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闭锁中ITGA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改变及其意义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胆道闭锁外周血及肝门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ITGAL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7例胆道闭锁(胆道闭锁组)及7例非肝脏病变(对照组)患儿外周血2 ml,CD2磁珠分离T淋巴细胞,以BSP法对ITGA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Real-time PCR法对ITGAL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同时收集7例胆道闭锁及10例胆总管囊肿患儿肝门淋巴结,CD2磁珠分离T淋巴细胞,以BSP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对ITGA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5-azaC处理Jurkat细胞分析ITGAL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ITGAL基因-250 bp到250 bp在各组外周血T细胞和肝门淋巴结T细胞中均处于持续的非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均为0%(P>0.05).胆道闭锁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ITGAL基因启动子区-1450 bp到-950 bp甲基化率分别为60.2%和54.4%(P=0.196),而ITGAL基因mRNA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735).胆道闭锁肝门淋巴结与胆总管囊肿肝门淋巴结T淋巴细胞ITGAL基因启动子区-1450 bp到-950 bp甲基化率分别为43.6%和65.6%(P=0.000),且ITGAL基因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234).5-azaC处理后Jurkat细胞ITGAL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分别为0.46±0.08和0.21±0.04(P=0.038),处理后ITGAL基因mRNA表达较之前升高2.3倍.结论 胆道闭锁肝门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存在ITGAI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改变,同时ITGAL基因高表达,提示甲基化异常是胆道闭锁中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的潜在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成都市2008-2014年艾滋病检测情况,为制定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和疫情报告数
跨越同级行政辖区挂靠其它平级区县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设立延伸服药点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某县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现从多方面详细介绍成功建立延伸服药点的具体
瘦素是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然而,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瘦素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相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 总结先天性食管狭窄诊断和治疗体会,提出最佳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1990至2009收治的15例先天性食管狭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发病年龄等),诊断方法(UGI、胃镜等)进行分析.将患儿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饮食状况、并发症等).结果 15例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10±5.5)个月(0~3岁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
目的 总结Slide方法纠治长段气管狭窄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8月至2010年10月,手术纠治先天性气管狭窄21例.手术年龄28 d至8.6岁,平均(21.9±27.1)个月,体重4.2~22.5 kg,平均(9.65±4.24)kg,除2例分别为纵隔肿瘤和气管外伤所致气管短段狭窄外,其余19例均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气管狭窄长度,分为短段气管狭窄9例,长段气管狭窄12例.所有病例均在低温体
目的 初步鉴定胆道闭锁肝组织异常蛋白表达情况,寻找与胆道闭锁发病和预后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胆道闭锁和正常肝脏组织总蛋白,银染显色,Melanie3.02 2D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对部分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查询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 获得了背景清晰、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蛋白质匹配率达8
随着全国新生儿急救事业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NICU的建立、设备的引进、抢救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我院2004年初引进新型NCPAP及美国Bear-750型呼吸机,于2004
目的 探讨短时静-静脉血液滤过(SVVH)在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策略和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7例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SVVH组(B组),对其血液滤过参数、临床疗效、并发症和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3 d与治疗前相比,在A组内,WBC(20.5±3.8)×109/L比(14.3±2.7)×109/L、AM
目的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在体外培养取自人体的睾丸卵黄囊瘤组织,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组织的体外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1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手术的标本,从形态学、细胞生长动力学、肿瘤内分泌、染色体分析、细胞DNA分析等方面初步研究了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细胞无论形态学观察,还是功能学测定,均符合卵黄囊瘤细胞的特征,染色体众数39~97条,并具有体
目的 探讨小儿Amyand’s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17例Ⅱ、Ⅲ型Amyand’s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儿中男孩15例,女孩2例;中位年龄1.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