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渡舟,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治疗特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老的治疗胃痛妙法吧。
1.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克,白及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炒白术9克,香附9克。
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靈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克,日服2次,亦收佳效。
2.滋养胃阴法
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
组成:玉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30克,沙参10克,冰糖10克。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使用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两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浓,清而不浊,柔肝醒胃,对慢性胃炎之阴虚者,有一举两得之妙。
3.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
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嗳喜按,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常用黄芪建中汤治之。
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均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1.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克,白及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炒白术9克,香附9克。
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靈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克,日服2次,亦收佳效。
2.滋养胃阴法
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
组成:玉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30克,沙参10克,冰糖10克。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使用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两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浓,清而不浊,柔肝醒胃,对慢性胃炎之阴虚者,有一举两得之妙。
3.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
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嗳喜按,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常用黄芪建中汤治之。
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均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