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s8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以专业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探索与行业形势相适应的实践性课题;建立工作室机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机制;建立专项设计等教学模式;采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总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类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82-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应用型技术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生源、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使得艺术设计类本科教育出现了矛盾与困惑。应用型本科,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独立院校,应以专业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灵活设置实践性项目;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紧密联系企业实现参与真题真做;将毕业设计、实习等教学环节与实践课题相联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探索与行业形势相适应的实践性课题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多以单元形式设计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等,有较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各课程单元之间缺乏逻辑性。特别是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迅速与专业相结合,如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更多的是在一个单一的点、线、面、体等模型下进行的训练,随着课程学习和结课,因没有实践很难将其与设计相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将立体造型课程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点、线、面、体的学习融入专业设计中来,如将传统教学中用纸完成的2.5维空间设计,改为通过以服装材料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利用服装材料实现二维到2.5维的转变。另外,还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每个学期末设置一项实践课题,将整个学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贯穿在整个课题中,既能通过实践课题的实施来验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又能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女装设计、图案设计、女装结构与工艺等课程结束后,拟设定自选某个女装品牌(可以是市场上现有的或者是自拟的女装品牌)进行“某某年春夏(秋冬)女装设计方案”课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女装品牌的调研、设计、制作的一系列能力的训练,最后再以动态或静态的形式进行展出,这既是对这学期所学知识的总结,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对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细化,进行相适应的模拟实践课题。

二、建立工作室机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围绕工作室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1.分专业打造设计工作平台,引进专业设备,设置各自的工作室,大力实施实践教学。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在教学体系设置中,教师应从各自专业的特点出发,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系统设计,广泛采用参与性、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工作室的应用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单个或一组的形式开展实践操作和设计实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示范、指导。这不仅加强了教学中设计技术环节的研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切实扩大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邀请不同专业方向的知名设计公司和资深设计师参与教学,定期开展专业讲座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设计经验,也让学生了解设计行业的发展。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先后邀请了非遗传承人、行内优秀设计师、服装企业管理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效果良好。还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专业设计大赛。同时,鼓励服装设计专业老师,明确研究方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并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的工作。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的过程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众多方面,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系统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加强观察和分析,找到清晰的设计思路。
  为此,我们可以添加学分的实践课外阅读实践的主题和链接,指定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权威、前沿领域的专业书籍和相关学科关注的书,要求学生结合项目设计的不同阶段,选择3-5本相关学术书籍在这项研究中,学生间通过调查的形式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评价分数。为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专业的展览活动,鼓励与其他学科、专业合作的主题,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得少于一次参加展览活动,并在实践中对获得的结果和创新活动进行优惠,鼓励和促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全面的促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三、结合实际项目开展专项性教学活动


  所谓专项设计是结合实际项目,学生通常参与的是一个项目的某一个特定的环节,而一个设计项目的实现,更多的是由一些重要的链接,如通过沟通、构思、设计、实现(制作)、成本计算、设计等。室内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服装设与服饰设计专业多属于这种模式。
  以服饰设计专业为例,服装的特殊性在于其设计需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喜好。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虽然设计只是服装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最关键的一环。设计过程中,务必兼顾考量服装的外形、构造、颜色和装饰,同时要兼顾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另外,还要准确地把握服装的结构与工艺,善于在设计中选择和创造不同的材料。例如,可以从面料的纹理变化入手,对面料进行二次设计,设计制造出与服装相符合的图案,从而将设计制作成成品。时装设计师与工业产品设计师同是设计师,但他们不是同一类型的工作。工业产品设计师只负责提供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可以准确地呈现在图纸上,不需要直接参与产品制作的全过程。例如,生活中常见的空调,它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是完全分开、独立的。而服装设计则不同,如何让消费者认可你的设计,从设计师开始进行款式设计、面料设计、图案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环节都需要服装设计师的参与,需要全程进行设计与实施,操作和监控整个制作流程。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这些程序来指导学生,进行模拟专项项目训练。

