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字理识字 发现汉字之美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此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73-02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教汉字就是教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因字择法,凸显字理,让学生走进汉字的本源,在快乐识字中,发现汉字的意象美、文化美、独特美,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实现识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融合,是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和落实语文教学文化传承之责的重要路径。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和任务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及识字教学时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里大量地采用了字理识字法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作为一线的部编新教材的执教者,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字理识字带来的高效的识字课堂、愉悦的识字氛围以及学生对汉字文化深深的敬意。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发现汉字之美为着力点,用追溯字源、解析结构、观察演变、动作演示、图解汉字等方法,带领学生领悟汉字之美。
  一、读懂字理,品味汉字的意象美
  汉字是一種文字符号,具有丰富的表意性,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解析汉字,读懂字理,学生就能透过汉字的结构出现如“诗”如“画”般丰富的内心视象,从而形象、牢固、高效地学习汉字。如何读懂字理,感受汉字丰富的意蕴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
  (1)图解汉字,联通图字关系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们的祖先依据世间万物的形象刻画下来的。初学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时,以“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形式出现,如“————月”“————羊”就能很好地对这三者进行比照。这样教学,学生看到了汉字的源头原来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也能真切地看到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在学生的眼中有了具体的形象,增添了学习的趣味,也了解了中国书画同源的特点,更能感受到我们祖先造字的智慧,在识字的同时,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分组部件,展开想象联想
  很多会意字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拆分其部件,就能明其意,联想出画面。如“鸣”由部件“口”和“鸟”组成,可自然地想起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欢快地鸣叫的情景;“盗”追根溯源,繁体字是“盜”,上半部分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半部分是“皿”字,皿在古代是指盛食物的器皿。“盗”的基本意是偷,这样一解析,组合其部件展开想象,就会看到一个偷东西吃的人趴在装食物的盘子上流口水,这样一个猥琐的小偷形象就跃然纸上。这个学习过程学生既明白了字义,又知道了偷盗的行为是很不光彩的,受到了思想教育。
  (3)动作演示,呈现生动情境
  会意字“灭”“采”等用动作演示十分形象。下面一团火,用盖子一盖,火就灭了;一个人用手在树上摘取东西,画面感很强。还有“跑”“踩”“跺”“盯”“瞧”“睬”“挠”“扑”“抓”等形声字,也可以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现,形象鲜明,意义明了。
  引导学生通过汉字部件来想象汉字所蕴涵的意象,久之,一个个的汉字在学生的眼前就“活”起来了,形、色、声俱现。此时,汉字就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而是充满美感的、有丰富内涵的诗、画,汉字之美就自然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灵和笔尖,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爱上汉字,爱学汉字。
  二、揭示字理,感悟汉字的文化美
  汉字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字各个时期的字形相当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字理的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识字教学不仅要教汉字的形,更要教汉字的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析解汉字的形义,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在部件解析中观察汉字形义演变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的象形字图文合一,见字而知形,见形而明义。后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如“酒”字,它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字形的中间是个大酒瓶,两边的曲线表示酒瓶中装满了酒,已经溢了出来,或理解为浓郁的酒香从瓶子里飘了出来。金文“”用一个大酒瓶代表酒。小篆“”左边的“水”表示酒是液体,右边是个酒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人们在欢乐、忧愁、孤独时,都会与它为伴。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看到汉字的演变,了解到酒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
  (2)在追根溯源中了解古代文化习俗
  著名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如“夫”字,甲骨文“”字像一个张开双臂,分开双腿站立的人,指成年男子。且这个人头上还有一个簪子,把头发都束了起来。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礼仪:男子到了20岁就成年了,此时要把头发束起来,戴上帽子——冠,表示从此要学习成人的礼仪和道德修养。又如“家”字,甲骨文“”字上面是个房顶的样子,表示房子,下面是一头猪的模样。远古时代人类靠打猎和采摘果实为生,既危险又辛苦,人们没有安全感。后来人们捕到野兽留一部分养起来,这些野兽就成了家畜,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保障,才找到了家的感觉。猪是当时最常见的家畜,所以古人就想到用房子和猪来表示家的意思。现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还有人猪同住的建筑,可以说是保留了古人的风俗习惯。就这样,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故事中徜徉,享识字之趣,习识字之法。
  (3)在字理学习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人们常说,“字小乾坤大”。追寻文字的本源,我们能够看到古人的许多道德标准。如“孝”字,从老,从子,善于侍奉父母就称为“孝”。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讲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又如“仁”,从人从二,意为普天下不同身份的人(“人”),等而视之,将心比心(“二”),才谓为“仁”。这一类汉字反映出古人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它们的字理析解,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古人美德的熏陶,自己的道德观念也悄然生成。这样就将文字的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学字知史,学字明理。字理的渗透,让识字课堂变成培养理性思维,进行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养的大舞台,汉字的文化意蕴也必将深深根植于学生之心。
  三、凸显字理,感受汉字的独特美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汉字除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音律、形态、情趣方面与世界上其他文字比较也是别具一格,颇具魅力的。在部编教材里出现了很多对联、字谜和古诗词,它们是运用汉字的巧妙组合,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
  如“对联”艺术,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5课《对韵歌》选用了“对对子”形式的识字课。课文的7个生字里出现了5个象形字,在教学时可渗透汉字的字理,通过课文情境图,汉字的古今对比,开展情趣化识字,然后在对子形式多样的诵读里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独特的音律美、节奏美。
