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来源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HF-MSCs)的增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大鼠触须中获取HF-MSCs,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表面标记的鉴定,采用多向诱导分化实验鉴定其多潜能性.用不同浓度的IGF-1以及p38抑制剂(SB203580)、ERK1/2抑制剂(U0126)、JNK抑制剂(SP600125)处理细胞,MTT实验检测HF-MSCs增殖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F-MSCs中p38、ERK1/2和JN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 分离的HF-MSCs表面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物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HF-MSCs具有向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MTT实验结果显示,干预24 h时,25 nM IGF-1组和50 nM IGF-1组细胞OD值较对照组增加(t分别=5.96、8.46,P均<0.05);干预48 h、72 h和96 h时,10 nM IGF-1组、25 nM IGF-1组和50 nM IGF-1组细胞OD值较对照组增加(t分别=5.69、9.23、11.10、7.88、11.50、14.00、11.10、13.60、16.90,P均<0.05),且呈剂量依赖性(F分别=5.43、6.03、7.94,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 nM IGF-1组p-p38磷酸化水平增加;25 nM IGF-1组和50 nM IGF-1组的p38和ERK1/2磷酸化水平提高,而JNK磷酸化水平无改变.进一步MTT实验结果显示,干预48 h、72 h和96 h时,与IGF-1组比较,IGF-1+SB203580和IGF-1+U0126组的细胞OD值下降(t分别=5.28、6.17、7.91、9.04、6.85、7.22,P均0.05).结论 IGF-1可能通过磷酸化IGF-1R,进一步激活p38和ERK1/2通路促进HF-MSCs增殖.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以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the 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COPM)为任务导向的康复方案对偏瘫患者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招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卒中常规临床诊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辅以COPM为任务导向性的常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COPM和生
朱丹溪是我国宋末元初的一位著名医家,与李杲、刘完素和张从正并称为“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本名是朱震亨,丹溪是他的号,相传他的家乡浙江义乌有一条河叫“丹溪”,当地的人因为他医术高明,非常爱戴他,就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朱丹溪家学渊源,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诗礼望族,所以,朱丹溪自幼就在母亲的教导下潜心学习理学,长大后还娶了道一书院院长的女儿为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