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瓶梅》《红楼梦》看女性意识的进步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在明清之际大放异彩,各类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女性意识的进步值得我们关注。从潘金莲、李瓶儿、尤二姐、尤三姐等女性形象为切入点,观照讨论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进
  关键词:《金瓶梅》 《红楼梦》 女性意识
  选择《金瓶梅》和《红楼梦》两本书来看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进具有一定代表性。两本书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最早提到《红楼梦》和《金瓶梅》关系的是与曹雪芹同时代,且关系密切的脂砚斋。其于红楼梦(甲戌本)第13回有眉批云:“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奥。”将两本书中相似的人物:潘金莲、李瓶儿、尤二姐、尤三姐、王熙凤对比,明显可见在明清小说中表现出女性意识成熟进步,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女性形象由单纯兽性变得具有丰满人性。
  将潘金莲、尤三姐、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并列,就不难看出这一进步趋势。《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形象开始对自我欲望有肯定意识,她完全被自我欲望所控制。这一女性形象几乎没有人该有的其他一切高雅情感,约等于禽兽为欲望所驱使。尤三姐身上和潘金莲一样有欲望的一面,但遇到真爱之后便改头换面安分守己,在尤三姐身上已具备人该有的羞耻心,这和之前的单纯兽性不同。她也不会认为女性主动爱上一个男人是不对的事情,对柳湘莲的爱慕表达的淋漓尽致,她不再是盲目追求欲望满足,她表现出了更高的情感需求。当自己的情感受到践踏,她选择了宁为玉碎的自我成全。尤三姐自杀并不能抹杀她之前的种种劣迹,曹雪芹塑造出的尤三姐也不屑借此证明自己的贞洁,尤三姐的死亡恰恰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被无情摧毁的悲剧。尤三姐的精神无处安放,自然无法苟活。从潘金莲到尤三姐,两部小说对女性的精神世界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改变。一直到王熙凤这个复杂的女性形象登场,女性意识在曹雪芹笔下得到了彻底的觉醒。王熙凤不再是男性世界的附庸,也不是千夫所指的靶子,她是作者笔下“脂粉队里的英雄”。当然王熙凤身上带有那个时代无法摆脱的羁绊,她凶狠毒辣也弄权跋扈,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作者对王熙凤身上独立女性的魅力是肯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她也始终是红楼女儿世界的重要“保护神”。从潘金莲到尤三姐再到王熙凤,女性形象的性格变得丰满是作者对女性精神世界认识的进步的重要表现。
  二、女性由附属地位变得独立。
  从李瓶儿、尤二姐、王熙凤三个形象也不难看出女性走向独立的趋势。李瓶儿与尤二姐委屈求全,忍气吞声是一致的,她们都为了守护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步步退让,但无论怎样悲剧收场是不可避免的,二人都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别人,希望通过男人的庇护安稳生活。或是将自己的寄托的对象从丈夫变成孩子,悲剧也躲不过。女性对子嗣的依赖,无非是对男性依赖的一种变体,如果没有这一层寄托关系,古代女性又何必强调生儿子。李瓶儿和尤二姐一旦孩子死去,除了备受情感上的折磨外,更悲伤的是自己终生没有依靠的悲哀。只有女性摆脱依赖性,才能算的上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王熙凤就是这种独立女性的代表。王熙凤自己手握管家大权,她的能力才华都在管家治家的过程中得到展现,合家上下有目共睹。哪怕她没有生下儿子,她也不会因此自怨自艾,认为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价值。没有丈夫贾琏,王熙凤依旧可以独当一面,她的价值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依靠男人赋予的。当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王熙凤必然摆脱不了“琏二奶奶”的头衔,但是其本人的才华光芒远远超过她作为某某夫人的名头。从李瓶儿到尤二姐再到王熙凤,三个女性形象的展现出小说中女性角色独立的趋势。
  三、女性救赎的主动化。
  从四个女性形象(潘金莲、李瓶儿、尤二姐、尤三姐)的死亡描写,很明显可以看出女性救赎的主动化。李瓶儿因为身重病加上丧子之痛,在潘金莲的阴谋下而死。潘金蓮是被武松开膛破肚残忍杀死,这二人的死亡都是因为外力,兰陵笑笑生对她们的死亡安排,符合佛教因果报应说。正如小说中李瓶儿临死之前,弥留之际看见花子虚抱着孩子向其索命,就是佛教因果轮回的写照。到了《红楼梦》对于尤二姐吞金自杀,一方面对尤二姐隐忍的性格塑造十分有力,连死亡的方式都是如此静默。小说中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裁都可以看出女性角色救赎的主动化,这是一种主动救赎而非因果强制。尤二姐的寂静死去,尤三姐激烈的死亡,都是对现实不公的一种反抗,也是一种对过去错误的救赎。当人有了救赎忏悔意识,便与禽兽有了区别。两部小说死亡细节上的微小差异,但是却能看出两部小说作者笔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巨大不同。《红楼梦》中的女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女性自我意识变得更加突出,曹雪芹笔下的女性角色也更深刻也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叶端.《红楼梦》的女性悲剧及其隐喻——女性在色空关系中的结构性转换分析[J].曹雪芹研究,2019(02):31-43.
  [2]张影.《金瓶梅》中的女性欲望与死亡意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1):75-77.
  [3]李雪.从《红楼梦》看明清时期的女性意识觉醒[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91-92.
