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huitou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

方法

临床确诊为BRVO的63例患者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9.76±8.48)岁。均为单眼。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范围为黄斑区3 mm×3 mm。选择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观察患眼是否存在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NP)、微血管异常(MA)及血管瘀滞扩张征(VC)等黄斑区微血管形态变化。采用系统内置测量软件测量FAZ面积。对比观察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对FAZ扩大、CNP、MA及VC判读的差异。

结果

OCTA检查发现,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各可见FAZ扩大43、50只眼,分别占68.25%、79.40%;CNP 51、50只眼,分别占81.00%、79.40%;MA 62、62只眼,分别占98.40%、98.40%;VC 23、52只眼,分别占36.50%、82.50%。患眼FAZ面积为(0.55±0.37)mm2。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CNP(P=1.000)、MA(P=1.000)在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Z扩大(P=0.039)、VC(P<0.001)在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RVO患眼深层毛细血管层较浅层毛细血管层可发现更多的FAZ扩大和VC。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急性腹泻患者分离的阿贡纳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为了解其流行趋势和防治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记录2013至2014年每年4月至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生物化学鉴定、血清型分型,对鉴定得到的阿贡纳沙门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单核细胞CD169表达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门诊未治疗HIV感染者60例,健康对照30名,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感染者分为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200~350个/μL组、>350个/μL组,比较3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单核细胞数量、CD16+单核细胞和CD169+单核细胞比例;并将HIV感染者CD169+单核细胞比例和CD4+T细胞计数、HIV病毒
目的比较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小板比值指数(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platelet ratio index, GPR)、AST和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rosis index based on the four factors, Fi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脉络膜血流及形态结构。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4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一侧颈内动脉为重度狭窄;对侧颈内动脉为轻度狭窄或无狭窄。将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侧眼设为病例组,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或无狭窄侧眼设为对照组,各为46只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测量受检眼眼动脉(OA)、睫状后动脉(P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无创实时检测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形态的新技术,了解其技术原理,充分认识影响OCTA图像采集与结果判读的多种因素,在图像采集以及分析判读过程中,注意OCTA图像的分层判定、OCTA血流信号分析判读以及OCTA成像伪迹辨识,进一步强化OCTA图像采集质量与报告规范,才能切实推动OCTA临床应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利用该技术,为眼底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