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三的战斗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霸简介:柳怡泽,高中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现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
  我对高三的印象,既有睡眠不足造成的疲劳,也有因考试失利而产生的对前途的担忧,还有因时间分配不善产生的自责,如今这些都定格在过去,只有那坚定不移的战斗雄心一直在影响着我。
  关键词一: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是我整个高三生活的主旋律。
  我曾有十分严重的阅读障碍,看一段文字的速度比较快,但会不由自主地添字或漏字。我试过小心翼翼地用笔指着字慢慢地读,但仍解决不了问题。到了高二下学期,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我老是看错题目,以致理解错题意,所以我连自认为擅长的数学也考不好。陷入极度焦虑的我不断地和老师、同学沟通,却找不到有用的解决方法。
  听闻我的困境后,一位学长给我带来了一些希望,他直接地指出我的问题,说我只是急着看完题干上的文字和符号,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题干。真正的理解,是要边读题边思考,分析每个条件之间的关联,总结所有已知、未知的信息,思考题目与自己所学知识的联系。同时,他说我之所以急着读题,是因为我不相信自己能按时做完试卷。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自我理解,相信自己能按时完成一张试卷;二是读题时一定要进行思考。这些都是我从未注意过的,所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考试时给自己鼓劲,思考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哪些信息是出题人的陷阱,并找出关键词,分析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慢慢地,我改掉了自己读题时的不良习惯。
  就在一切有了转机时,我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做题时频繁看错数据。这一次问题又是出在哪里呢?我开始分析自己的审题步骤,发现自己喜欢边看题边动笔计算,这样很容易出错,所以我慢慢养成了“审题—梳理解题步骤—核对数据—动笔计算”的做题习惯。
  但是,高考前两个月,我已大有改善的阅读障碍问题卷土重来,在巨大的压力下我几近崩溃。又是一番剖析以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的大脑已经养成了急速阅读的习惯,而现在我需要做的是规范思维路径,体会思维过程。可时间太短,我觉得自己在高考前没法解决这个问题。感受到我陷入消极的情绪后,学长有些生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前的方法确实有用,但现在陷入了新的瓶颈,如果你坚持原来的方法,是不会对现在的问题有任何帮助的。你要尝试改变,问题才有被解决的可能。”我这下才放掉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勇敢尝试新方法。
  这样宝贵的经历留给我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我知道分析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然后要对自己进行剖析,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要积极改变,只有不断试错并变换方法,才有可能發现问题的症结,找到最佳解法。
  关键词二:永不废止的思考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知识体系的搭建需要思考,对备考战术的坚守也需要思考,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更需要思考。
  这里我要引用学长讲过的话:“我不是那种不思考的人,可我有时候发现,正是因为需要思考,才会假装思考。”有时候我忘记了思考的本质,思考不是模仿,不是惯性,而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要想让思考发挥最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拥有绝对的实力,你应该掌握好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而这一切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用心感知知识的独特。你应当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有自己的想法,不断调整才能接近完美。你要学会的是思考,你要坚持的是学习,你要收获的是能力,其他的都是附加值。
  高考好比一个问题,你用了三年时间来准备,为的是很好地解决它,而不是知难而退,最后草草了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能力,还是未来。
  高三这一年,我遇见太多令我迷惘困惑的岔路口,在一次次做出选择后,我学会了理性认识并评估自己的状态,学会了心平气和地看待自身实力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寻求解决的方案,学会了拨开重重迷雾,不在所有人迷失疯狂时盲从。这些令人惊喜的能力,都是思考送给我的礼物。
  关键词三:规划及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万全的规划,才不会在新阶段来临时乱了阵脚,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在高三,我给自己做了个自主复习规划时间表,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有了合理的规划并坚持执行,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作息要规律,坚决不能熬夜,这样你才能做到在课堂高效吸收知识。感觉累了就去放松或者休息一下,保持良好状态,等休息好了就投入学习,强迫自己动脑思考。当你觉得自己每天都过得一模一样时,就回想自己当天都收获了哪些知识,走出了哪些思维误区,哪里不足补哪里,直面问题,解决困难。同学们不要觉得把时间表排满了,自己做了很多题就满足了,要不断反思自己在学习时究竟有没有动脑思考,是不是只是付出了感动自己的“假努力”。
  高三只是我们提升能力之路上的一个加速站,高考也只是一个检阅我们能力的方式,而非学习的终极目的。我们要做的是继续专心学习,去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高三非常辛苦,但也真的很美好,你不用怕它。