  [4]石磊.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279-280.
  [5]李业成.《金瓶梅》女性对命运的博弈[J].意林文汇,2018(06):154-157.
  [6]刘孝严.《金瓶梅》中世俗女性的时代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04):66-70+75.
  [7]郑金凤,周晓璐.浅谈《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5(09):58-59.
  [8]宋芸.《金瓶梅》女性人物浅析[J].芒种,2012(02):167-168.
  [9]叶挺.从女性人物的对比看《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03):104-107+111.
  [10]杨林夕.女性·符号·情欲——论《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06):52-57.
  [11]刘丽英. 《金瓶梅》女性群像描写特点及其悲剧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吕珍珍.“本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觉醒——《金瓶梅》女性角色意识的文化审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46-50.
  [13]米轶臣.试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现代女性意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89-90+93.
  [14]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15]兰陵笑笑生著,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M].香港:梦梅馆,1993.
  作者简介:1 李苇(1996.12),女,汉族,重庆开州,硕士在读,昆明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 王华树(1995.10),男,汉族,重庆梁平,教育硕士,重庆市梁平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好多企业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例如好多化工,冶金等领域也做到了发展迅速,但是一般来说,在真空液体压力或者气体的测量工作中都会用到压力表,其中弹簧管式压力表归类于一种机械式的仪表,它的特点是构造比较简洁,并且制作它的成本也不高,所以有着非常高的可靠性。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是简析了弹簧管式压力表在计量和检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但愿可以给大家在工作中使用弹
期刊
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以非凡的速度和全新的姿态迈入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之中。得益于后现代社会中科技所造就的物质生产的极大富足,赛博朋克作家们在“仰望星空”之余,亦可着眼于“人间烟火”,体验物质大地上的景观变迁。吉布森聚焦于资本主义物质社会,以超凡的眼光预言了消费社会下商品的魅惑与人性的物化之间的斗争,展现了繁华的后现代都市催生的全新的消费景观,凸显了消费世界中物质与人类间缠绵缱绻的复杂
期刊
摘要:曼斯菲爾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以及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本文以《幸福》为例,探讨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女性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女性意识; 觉醒;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初新西兰裔英国作家,以其特有的坎坷漂泊的人生历程、敏锐细致的观察和想象、诗意的笔触和创新
期刊
摘要:非遗传统手工作为长期发展的艺术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传递着民族的文化与理想。在新媒体出现后,非遗文化获得了更好发展。但是依旧存在即将失传的工艺,对此,本文基于新媒体视野对非遗传统手工进行探究,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可持续发展路径,切实推动非遗传统手工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传统手工;传承与发展  引言:非遗传统手工长期根植于人们生活中,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
期刊
摘要:巴金所著的《家》属于长篇小说系列《激流三部曲》的其中一篇,《家》中描绘了成都高家公馆四个人物在同一家族之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遭遇了各自不同的事故,给家庭带来了许多插曲的故事,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家》中的高家三兄弟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备受争议,本文将围绕《家》中二哥高觉民的人物性格展开论述,首先介绍高觉民的人物故事,进一步明确高觉民温和成熟的形象,并且分析高觉民的矛盾性格,总结出高
期刊
摘 要: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电视剧,需要努力在主流价值、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之间有效调和。刘和平编剧的《北平无战事》的艺术启示在于这种异质互渗和审美平衡。该剧通过讲述历史转折中的人心向背,完美回答了“历史为什么选择共产党”这一关键议题,由此在主流价值的立场上保证了作品的政治正确;而精英意识的体现在于,通过捕捉历史的“雅致”和风格化修辞,赢得特定人群的口碑;此外,通过偶像明星主人公叙述“特别党员”的“特
期刊
摘要:随着“德性即知识”研究的一步步推进,有一个观念逐渐成为共识:在这短短五个字的命题中,知识与美德之间的张力极大,远不是简单的等于符号就能够阐释完整的。因此,本论文目的是依托文本考察此命题中与幸福相关的“知识”概念,虽然苏格拉底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的定义或者分类,但是从《普罗泰戈拉篇》中仍然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把与幸福相关的知识称作“度量的技艺”。“度量的技艺”作为获取幸福的“知识”对于我国当今的道德
期刊
摘要: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中四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因帝国主义战争创伤而相遇,真实历史与虚构叙事交织成网。本文旨在基于后殖民理论结合创伤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英国病人》中具有混合身份的小人物基普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他游走于英国和印度两个世界,既努力将英国身份意识内化又透过它来辨认自己的印度人身份,最终英、印两种文化印记在模糊和杂糅的状态下共存于基普体内。翁达杰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散居群体生存困境
期刊
摘要:“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来的,耕读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农业、制度、艺术等方面,这种精神与文化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通过对明代绘画中有关耕读题材的部分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耕读精神。  关键词:耕读;文人;明代绘画  一、耕读的含义及关系  (一)耕读,即利用农耕之余,致力学问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既
期刊
摘 要:2020年度的中短篇小说依旧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中短篇小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其讲述中国故事的可能性,并力图将作品镶嵌于当下中国的現实问题中加以解读。在这一前提下,2020年的中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呈现出城乡中国、精神困境、心灵流转和新青年这四个层面的题材类型和美学风格,由此构成中国故事的多重面向与讲述方式。2020年中短篇小说的综述在呈现年度创作概况的同时,也通过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