  同时,“字谜”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在民间活动和古史典籍中到处可见。它跟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密切,是依托字理衍生的一种文学样式。课堂教学中的猜字谜也是十分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和文化知识的吸纳。例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就编写了《猜字谜》一课:
  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火来攻。
  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识字方法。教学时要突出字理的构成,引导学生在关注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当中学会合理猜测,甚至可以创编字谜。如此,既增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让他们获取丰富的生活常识,更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部编版教材小学6年共选古诗文124篇,占教材的30%。而字是诗的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与字理识字有效结合,抓住文眼,以字理解析或汉字意象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引学生发挥想象,让汉字意象与古诗词深邃的意境和情感融合,给学生打开的将是一扇新的学习之门。
  如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渔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场景,一个“孤”字是全文的情感线索。教学时先让学生说对“孤”的理解,孤独时的感受,然后抓住“孤”字朗读古诗,感受意境,学生就能从“鸟飞绝”“人踪灭”感受到幽静寒冷的凄清画面,还能从“千山”、“万径”的陪衬中感受“孤舟”“独钓”的凄凉,渔翁的“孤”寄托的作者自己清冷孤傲的情感也跃然纸上。通过对“孤”字的字理认识,学生快速入情入境,准确地把握诗意和情感,既高效又到位。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在识字教学中凸显字理,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汉字的意象美、文化美和独特美,能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丰厚文化积淀。但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有一部分字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意义或者意义发生了改变,因此字理教学要依据汉字自身的特点恰当运用,规避字字皆字理,为字理而字理的教学现象。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定本),中华书局。
  [2]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3]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學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中年级学生喜欢竞争,而且学生已具备简单的语文能力及作文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评价过程中来,对增强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下,教给学生学法,以教师的导学积极性带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互评互改习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师生共评 學生主体
期刊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陶冶美好情感的有效措施。故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是为未来学习型社会构建培养基础性建设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教育形式的变化,传统的阅读方已不适应当下教学需求。要构建以素质养成为目标的初中英语课堂,就必须深入分析英语阅读教学形式、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英语阅读课堂。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新形式 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各个国家竞相提高自己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也不例外。在当代社会,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推动人类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强度的改进。加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那么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之后,信息技术也逐渐应用于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05-02  学习英语是需要有综合能力的,英语写作更是综合各种英语能力产生的学习行为,英语写作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非常丰富的词汇积累和英语语法的灵活运用,还要具有强大的思维逻辑和对英语语言的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语言方面的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是学生能写好英语作文的重要支撑,也是英语核心素养
期刊
【摘要】写作与阅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并且与写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渗透进阅读教学,以此让学生通过阅读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简单的研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写作有关的方法,希望能通过提出的措施加强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期刊
【摘要】在小学素质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采用多途径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提升自身的观察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91-02 
期刊
【摘要】传统意义上,词汇被认为是阅读理解的基础。然而,词汇量大的学生不一定阅读能力就高。词汇量和阅读能力的关系似乎并不是线性正相关的。1993年,Lewis提出了词块的概念,在二语习得理论领域被热烈讨论。反思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传统的语法加上词汇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课堂仍占主要地位,导致高中生阅读上的一系列问题。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词汇教学法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关
期刊
【摘要】项目制学习法“Project?鄄based Learning” 是当今极具潮流的教学方法。将项目制学习教学方法引入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英语使用的需求和场景,帮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英语知识的内生动力。本文通过一个实际的课堂设计案例解析了将项目制学习应用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项目制学习  【中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文作为初中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来积极改革作文教学,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着力于对初中语文作文现状的分析,探究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作文 写作现状 提高策略 核心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
期刊
【摘要】高中时期英语语法知识的实际教学一般都较为枯燥而乏味,教学过程还依然沿承教师单方面为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教学活动设计较为枯燥乏味,与语法知识教学欠缺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们难以把学习到的语法知识在英语创作和口语表达当中灵活而精准地进行应用。把语法知识教学同写作进行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转变语法知识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让语法知识教学和写作教学更加生动、趣味,切实激发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