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带状疱疹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随着真菌感染,尤其是免疫低下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急剧增多,抗真菌药物近年来发展较快,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相应增加。但同时耐药株或不敏感株也开始出现,这要求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有必要测定临床分离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拟定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测定MIC的标准化方法,但公认有些实验因素可影响MIC的最终结果。最近我们进行了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试验,研究一些因素对MIC的影响,现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其衍生物钙泊三醇(MC903)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我们用体外培养人角朊细胞研究了1,25(OH)2D3和MC903对角朊细胞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8(IL8)分泌的影响。1,25(OH)2D3
期刊
皮肤角朊细胞在正常分化及病理状态下,其角蛋白组分可发生一系列变化[1-4],机体内也普遍存在抗角蛋白自身抗体[6].因此,我们应用一组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单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6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病损处如何表达不同的角蛋白组分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
大疱性类天疱疮(BP)存在两个自身抗原:BPAGl(220000~240000)和BPAG2(160000~180000),二者为不同的基因产物。为了研究BP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我们通过PCR技术建立了BPAG2片段的cDNA克隆。首先根据已知序列合成了特异引物,下游引物导入Hind Ⅲ酶切位点。然后从人角朊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得到BPAG2氨基端588bp的cDNA片段,经NcoⅠ和HindⅢ酶
新生隐球菌是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真菌.传统的检测方法是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两者的阳性率仅有50%左右.自1993年初,我们运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公司生产的乳胶凝集(LA)试剂盒(Slidex.Crypto-kit)检测隐球菌抗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国目前有多少银屑病患者?近年来,我国未作银屑病流行的调查,提不出一个较为确切的发病数字。但银屑病是由遗传背景决定发病的疾病,除环境因素对其发病有较大的影响外,其患病率和发病率在10多年内可能变化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