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隆重举行杭州文艺顾问恳谈会,邀请了刘恒、唐国强、仲呈祥、余华、麦家等一批文艺顾问出席会议,请他们对杭州市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共同描绘杭州文化下一个色彩斑斓的十年。刘恒是2008年6月24日被聘为杭州市文艺顾问和杭州市民大学荣誉教授的,杭州市有关部门在西溪创意园为他提供了创作场所,因此他也算得上是半个杭州人。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一位青年歌手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歌剧《山村女教师》中的精彩段落,让现场的评委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感动,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泪。而这段催人泪下的歌词作者正是《山村女教师》的编剧刘恒。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名导夸他是好编剧
刘恒的许多小说发表后,就被著名影视导演看中,要求他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搬上银幕,最早与他合作的就是著名导演谢飞和张艺谋。
1989年根据谢飞导演的要求,刘恒将长篇小说《黑的雪》改成了电影《本命年》。《本命年》由姜文、程琳、岳红等主演,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写实电影的一个高峰。对于编剧刘恒、导演谢飞来说也是一次突破,它留驻了一个时代生存状态的集体记忆。该片获得199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后,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认为谢飞、刘恒的胜利是“中国电影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赋予电影个人理想和人道主义关怀的“第四代导演”,正是以写实主义为美学支撑的,《本命年》也被看作是“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
1990年拍摄电影《红高粱》走红的张艺谋导演,又请刘恒将其小说《伏羲伏羲》改编成电影《菊豆》。该剧由巩俐主演菊豆、李保田主演杨天青、李纬主演杨金山。影片上映后,分别荣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观众最佳影片奖;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1992年8月31日,由刘恒根据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张艺谋执导的故事片《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主演巩俐在刘恒编剧的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该剧荣获1992年中国长春电影节“金杯奖”、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伏尔比杯奖”。
1998年,一部根据刘恒同名小说改编的24集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在央视播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刘恒更是走上了一个艺术新高度。电视剧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平民老百姓的故事。该剧在自然而活泼的风格之中,能引发含泪的微笑。2001年刘恒又将该小说改编成电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美丽家园》,作为贺岁片上映,观众反响也不错。这一影视剧分别获得第一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北京市春燕杯最佳编剧奖、第二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一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视剧播出之后,刘恒便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著名影视编剧,就连他家楼下收破烂的老大爷都认得他。刘恒的成功得益于他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大杂院里。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家在院子里盖起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床底下就是一棵被砍掉的大葡萄树。刘恒在这间小屋里住了十多年,他最初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这间小屋里熬夜熬出来的,所以对这间小屋特别有感情。他就将大杂院的故事和环境“移植”到了自己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就连剧中张大民的名字也是跟他当医生的妻子相仿,他妻子叫张玉民,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批评者和家里的贤内助。
2007年12月20日,刘恒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经冯小刚导演,张涵予、胡军、王宝强、廖凡等演员的演绎,上映后再次获得成功。影片上映后,票房创2.6亿的全国同类影片新高,还摘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饰演剧中连长谷子地的演员张涵予也一炮走红,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8年12月1日,由刘恒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改编的42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往事》,由浙江华视等公司拍摄,播出后也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获得第四届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剧大奖。
在一般人看来,“主旋律”影片很难编,但刘恒编剧的电影《张思德》《铁人》《云水谣》都获得了成功。其中,《张思德》一剧获得第1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铁人》一剧获第18届最佳故事片奖和第18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电影《云水谣》也获得华表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第1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大奖。但是在这成功的背后,编剧刘恒却经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辛苦:为了编写一部作品,他常常远离妻子、儿子,把自己禁闭在僻静的山区小旅馆或农舍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创作时经常忍受冬天的严寒和夏天蚊子的叮咬,还常用方便面充饥;有些时候,创作中他甚至会出现有点神经质的情况;写好的作品还要不断检讨不足,直到满意为止。张艺谋、冯小刚导演曾这样评价他:“刘恒编的剧本都是好剧本,他是国内一流的好编剧。”
