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激活初中科学课堂的催化剂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即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要使思维的含金量高,提出好的问题是关键,好问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高质量的思维.教师要充分认识传统观念下课堂提问的局限性,努力探索课改理念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之成为激活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一、好氛围才有好问题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喜新厌旧,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雄辩.在实际教学中,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应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形式.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教案的书写,教法的选择,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的评价还是学法的指点,疑难的解答等,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在课堂中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现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敢于表明自己的疑问或见解,答问中可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怪问”,然而,“怪问”中往往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追求真理的热情,教师要倍加爱护,妥善处理.如在讲“物态变化”一章时,有学生提出“放进冰箱的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变干?”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讨论,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思考,教师应该安排充分的时间,学生在得到答案后,教师再问“这样一个过程中你们还能提出多少有关科学的问题?”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会提出“冰箱中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冰箱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冰箱中一共有哪些物态变化?”等问题.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自己提出问题,千万不能为了赶进度而草率告诉学生结论.
  
  二、好定位才有好问题
  
  好问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而设计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定位是否合理、科学.好问题要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倒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如运用“水能灭火,水能助火”漫画及“奶奶用扇子扇火炉越扇越旺,我吹蜡烛一吹就灭”这种矛盾来揭示知识间联系,比单刀直入的方法效果要强得多,学生非常感兴趣,从而可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过氧气的制取,如果直接问学生实验过程要注意什么则显得老套,而且学生无从下手,兴趣受很大影响.但换成“实验过程中如何使收集的气体不含氮气?”“实验时如何防止试管破裂?”效果会好得多.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既要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必须是阶梯式上升,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收敛到发散,由定向到开放.问题有恰当的坡度,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和畅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解答问题中领悟到获取新知识的“顶峰体验” ,从而激励再认知.如以下三个题目:
  (1)将5 g氯化钠完全溶于95 g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2)将5 g氧化钠完全溶于95 g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3)将5 g固体完全溶于95 g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教师提问可以第(2)题为重点.再以第(2)题为基础做第(3)题,就不难考虑到答案应有三种情况:①固体物质若只是简单地溶于水(如食盐),答案为5%;②固体物质若能与水反应(如氧化钠),答案大于5%;③固体物质若是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答案小于5%.
  
  三、好问题要引起学生独立思考
  
  如果仅仅是一种低水平的认识要求,那么除了熟练技能之外,几乎不可能激发高水平的参与.如果教学目标要突破“知识本位”,着重提高学生的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问题就应有能使学生参与更复杂的思维活动的潜力.好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思维碰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例如,在学习蒸发吸热知识点时,可围绕玻璃泡蘸过酒精的温度计温度的变化提问.又如:“如何鉴别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氢氧化钠?”这一问题,由于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所以学生运用正向思维,即用指示剂是无法鉴别的.当此路不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向,试着逆向思维,解决此题就有了办法.可先加入氯化钡溶液,使碳酸钠转化成沉淀,过滤,再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证明混有氢氧化钠.至此问题迎刃而解.可见,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