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哲 告别“情歌王子”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歌是有时代感的。“情歌王子”时代的张信哲吟唱永恒和炽热,如今,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观点——既然没有永恒,那么或许可以退而求其次,把刹那当作永恒,这也不失为一种爱情上的乐观主义。
  因为爱如潮水
  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滚石唱片来说,把张信哲打造成“情歌王子”是件冒险的事。
  1987年,张信哲还在台北基督书院读大二,因为是教会学校,学生经常要唱些基督教赞美诗,由此而生的歌咏比赛也是一场接着一场。一次,张信哲也参加了比赛,站在台上唱了一曲《Understanding Heart》,他嗓音清亮,一开口就惊艳了台下的观众和评委。当时,评委席上坐着词曲创作人丁晓雯和郑华娟,两人都看上了这把极具辨识度的声音。比赛一结束,丁晓雯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大学生推荐给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滚石音乐。
  很快,张信哲就收到了面试通知。他对此毫无准备,迷迷糊糊地走到滚石的办公楼门口,一抬头,陈淑桦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这位《明明白白我的心》和《滚滚红尘》的原唱者让张信哲紧张起来。
  让他更紧张的还在后面——办公室里,等待面试张信哲的是李宗盛。当时,李宗盛任滚石音乐总监,他不仅自己唱歌,还一手打造了张艾嘉、陈淑桦、周华健等歌手,是当时点石成金的人物。
  在张信哲后来的回忆里,那场面试并不成功。“我们那年代的小孩,对演艺事业没有太多理解,只是单纯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不像现在的小孩,他们一入行就很清楚这个行业了。”张信哲说,面对李宗盛的提问,他乱答一通。虽然还是顺利签约了滚石音乐的子公司巨石音乐,但他后来才知道,或许是因为面试太失败,自己的资料在滚石内部各个制作人手上转来转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愿意为他制作专辑。他最初的工作只是制作助理,一边做些杂事,一边等待机会。
  转机出现在1988年。滚石旗下女歌手潘越云要出新专辑,取名《男欢女爱》。专辑的最大卖点是潘越云与多位男歌手的情歌对唱,周华健、赵传等人都在男歌手之列。
  张信哲是所有合唱歌手中最名不见经传的一位,但谁都没想到,他和潘越云合作的《你是唯一》市场反馈极好,说他因此一战成名,一点也不为过。
  八九十年代是滚石的黄金期,也是华语唱片的黄金期,歌手一曲成名后就会得到大把机会,所有优质的作者资源和制作资源都会向你涌来,当时的张信哲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他很快发行了首张专辑《说谎》。之所以取名《说谎》,是因为当时的专辑企划认为,一个单纯的大学生形象,与“说谎者”的概念挂在一起,会有种惹人关注的反差感。
  《说谎》的主题是爱情,但在那张专辑里,张信哲的形象还是单纯的大学生,曲风也偏向当时的台湾校园民谣。“大家都在摸索,没有清晰的方向,真正找到情歌这条路,其实还是在我退伍之后。”张信哲说。
  因为念的是严苛的教会学校,没毕业就出道成为歌手,这不符合学校规定,张信哲不得不休学。休学就意味着要入伍参军,这是每个台湾男孩都要面对的人生历练。于是,又风风火火出了《忧郁》《忘记》两张专辑后,张信哲消失在大众视线里。
  再回来已经是两年之后。两年,歌坛发生了很多变化。四大天王真正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唱片业景气的年代,新人也层出不穷。当年那三张专辑的粉丝离开校园,“学生情人”的定位已经过时了。张信哲和公司不得不做出调整。他摘掉戴了几年的黑框眼镜,书卷气随之淡去。兵役之后,从男孩转型为男人,这是张信哲的新形象和新定位。
  与此同时,好歌也来了。李宗盛作词、黎沸挥作曲的《爱如潮水》真像翻涌高涨的潮水一样,将张信哲推上了歌坛高处。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内心苦楚的女人,边爱边心碎,即便心碎,也要守候在旁。这是李宗盛压箱底的一首歌,他一直犹犹豫豫,找不到适合演绎它的人。
  这首歌的风险在于,它不符合当时男声情歌的主流价值和审美。“《爱如潮水》展现的是男人软弱的部分,很直接的展现。当时,大部分男歌手都在演繹男人坚强的一面,柔软的部分不太愿意展露。听众也一样,他们听惯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一个歌手为他们讲述男人的柔软,这其实是在考验听众,需要他们敞开心胸去接受。”张信哲说。
  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爱如潮水》应该属于李宗盛一样的经历过沧桑的男歌手,声音里有岁月的印记。但李宗盛跳出了老路子,把这首歌交给26岁的张信哲,看中的恰好是他的简单和纯粹。“用一个小男生单纯的声音来揭露男人隐藏的软弱,或者说,是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的软弱,这是李宗盛想要的冲突感。”张信哲说,当时的这种选择有点做实验的成分,也是大家赌了一把。
  张信哲至今庆幸,自己在刚开始音乐事业时就遇到了李宗盛,很多录音棚技巧和情感的把握方法李宗盛都言传身教给他了。当年,《爱如潮水》这一首歌就录制了一星期,他每天晚上七点进录音室,隔天早上九十点钟才出来,即便是一个过渡音,李宗盛也要求他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感叹,还是无奈的叹息?情感的把握和表达是要细细推敲的。”张信哲说,这种录歌方式和剖析音乐的方法成了他沿袭至今的工作方式。
  押注《爱如潮水》,李宗盛赌赢了,滚石赌赢了,张信哲也赢了。1993年,《爱如潮水》作为专辑《心事》中的主打歌发表,一开始成绩平平,但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突然火遍两岸三地。
  在《爱如潮水》里,张信哲扮演了一个痴情的、弱势的男人,感情表达饱满而直接,没有任何遮掩,这种失意男人的形象在当时的男歌手中并不多见,再加上演唱者的声音并非观众期待中的沧桑,而是清澈和高亢,这就更让人印象深刻了。
