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云端教学 重构课堂生态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能够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二是促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学”为中心,先“学”后“教”。武汉市洪山区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历经五年,“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先后被评为“全国课改十大优秀模式”和“中小学高效课堂十佳教学模式”,全区各中小学以此模式为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堂教学变式。
  如何在“互联网 教育”新背景下,让课堂教学模式熠熠生辉,继续打造课堂教学改革“升级版”?这就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深度创新重构课堂生态
  依托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和实时交互功能,变革教师备课方式。学生学情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根据之一。传统的备课方式很难准确获取学生的学情,而借助导学资源和教育云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地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并及时获取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备课。
  云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导学资源,还为教师间的即时通讯提供了强大支撑。教师借助电脑和其他移动终端,即可方便地与学科专家、同科教师进行在线集体备课和研讨。
  鲁巷实验小学青年美术教师王惠颇有感慨地说:“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为我们的备课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首先,让我们彻底抛弃麻烦的纸质备课,迎来了电子智能备课的新潮流。其次,在教育云平台下,我们教师的备课内容也有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设计延伸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了个性化备课。最后,运用教育云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把电子备课升级为智能电子备课,备课与名师同步,课件设计轻松自如,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优化了备课流程,更提高了备课质效。”
  借助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翻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在“互联网 ”时代,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进行“翻转”,显得尤为必要,也更具可能性。
  根据云平台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家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上互学。学生学习环节结束后,既可以在学习小组内或同桌间通过电子书包互相展示、检查、批阅,也可以通过智能大屏展示本组探究出的问题结论、思维过程、方法规律或即时生成的问题。教师则随时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强化学习目标,或归纳达成目标的方法和规律,指出学生展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教学助手等教学应用软件,通过小组自动计分、随机抽人、对比展示、屏幕分享等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优化师生、生生关系,实现课堂的充分互动。借助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对话式的民主关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间共享智慧、彼此对话的过程。在“目标导学—互学解疑—展示交流—点拨提升—训练巩固—反思总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体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学生交流,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立协作学学习生态
  通过小组建设和电子书包,强化生生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洪山区提出教学要建立一种协作学习生态,使师生、生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讨论、交互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在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引导他们把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学习的主题,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广埠屯小学骨干数学老师姚戈岚在主讲《搭配问题》时,将小组协作内容提前安装到电子书包中,并把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情况分发给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协作学习,并提出建议,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并在小组里讨论各自的方法,总结搭配的原理;课堂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作业,并让各小组全体成员分别上台协同组长讲解,以小老师的形式协作交流。整节课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性非常高,充分融入了学习过程。课堂有活力、有生成,而且温馨和谐,充满感染力。
  利用教师空间和网络教研,升级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使听课教师在不受评课地点的约束下,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做出有建设性的评价,拓展教研活动的边界,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
  教师空间和网络教研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阵地,方便教师在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利用教师空间互动和网络教研,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
  科研引领 融合创新
  科研引领,找准教育信息化焦点。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数字资源的开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教育云的落地,最终必须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课堂就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所在。
  在“互联网 教育”的理念兴起之前,洪山区已经在课堂模式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先后被评为“全国课改十大优秀模式”和“中小学高效课堂十佳教学模式”,全区各中小学也以此模式为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堂教学变式。
  课堂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课堂外部环境已经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时,课堂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革。不然,教师面临突如其来的信息技术,可能不自觉地重新回到课堂“控制者”的角色,把一切新技术都用作灌输的工具,学生可能再次失去刚刚恢复的中心地位,前期改革成果面临被吞噬的风险。因此,必须对“享受学堂135”课堂生态进行重构,打造“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升级版”。
  如何改?没有现成答案!只能抱着改革的信念、本着探索的精神,通过科学研究,对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以及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行为模式进行重构。
  洪山区以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为统领,成立了三个子课题组,从理论构建、现状分析、策略探讨三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和实践。在理论内化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135”课堂模式进行了升级,构建了信息时代的课堂模型(如上图所示)。
  “1”即一个理念:学为中心;“3”即三大支撑: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5”即五个环节:学、展、点、练、思。新的课堂模型,借助信息技术加固三大支撑,使五个环节更加便捷、高效,最终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学”为中心。
  “互联网 教育”如何实现?洪山区通过“享受学堂135”课堂生态重构的理论探究与实践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和互联功能,改变教育中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关系,改变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方式,改变人与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而变革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这是洪山区推动武汉教育云落地的实践成果,也是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深层变革的创新之举。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周小益)
其他文献
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对重大、突发事件迅即反应,必须对所获信息迅速判断、取舍、选择并加以报道。这时,当然要求人们必须敏锐,但同时更要求新闻工作者,特别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明确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的政治宣言,成为指导一切工作的行动纲领。对我们新闻界来说,当前的第一
省报如何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管理?从形势发展和队伍自身变化的实际出发,分析队伍特点,把握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管理的重点、难点,从而批准突破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抓落实,求实
中国加入WTO,我们将直接面对海外传媒的竞争。面对新的挑战,党报只有努力创新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富有党报特色的文化品牌,致力发展党报的文化信息产业,求强做大,才能立
福建省的报业市场竞争正日益加剧,《福建日报》在发行、广告等经营管理方面面临诸多新的挑战。2001年度,报纸发行虽然在提价的情况下没有大的下跌,但发行情况是一年难于一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说:“9月11日是改变世界的一天”。总的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不会因为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而改变,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形成的国际大格局也不会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
在新的湖南广电中心大堂,关于湖南卫星频道的栏目介绍中,“新青年”赫然名列首位,甚至排在已经名声远扬、收益颇丰的“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前面.湖南卫视对其期望之高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主要内容,学生的写作就是运用书面性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应该是所有语言运用过程中最高的一种形式.同时,写作是通过思维运用的一种活动,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