其他文献
一、高考中狀语从句的考查点  状语从句是高中英语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主句与从句的逻辑关系,状语从句分为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方式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及结果状语从句等。状语从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尤其是对引导状语从句的连词的考查每年高考都有,以全国卷为例,近两年主要出现在语法填空与短文改错中。这类题难度为中等略偏下,旨在考查
期刊
从古至今,南京得到了无数英雄将相以及文人骚客的垂爱,“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这里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坐拥自然界赐予的龙盘虎踞的地理优势,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南京,始终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纵观今朝,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等产业为支柱,以软件和服
期刊
高校名片  学校名称:陕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陕师大)  属性头衔:教育部直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出生年份:1944年  所在地:陕西省西安市  校 训:厚德、积学、励志、敦行  优势学科:文学、历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地理科学等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陕师大是座城,我们进了城,出了城,長大成人。  你若来到西安,又寻着了陕师大,那就算走对了。西安的高校中唯有陕师大的气质与西安最
期刊
“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在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每次听讲座前必唱校歌,这已经成为东大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东大人的文化烙印。  东大是一片科学与人文精神荟萃的热土,拥有“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生活在东大,你会感受到它的严谨务实,也会感受到它的博大包容。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讲,你的梦想可以在这里开花。  如今,学校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其
期刊
作为全國唯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南京审计大学(以下简称“南审”)被誉为“江苏金融黄埔”和“行长的摇篮”,是全球ACCA白金级培训机构,孕育了无数审计人才。  审慎严谨的审计文化贯穿在南审的每个角落。初进南审,立在四方水池之中的校名石便映入眼帘,校名石与学校背靠的老山形状一致,正面刻着校名,反面刻着校训,寄寓着学校对每一位学生的厚望——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水池的水面光滑如镜,实际是指“明镜高悬
期刊
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导演,一本好书离不开一个好编辑,当然一张好唱片也缺少不了优秀的制作人。  专辑背后的张亚东  音乐制作人是20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新兴职业,很多人都知道王菲的《浮躁》、朴树的《生如夏花》、陈楚生的《一个人的冬天》,但却不一定知道这些专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制作人,他叫张亚东。  张亚东出生在一个戏曲之家,妈妈是晋剧演员,从小到大,在晋剧的熏陶下,他喜欢上了音乐。8岁那年,他开
期刊
古往今来,书墨留香  你是否曾想携一支狼毫行走天下,随心起笔,泼墨山水之间?在我看来,要想学得一手好书法,要么是靠个人天赋加勤学苦练,要么是经高人指点获得独家秘诀。而如今诗书画印历经千年积淀,发展成为书法学,各大高校均有开设,只要你想学,报考这个专业便可获得系统的训练。  古代的书法流派可谓是五花八门,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值得称颂的书法作品和书法风格,许多书法家自成一派。其实现在的书法流派也有很多,
期刊
某天,我发了条微博,大意是我那學金融的同学用200元本钱赚了2000元,而我捏着信封里薄薄的稿费单,心塞不已。微博刚发出去,就有很多同学点赞,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但同时也有几分萧瑟之意。  但凡知道我是文学院的学生,别人都会问“你文笔一定很好吧”之类的问题,好像文学院的学生天生就应该是作家,成为鲁迅这样的大文豪,对这个世界口诛笔伐。这样的看法让很多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高校的文学院产生误解,认为自己文
期刊
本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与以往的“211”高校和“985”高校相比,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给广大考生的志愿填报提供哪些新方向?  (一)行业类院校的春天  在本次评选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共有25所既非原“985”也非原“211”的院校入围,很多特色鲜明的行业类院校跑赢了众多老牌综合性高校,其中艺术类院校和中医药类院校得到了最为明显的扶持。  1.艺术类院校  此次评选中,多所艺术类院校
期刊
当初我坚定信念要学日语,一是因为成为外交官的梦想不可辜负,二是受到一位敬重的老师的启蒙。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语言是最直接的工具。当今世界风云莫测,竞争无处不在,关乎文化,关乎经济,关乎科技。知历史而识历史,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走进大连外国语大学,走进日语的世界,我知道,这一遭必不会亏待了我的雄心。对日语的喜欢,三言两语难以说清。  日语是我们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也是我们的特色专业,我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