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目标来建构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和教育活动。本研究着眼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需求,探索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构建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性的混合式应用,为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智慧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71
  1 研究背景
  智慧教育是一种将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结合,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启发智慧。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智慧增长,教育可以达到“知识”人、“智慧”的人的培养。智慧教育可围绕智慧教育理念、现代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三方面进行诠释。理念上,智慧教育强调启发性和自主性,学生作为主体,在完成自主学习和同伴间协助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身的领悟性。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对话沟通方式,也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开放、活跃、有效率。智慧教室的出现,整合多种教育应用程序、数据与流程,将现实的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相互交织,为学习者提供针对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的支持,帮助学习者分析学习者的多种学习要求,还支持有效的教师培训。在资源方面,智能教育的实现应该依靠动态共享数字学习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需求,比如SPOC、Micro课程等,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
  教学模式已经历了三代革命性变革。互联网随着Web3.0技术而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也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提供支持。这一点,作为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更是深有感触。教学模式应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随特定情境的条件变化而进行调整,随受众群体的差异而即时应变,随学习环境变化进行重构。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2 研究基础
  混合教育模式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和在线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支持和完成一系列教育活动,以实现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外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如下研究。Purnim Valiathan围绕技术、态度和能力进行混合模式研究。Josh Bersin提出混合教学的设计过程:(1)分析学习者的内部要求和期望值。(2)根据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的内部要求,开发教学设计及评价标准。(3)查找并整合教育资源,使用技术介质进行呈现。(4)按计划实操训练,追踪其执行效果,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国内的研究人员也对混合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例如余胜泉等在“网络环境下的混合教育”中,详细说明了混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混合教育的环境构成。“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中,李克东教授提出八个混合教育的教学环节。李克东通过“信息技术环境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实现双主体教学,为未来的混合培训提供了理论指导,即:学生自主型学习、在线对话型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近两年对于混合式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的分析研究也逐渐增多起来,但是,基于智慧教育理念,构建一个独立运行的、可操作的、闭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尚有待研究。
  3 研究目标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智慧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智能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层整合,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目标来建构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和教育活动。整个教学理论框架的设定将为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依据,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为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方案。
  4 研究思路
  4.1 智慧教育内涵的界定及教学模式的概念、发展及构成研究
  本研究聚焦于智慧教育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对5G时代的智慧教育进行界定,总结提炼出智慧教育在理念、技术和资源的三大特征。即:注重启发学生智慧、结合现实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以动态、共享与多种形态课程为学习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不同需求。
  4.2 提出智慧教育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本研究从理论目标、学习空间、教学活动、学习资源、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建构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混合教学模式。
  4.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设计教学的核心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为合理有效地传达知识和教学内容而使用现代化媒介的教育方法。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本研究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建构了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的英语混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分为三大阶段:混合式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实施阶段、混合教学评价阶段。
  (1)授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对课程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智慧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蓝墨云”平台的帮助,公开学习资源,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网上独立学习,掌握相关背景知识,立即完成课前学习测试。教师以背景数据分析为基础,能够全面理解学生的预览情况,并立即掌握反馈信息,进而对线下的教学任务进行调整。
  (2)活动实施阶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习空间由线上转为智慧教室进行。首先,学生用手机完成老师提前准备的考试。教师接受反馈,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安排,详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个人指导。其次,发挥智慧教室的智能优势,将混合教学方法融于教学活动,通过学号点答、小组抢答、词汇云等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评价采用师评+学生互评+机评的混合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及测试成绩进行汇总,更加全面地、综合地、客观地进行分析,以优化教学。
  5 英语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5.1 学情方面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必修科目,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课程教学系统具有先导性、核心的特性。若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计相似,两年相同模式的学习会使课堂教学缺乏新意,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作为信息时代互联网下的“产物”,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对于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异常喜爱,其接纳与适应的能力很强。另外,他们学习英语时间平均超过10年以上,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高考为导向)已无法满足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了解学生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实用性、趣味性和交际性,更新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5.2 教学要求方面
  语言学习要不断地经过听、说、读、写,最后要通过高频率的练习,形成自己的技能。传统的课堂教育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明知识要点,传达核心的教育内容,但要想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亲自体验,实际操练,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类课程的真正价值。传统讲授的课堂既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没能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不符合教育发展要求。
  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学习时长加倍。学生上课前要提前掌握学习资料,扩大知识,加深对单元内容的理解。下课后可以反复回看教学课件,巩固重点;在课上可留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表达与实践。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学习兴趣。课堂活动,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教学活动现场进一步优化,随时调整设计,借助智慧平台(智慧教室)设计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升高,参与度明显增强。最后,多维度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软件帮助教师减轻负担,批改作业的重任已不再是重担,教师利用数据评估就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把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现状做出判断。学生也乐于尝试多种答题方式,类似于游戏闯关或AI模拟对话等答题形式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体验,更易调动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Blended Learning:A Case Study[EB/OL].http://www.linkedin.com/pulse/blended-learning-case-study-tyler-schelpat,2016-4-4.
  [2]Josh Bersin.Blended Learning:what works? [EB/OL].http://www.bersin.com,2003.
  [3]Revisiting the Blended Learning Literature:Using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Framework[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5,(2).
  [4]李克東,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4,(8).
  [5]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等.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6]章木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78-81.
  [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智慧教育视域下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GJX2020D446)。
  作者简介:毕晨慧(198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光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学;徐航(1987-),男,汉族,浙江嘉兴人,博士,长春光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教师、教材、教法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课程设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1+X”证书等级(模块)为依据选定1~2门课程作为试点,打造融合型校企师资队伍,推动校本教材开发,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注重考核评价多维性的“三教”改革实施策略。  关键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生存危机为全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大课,也凸显出高校生命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存在虚度生命、漠视生命乃至放弃生命的问题,探讨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意义重大。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结合现状和问题,通过家校合力做好常态化生命教育、完善和规范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巧用抗疫鲜活素材等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为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银行会计》课程学习评价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在简要介绍课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本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的探索:加强过程性评价、合理设计过程性评价项目以及优化终结性评价。  关键词:《银行会计》;学习评价;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
摘 要:经济法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经济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法学专业经济法的利益协调是课堂思政的内在必然,体现了个体发展与国家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注意多种手段与方法的综合选用,强化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马工程建设,注重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突出学生在经济法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经济法;利益协调;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对于如何提升专业及其课程教学成效,本文以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改为基础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教改实验后发现,项目服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服务中接受实践锻炼,提前熟悉项目化服务流程。遇到问题之后边学边做,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更加符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实践性特点,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项目服务;有效教学;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
摘 要: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都面对极其严峻的考验。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在线教学,倡导“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特殊时期高职院校的在线教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有益的尝试,保障了学生的基本学习,但同时仍存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的诸多问题。当前世界疫情防控成为新常态,“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学组织管理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着手,优化资源配置,
摘 要:本文基于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关系的已有研究,讨论了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现状与亟须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主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高度重视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作用。但目前对于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多主张将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堂,未着眼于“引领”。理论指导的缺乏使得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
摘 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十分重视课程思政工作,许多高校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伴随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浪潮,金融学专业作为全国各高校重要的专业更应该顺势改革。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现存在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师未能和思政课教师有效沟通;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建立有效评价体系以及结
摘 要:随着我国5G技术的发展,Web3.0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网络泛娱乐化严重,也就是“娱乐至死”现象。“娱乐至死”现象主要体现于网络媒体对于娱乐化的不实报道以及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媒的社会形态,这也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发展的后果。本文主要从网络泛娱乐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娱乐至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该现象的有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