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台阶试验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与人员疏散能力关系研究

来源 :现代隧道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通过进行500 m疏散测试试验得到不同受试者的测试完成时间,并结合台阶测试试验得到的相对最大摄氧量,得到了相对最大摄氧量与人员疏散运动能力的相对关系.受试者年龄在20~25岁之间,共选取13位受试者,分别进行台阶测试试验和疏散测试试验.台阶测试试验中测试了受试者不同阶段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理参数,并提出以相对综合心率对运动能力进行评价,由A-R列线图法对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进行换算,为消除个体差异,以相对最大摄氧量进行评价.在完成台阶测试试验48 h后,让相同的受试者进行500 m疏散测试试验,记录最终测试完成的时间.将两次试验得到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与疏散测试试验的完成时间进行拟合分析,发现疏散测试完成时间与相对最大摄氧量存在反比关系,从而可以用相对最大摄氧量来间接表示疏散运动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智能温控冲洗加温器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冲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我院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60例,根据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持续膀胱冲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给予智能温控冲洗加温器.观察两组实验室指标,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评分及术后体温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体温变化
10月22日,由慕尼黑博览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同济大学,国际实验室建设与测评、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美国科学设备与家具协会(SEFA)协办,为期两天的2021上海实验室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暨智慧实验室大会(以下简称labtech China Congress 2021)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圆满收官.
拉月隧道为川藏铁路高温热害易发路段,针对与其紧密相关的长青温泉、排龙温泉与拉月温泉进行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得出上述温泉具有不同成因,且均有冷水混入,其中拉月温泉冷水混入比高达91%.考虑冷水混入对隧道高温热害预测的影响,提出了两种温泉冷水混入模式,其中热水与浅层冷水混合模式下,冷热水混合带一般接近或高于温泉点高程,在低于温泉点高程位置修建隧道遇到高温热害风险较大;热水与承压冷水混合模式下,冷热水混合带一般为承压冷水含水层位置,低于温泉点高程,在高于温泉点高程位置修建隧道遇到高温热害风险较小.依据地形地貌、
为快速获取长大深埋隧道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文章选取高黎贡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根据研究区的Landsat 8遥感影像,采用辐射传导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与单通道算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采用遥感方法能快速有效获取研究区域地表温度,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热空间分布与现有地质勘察揭示的断层分布、地表出露温泉分布一致,两种算法所得地温结果较为一致;(2)研究区域内,地热主要分布于怒江河谷、潞西-遮放盆地地区,山岭地区局部出现零星高温反应;怒江河谷地热沿怒江断裂带呈南北带状分布,主控于高黎贡山地区众多深大断
针对钻爆法施工隧道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衬砌时其施工速度慢且拱部衬砌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等问题,提出适用于钻爆法施工的双线铁路隧道预制拼装二次衬砌结构分块方案.基于盾构法隧道管片接头的计算理论,计算得到预制二次衬砌横向和纵向接头的刚度值.利用梁-弹簧计算模型对不同分块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不同厚度拼装衬砌的受力特性,提出较优的拼装二次衬砌厚度为500 mm.同时采用壳-弹簧计算模型对不同幅宽的通缝拼装二次衬砌内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制拼装二次衬砌内力分布具有明显三维特性,接头边缘部位弯矩较大,而
岩溶地区隧道中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渗流结晶堵塞排水管道的现象,导致隧道排水不畅,侵蚀隧道衬砌,破坏支护结构,造成隧道变形、涌水、塌方等工程事故.因此,需研究岩溶排水系统地下水渗流结晶堵塞机理,为岩溶隧道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与安全评价提供保障.文章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围绕可溶岩化学溶蚀-结晶机理的研究成果,同时基于自主建立的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理想数值模型,分析了排水管结晶堵塞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可能的阻垢工程措施.得到以下认识:(1)影响岩溶隧道结晶堵塞的微观因素包括CO2分压、pH值、
为分析竖向顶管在管廊内向上顶升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文章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建模,通过改变所建模型的材料参数和激活、钝化相应网格的方法来模拟竖向顶管施工的实际过程,研究不同土质条件、不同施工参数、不同顶管管径、不同地下水位等因素造成的影响,并与设计的模型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竖向顶管的顶进,在-1D~1D(D为竖向顶管直径)范围内地表土体先沉降后隆起,最大隆起值为4.13 mm;而管廊的沉降则是逐渐增加,最大可达3.44 mm;土质条件越差,土体及管廊因顶管向上顶进
根据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的坡度,将顶管划分为几个区段,针对每个区段分别建立基于位移控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设置起始边界条件,建立起各区段模型之间的力学联系.通过在不同的顶进位置对顶管起始截面施加一个管节宽度的位移得到顶管和围岩的应力场,进而计算每个区段模型各顶进位置的顶进力和侧阻力.将各区段对应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顶进力和侧阻力适当叠加,得到整个竖向曲线顶管顶进力与顶进距离的拟合关系.计算结果显示:对于浅埋顶管,顶管侧壁摩擦系数、管土接触范围与穿越土层的性质密切相关;对于砂性土层,减阻浆液容易漏浆、
盾构在软硬不均地层中施工易诱发滚刀出现偏磨、断裂等问题,造成换刀频率大幅增加.因此,文章采用EDEM离散元软件,基于RBD(刚体动力学)-DEM的耦合方法考虑滚刀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实现滚刀在仿真模拟中的被动运动;建立相交角分别为15°、30°、45°、60°、75°和90°共6种工况,研究滚刀在软硬不均地层中贯入角度的变化对其所受冲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贯入角度主要影响切向和法向平面的法向荷载,当贯入角度达到45°时,滚刀切向和法向平面在冲击阶段所受的峰值荷载均达到最大;贯入角度从90°变化到45°的情
现行隧道设计规范未考虑浅埋黄土隧道常见的地表张拉裂缝对围岩压力的影响.文章首先总结了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和破坏滑移面组成特点,之后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构建围岩压力计算模型,推导了张拉裂缝开裂深度和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公式,探讨了计算结果与影响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与实测数据和现有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证实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研究表明:由于地表张拉裂缝的存在,土体内倾斜剪切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均较不考虑地表张拉裂缝时的大,破裂面分担更多上覆土体产生的荷载,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显著降低;新模型的围岩压力计算结果随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