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各种艰辛与欢乐,但更使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被认可时的喜悦和为人梯的幸福。每每静心时,我时常叩问自己,一个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作出多大的贡献?然而正是这琐碎平凡的工作给了我答案,给了我继续向着远方风雨兼程的勇气和力量。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育人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工作方法的优劣,与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总结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唤醒: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唤醒每一位学生,使其爆发出最大潜能。
  信任:信任是缩短教师与学生距离的桥梁,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
  关心:“爱满天下”是当年陶行知先生倡导过的一句座右铭。他曾告诫对学生滥施体罚的人说:“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关心后进生的成长,把关爱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理解:理解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作为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应知晓心理学、生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行为要有足够的认识,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每一位学生。
  欣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学生进取的不竭动力。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善于赏识学生的“伯乐”,对学生毫不吝惜自己的赏识。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要善于欣赏、发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让后进生扬起进取的风帆。
  情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机制,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地,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因此,班主任必须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在班级管理中的感染、激励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付出:付出必定有收获。再调皮的学生,只要班主任把思想工作做到他的心坎上,总有日出云散之时。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后进生的转化有一个渐进过程,只要班主任全身心地付出,后进生心头的“乌云”一定会被班主任热情的“阳光”所驱散。
  点然:一位优秀教师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一一自尊心和自信心。”基于此,班主任须帮助学生点燃自尊、自信之火。班会课的几句表扬、作业本上一句评语、促膝谈心时的几声赞许……都可以让学生重新点燃希望之火,重新扬起奋进之帆。
  知识: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思想的引路人,班主任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在学生中树立一座“无形的丰碑”,充分发挥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
  观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班级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各个方面各有差别,班主任要做到对症下药,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仔细观察学生,认真了解学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微笑: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把握了这一点,微笑在班级管理中的功能自不待言。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都在重复,有人说重复的让人感到疲倦,可那些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乐趣、一份痴情,更是超越了功利之后的一种愉悦……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动态的口语交际中,不仅能培养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在不断地归纳、分辩、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一、给学生创设说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说话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
期刊
生本教育理念主要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以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教育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活泼健康地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学习条件不是很好,比如学生的图书占有量低,利用网络学习只是
期刊
一、教学环节设计要轻松愉悦  在学习中,教师应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坦诚地交流,以民主的教风,平等和蔼的教态,饱含积极情感的话语去启迪感化每一位学生,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自由奔放的想象,既尊重了每一个同学,保护了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参与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求,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
期刊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1.就整个社会群体来说,品德不良的人是必然存在的。德育和其它学科教育具有极大的不同。根据最新的多元智能理论,单项学科学业不佳的学生可能在其它方面取得优秀的成绩;即使多项学科不佳,学生毕业后也可以通过一技之长谋生,为社会做贡献。而品德不佳的学生,不仅自身不能完善,还会贻害社会。  2.品德问题具有“传染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人给年迈者让
期刊
一、营造氛围,以“德”引人  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渗透的,是润物无声的,它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德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德育生活首先表现为德育环境的平衡、协调、和谐,把学校构建成一个温馨的巢,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我校环境优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我们寻找一切资源,努力
期刊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结合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凸现生活实践特点,借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进而诱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凸现生活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改的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大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会其道德
期刊
新课标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
期刊
我校从2001年9月开始,坚持开展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内涵的读书活动,用文化培育学生的心灵。  一、摘编经典,引导诵读  2001年9月,学校组织教师将古代经典文学中初中生易学、易记、易懂的古诗文精心摘录汇编,开发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内涵的校本课程《初中生古诗词诵读与书写》,由每班的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坚持每天早晨10分钟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其间穿插教师的朗读指导,释义点
期刊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轻“德”的观念严重。现在的一些家长和学校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面发展;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2.教育网络存在缺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口径不统一,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完善。学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顾不上管;家
期刊
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以及教学的重要领域,其的重要性是每一位教育人员都不容小觑的。因此无论是在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拟定以及制定中,还是在学校长期教育活动的开展中,都少不了“德育”的“身影”。“德育”情况如何影响着所教导出来的学生的人品、价值观、思想观念。但是在“德育”的实际“育才”实践中,实效性却很低。  一、中小学生德育“低实效”之因素  通过“德育”是可以将一个孩子教导成品德、修养良好的人才,但是“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