一路走来非寻常
1954年5月,刘恒出生在北京郊区门头沟一个小山村里。他的父母是山村的农民,却有思变头脑,到北京城里打工,所以刘恒从小是随父母在北京的大杂院里长大的。1969年9月,15岁的刘恒就报名参军,成为海军某部的一名机要战士。
刘恒虽然学历相当于初中,但他课外时间读过许多文学名著,因此爱好文学。尤其那段农村和北京大杂院的生活,让他体验到平民生活的甘苦,他一直想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到部队后,他就试着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出了一些习作,在部队内部的报刊上发表。刘恒的真名叫刘冠军,但他认为这个名字有点俗气,所以写稿子时就署了“刘恒”这一笔名。
1975年刘恒退伍了。根据他的意愿,刘恒去了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刘恒渐渐适应了繁忙的工作状态。为了实现心中的“文学梦”,每天下班后他都坚持挑灯进行文学创作。1977年7月,刘恒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小石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稿件寄到《北京文学》杂志,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杂志采用了。刘恒由于发表了《小石磨》的小说而被《北京文学》杂志社选到编辑部实习。刘恒每天来编辑部最早,主动打开水、扫地,帮编辑校对、退稿、回信,或者看看书、向编辑请教,十分勤奋。编辑部的领导觉得他干得不错,就让他再接着干三个月,这样一来二去,1979年刘恒终于调到《北京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
在当文学编辑的时间里,只象征性读过初中的刘恒在知识上经常进行“充电”。1985年至1987年他专门抽时间到北京师范大学干部专修班学习,拥有了大专学历。业余时间,他读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每天上班时,他从“小山”似的来稿中寻找优秀稿件,然后将其“梳洗打扮”,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处女作发表出来,并将一些作家的名作推出来,其中包括王安忆、陈建功、苏童、阿成等人的获奖小说。对于有些没发表的稿件,他也不是一退了之,而是复信给作者加以指点,有些作品就是经他指导后重新“复活”的。
1986年,刘恒创作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反响不错,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他又发表了《狼窝》《力气》《白涡》等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89年,在《北京文学》当了10年编辑的刘恒告别了工作岗位,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合同制作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黑的雪》《逍遥颂》《沧河白日梦》3部;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等近20部;短篇小说《拳圣》等数十篇。有的作品受到专家好评,有的在国外出版,还获了不少奖。1997年,刘恒的中篇小说《天知地知》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刘恒担任了《北京文学》主编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入住杭州西溪创意园后,刘恒读了许多浙江文史方面的书籍。他说,浙江是个柔中有刚的地方,要以浙江的题材写部长篇小说,还要为浙江培养剧作家。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一位青年歌手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歌剧《山村女教师》中的精彩段落,让现场的评委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感动,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泪。而这段催人泪下的歌词作者正是《山村女教师》的编剧刘恒。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名导夸他是好编剧
刘恒的许多小说发表后,就被著名影视导演看中,要求他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搬上银幕,最早与他合作的就是著名导演谢飞和张艺谋。
1989年根据谢飞导演的要求,刘恒将长篇小说《黑的雪》改成了电影《本命年》。《本命年》由姜文、程琳、岳红等主演,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写实电影的一个高峰。对于编剧刘恒、导演谢飞来说也是一次突破,它留驻了一个时代生存状态的集体记忆。该片获得199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后,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认为谢飞、刘恒的胜利是“中国电影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赋予电影个人理想和人道主义关怀的“第四代导演”,正是以写实主义为美学支撑的,《本命年》也被看作是“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
1990年拍摄电影《红高粱》走红的张艺谋导演,又请刘恒将其小说《伏羲伏羲》改编成电影《菊豆》。该剧由巩俐主演菊豆、李保田主演杨天青、李纬主演杨金山。影片上映后,分别荣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观众最佳影片奖;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1992年8月31日,由刘恒根据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张艺谋执导的故事片《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主演巩俐在刘恒编剧的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该剧荣获1992年中国长春电影节“金杯奖”、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伏尔比杯奖”。
