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处理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happy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11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组和IP组,后2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再分为6、12、24、48和72h亚组(每亚组n=10)。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方法为在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实施再灌注15s/缺血15s,反复3次。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几-1β和TNF-α mRNA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I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均〈0.05)。假手术组额顶叶皮质IL-1β、TNF-α蛋白和mRNA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组IL-1β、TNF-α蛋白和mRNA在额顶叶皮质大量表达,6h开始上调,24h达高峰(与其他时间点比较,P均〈0.05),之后逐渐下降;即组具有相同的动态变化趋势,且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结论IP可显著下调脑组织IL-1β和TNF-α表达,缩小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提示IP可通过抑制脑组织缺血再灌沣后炎痒反府发桎神绎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非格司亭(filgrastim)是一种卒中候选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已获得了优良的疗效证据。此前一项Ⅱa期剂量递增研究提示其对卒中患者有潜在疗效。因此,德国明斯特大学神经内科的Ringelstein等启动了一项大样本Ⅱb期试验,旨在评价G.CSF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观察性分析和短期随机试验提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或复发,因此,Schwartz等对长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减少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F发生的假说进行了验证。
如果颈动脉狭窄保持无症状(即近期未曾引起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成功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可降低卒中发病率多年。英国无症状颈动脉手术试验(AsymptomaticCarotidSurgeryTrial,ACST)协作组对成功CEA的长期作用进行了评价。
替罗非班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并且起效迅速的非肽类糖蛋白IIb/Ⅲa血小板受体拮抗剂,其半衰期很短。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糖蛋白IIb/Ⅲa受体拮抗剂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不确定。该问题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性(SafetyofTirofibaninacuteIschemicStroke,SaTIS)试验中进行了讨论。
对于因有症状颈动脉狭窄而住院的患者,在人院72h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在发病后最初数小时内进行紧急颈动脉干预的风险和益处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的Mono等进行了一项研究,
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网站(www.foreignmed.com)自2012年起,延迟1年免费开放全文浏览权限,特此通知。
在以往的研究中,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Totaled Health Risksin Vascular Events,THRIVE)评分已经显示出广泛的用途,使预测临床转归、死亡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治疗后的出血风险成为可能,而不论应用的急性卒中治疗类型如何。
氧化应激是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损害的重要病理学机制之一,抗氧化治疗已成为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就缺血性卒中的抗氧化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根据第23届欧洲卒中大会(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报道的一项为期5年的大样本研究的第1年分析结果,风险分层工具例如ABCD。评分和MRI显示,卒中二级预防措施能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轻微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残余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