四、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拿到设计任务后,直接用手绘、电脑等工具展开设计,忽视了对设计主题进行调研分析、数据的收集、市场调研等前期工作,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使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得出结论”的评价方法,在项目设计评价中,教师不再是主导学生的整体设计,最后统一给出分数,而是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
  首先,学生分析研究现状和设计思路,让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的得失,明确设计目的。其次,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采用交叉评价的方式,对所评价的设计课题,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调动同学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被评估的学生也可以向其余同学提出问题,展开辩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设计过程,并有丰富的材料来支撑他们的设计。最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整体完成情况做出“总结评价”。这样,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就会集中在启发式教学上,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男装设计课程,教师不仅仅是以学生最后所完成的服装设计稿件进行单一的评分,学生需要根据设计主题,展开调研分析,将设计过程、构思过程整理出一本完整的设计册,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册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再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互相评价,以及指导教师给出的分数,给出最终的评价。

五、结语


  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应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学生通常是参与项目的一部分,而设计项目的实施包括几个重要的环节。这些设计实践项目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构成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设计学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基于现有的几个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制定详细的细节,这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参加社会实践的艺术设计,加强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的水平,使指导老师有能力处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项目的主体。设计实践项目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组成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传授基本理论、服装设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加强这些环节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洁.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论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薛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研究,2009(4)
  [3]马长勇.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实践课题的切入——以环境艺术方向为例[J].装饰,2012(8)
  【作者简介】尹录英(1980— ),女,江西萍乡,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理论研究。
  (责编 苏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3—2017级新生心理普查数据的对比,发现高职新生主要存在焦虑、轻生、人际关系、自卑心理、环境适应等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家庭、社会、学校、个体等因素,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采取自我认知、情商教育、生命教育、人际关系和技能培训等模块化教学。  【关键词】高职新生 心理普查 心理健康教育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轨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以及该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成因,提出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动态档案、根据学校特色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做好辅导员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升、医校合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建立职业心理健康测评体系等对策,促进轨道类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轨道类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心理漫画大赛为例,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意义以及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途径进行分析,提出要创新主题,以增强时代感;创新题材,使题材更接地气;创新成果,更注重成效;创新推广,使宣传立体。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 心理漫画大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论述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基于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分层评价理念的常规课堂教学,以及ESP分组教学、第二课堂、四六级与考研培训、试题库建设与网络化考试等内容,并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验证“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求、行业需求和个体需求,以及学生的多维度学习目标,最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个
期刊
【摘 要】本文对高校英语专业汉英翻译课程教材《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中的文化例子进行分类与统计,并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教材中文化例子数量充足、所占比重较大,且文化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不同范畴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例子可理解性强、具有趣味性与关联性、输入量(i+1)充足。  【关键词】文化 汉英翻译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模拟导游”课程为例论述O2O教学模式下应用型本科ESP教学的实践,主要以“桂林漓江景区”章节教学环节为教学内容,采用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激发教学团队自觉更新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现场口试(英文组)题库,真正做到教学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O2O教学模式 广西模拟导游 ESP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英语教师需求量大、高职英语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任务艰巨、高职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欠缺、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等情况,提出强化高职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构建英语语言能力+教师技能相结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多渠道培养和训练英语师范生职业技能、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等措施,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师范生职业技能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独立学院和非独立学院的129名低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特点,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较强;非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比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更高;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在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和情感控制三个方面表现良好,但他们其中大多数却缺乏调整学习策略的实践能力。提出要加强学习策略的培训,注重课内知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材,以《Java程序设计基础》教材开发为例,以北海职业学院与甲骨文(广西)OAEC/WDP人才产业基地共建专业为契机,通过深入企业一线总结实践素材、以人为本优化案例、校企合作共撰教材等步骤,切合实际,精心设计案例,开发《Java程序设计基础》教材。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教材 《Java程序设计基础》教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构建,提出要充分发挥实习单位党组织的作用,实行以实习单位党组织为主、学校党组织为辅的管理机制;创新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院系党支部为主、实习单位党组织为辅的“双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和考评机制,进一步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校企(政) 一体化 高校流动党员 管理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