1998年,一部根据刘恒同名小说改编的24集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在央视播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刘恒更是走上了一个艺术新高度。电视剧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平民老百姓的故事。该剧在自然而活泼的风格之中,能引发含泪的微笑。2001年刘恒又将该小说改编成电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美丽家园》,作为贺岁片上映,观众反响也不错。这一影视剧分别获得第一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北京市春燕杯最佳编剧奖、第二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一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视剧播出之后,刘恒便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著名影视编剧,就连他家楼下收破烂的老大爷都认得他。刘恒的成功得益于他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大杂院里。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家在院子里盖起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床底下就是一棵被砍掉的大葡萄树。刘恒在这间小屋里住了十多年,他最初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这间小屋里熬夜熬出来的,所以对这间小屋特别有感情。他就将大杂院的故事和环境“移植”到了自己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就连剧中张大民的名字也是跟他当医生的妻子相仿,他妻子叫张玉民,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批评者和家里的贤内助。
2007年12月20日,刘恒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经冯小刚导演,张涵予、胡军、王宝强、廖凡等演员的演绎,上映后再次获得成功。影片上映后,票房创2.6亿的全国同类影片新高,还摘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饰演剧中连长谷子地的演员张涵予也一炮走红,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8年12月1日,由刘恒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改编的42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往事》,由浙江华视等公司拍摄,播出后也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获得第四届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剧大奖。
在一般人看来,“主旋律”影片很难编,但刘恒编剧的电影《张思德》《铁人》《云水谣》都获得了成功。其中,《张思德》一剧获得第1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铁人》一剧获第18届最佳故事片奖和第18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电影《云水谣》也获得华表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第1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大奖。但是在这成功的背后,编剧刘恒却经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辛苦:为了编写一部作品,他常常远离妻子、儿子,把自己禁闭在僻静的山区小旅馆或农舍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创作时经常忍受冬天的严寒和夏天蚊子的叮咬,还常用方便面充饥;有些时候,创作中他甚至会出现有点神经质的情况;写好的作品还要不断检讨不足,直到满意为止。张艺谋、冯小刚导演曾这样评价他:“刘恒编的剧本都是好剧本,他是国内一流的好编剧。”
一路走来非寻常
1954年5月,刘恒出生在北京郊区门头沟一个小山村里。他的父母是山村的农民,却有思变头脑,到北京城里打工,所以刘恒从小是随父母在北京的大杂院里长大的。1969年9月,15岁的刘恒就报名参军,成为海军某部的一名机要战士。
刘恒虽然学历相当于初中,但他课外时间读过许多文学名著,因此爱好文学。尤其那段农村和北京大杂院的生活,让他体验到平民生活的甘苦,他一直想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到部队后,他就试着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出了一些习作,在部队内部的报刊上发表。刘恒的真名叫刘冠军,但他认为这个名字有点俗气,所以写稿子时就署了“刘恒”这一笔名。
1975年刘恒退伍了。根据他的意愿,刘恒去了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刘恒渐渐适应了繁忙的工作状态。为了实现心中的“文学梦”,每天下班后他都坚持挑灯进行文学创作。1977年7月,刘恒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小石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稿件寄到《北京文学》杂志,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杂志采用了。刘恒由于发表了《小石磨》的小说而被《北京文学》杂志社选到编辑部实习。刘恒每天来编辑部最早,主动打开水、扫地,帮编辑校对、退稿、回信,或者看看书、向编辑请教,十分勤奋。编辑部的领导觉得他干得不错,就让他再接着干三个月,这样一来二去,1979年刘恒终于调到《北京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
在当文学编辑的时间里,只象征性读过初中的刘恒在知识上经常进行“充电”。1985年至1987年他专门抽时间到北京师范大学干部专修班学习,拥有了大专学历。业余时间,他读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每天上班时,他从“小山”似的来稿中寻找优秀稿件,然后将其“梳洗打扮”,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处女作发表出来,并将一些作家的名作推出来,其中包括王安忆、陈建功、苏童、阿成等人的获奖小说。对于有些没发表的稿件,他也不是一退了之,而是复信给作者加以指点,有些作品就是经他指导后重新“复活”的。
1986年,刘恒创作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反响不错,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他又发表了《狼窝》《力气》《白涡》等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89年,在《北京文学》当了10年编辑的刘恒告别了工作岗位,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合同制作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黑的雪》《逍遥颂》《沧河白日梦》3部;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等近20部;短篇小说《拳圣》等数十篇。有的作品受到专家好评,有的在国外出版,还获了不少奖。1997年,刘恒的中篇小说《天知地知》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刘恒担任了《北京文学》主编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入住杭州西溪创意园后,刘恒读了许多浙江文史方面的书籍。他说,浙江是个柔中有刚的地方,要以浙江的题材写部长篇小说,还要为浙江培养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