  因为《爱如潮水》,张信哲“情歌王子”的定位深入人心。
  情歌的商业密码
  专辑《心事》奠定了张信哲“情歌王子”的地位,也让华语乐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情歌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滚石和张信哲都打算乘胜追击,巩固这一伤心男人的形象。
  张信哲毫不避讳,自己从签约滚石起,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商业音乐。既然是商业音乐,那就要在保证音乐品质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商业性。“首先是传唱度,也就是顺不顺口,歌曲难度不一定低,但它的情感和旋律要能吸引大家去跟着唱,能把观众很快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里。还有就是时代脉动,音乐的内容、歌词要能直接反映时代特征。”张信哲说,唱片时代的商业音乐大多有好的水准和相对好的品位,这与当下的市场状况很不一样。   情歌的商业性在于共情和唤起记忆,阐述的是一个大众所能接受的或理想中的爱情观,张信哲早期的很多作品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别怕我伤心》是《爱如潮水》之后最受欢迎的作品,这首歌收录在张信哲1994年发行的专辑《等待》里。这原本就是李宗盛写给张信哲的歌,入伍之前,他已经开始熟悉和练习这首歌,但因为当兵入伍,李宗盛把这首歌给了别人。原唱没能把《别怕我伤心》唱红,张信哲又对它情有独钟,于是,就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了。
  表面看,张信哲是想拿回自己错过的好作品,实际上,《别怕我伤心》也暗藏了他的情愫,当然,那也是当时很多当兵入伍的年轻人共同的情愫。
  一个男人思念着、盼望着远方的爱人,因为爱而心生怀疑和一点点流于字里行间的责备,这种不确定性是很多年轻男女,尤其是身处异地的年轻男女都有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故事,在我当兵时有很多。”张信哲说,《别怕我伤心》即便不是自己的故事,也是不断重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所以,他能体验并把握那种带着忧伤的忐忑。“你和他之间,是否已经有了真感情。”这种隐秘的心思很多恋爱中的男女都有,只是涉及自尊,很多人羞于表达,《别怕我伤心》恰恰唱出了这爱情里的潜台词。
  1995年,张信哲离开滚石音乐,签约EMI,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潮水音乐。和后期完全独立制作时期的作品不同,张信哲签约EMI和后期的新力时代期间的作品也大多是他口中的“商业音乐”,“情歌王子”的作品风格也是主流。
  签约EMI后的首张专辑《宽容》是迄今為止张信哲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面世仅一个月,销量就超过了35万张。这张专辑中的代表作《过火》依然是标准的“情歌王子”式苦情歌,张信哲扮演的依然是那个深情却弱势、被爱折磨的都市男人。
  《过火》是一首标准的失恋情歌,歌词里对背叛者的原谅和无可奈何是打动观众的地方,很少有爱情会像《过火》中唱得那么无私和伟大,但这种不切实际的伟大却符合大多数人的自我想象。张信哲早期的作品流传度极高,原因在于,除娴熟的技巧外,他为听者呈现的是一个个大家羞于表达的或自我感动后的自己,这种感情又在激荡的作曲下被极端化了,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年之所以离开滚石音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张信哲希望为自己争取更多创作上的自由度。《宽容》中的同名主打歌就是他力排众议,为自己争取到的作品。
  《宽容》的背后是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这或许也是张信哲演唱的第一首有明确倾诉对象的歌曲。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马兆骏曾因“大麻事件”离开歌坛很长一段时间,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在最痛苦无助的日子里,他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两人相互扶持,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下,他渐渐走出了人生低谷。《宽容》就是马兆骏写给妻子的情歌,歌里回忆的是两人那段艰难的日子。起初,他把这首歌投给很多歌手,大家忌讳他的过往经历,没有人敢合作。最终,这首歌到了张信哲手里,他把这首歌打造成了自己专辑的同名主打歌。
  如今看来,《宽容》是张信哲过渡期的作品,和之前的苦情歌相比,《宽容》的叙述性更强,抒情更克制,在这首歌里,张信哲一半是主角,一半是情感的讲述者。尽管在后面的专辑里,《信仰》《从开始到现在》等歌曲依然是标准的“情歌王子”定位下的产物,但从《宽容》这张专辑开始,张信哲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转型,淡化自己歌曲中苦情男主角的形象,向情感的讲述者和探讨者过渡。
  情感的讲述者
  签约EMI时期是张信哲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是他个人的兴趣所致,也是市场的必然。张信哲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唱片时代的黄金期,那时,媒体不如今天这般发达,行业内的整体作品产量也有限,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音乐,创作者为观众输出的作品风格和类型都很局限,某种风格或者某个作品很容易流行起来,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信哲和他的音乐就具备这样的流行度,《爱如潮水》《过火》等经典歌曲就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产物,这些经典情歌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KTV里点播量极高的作品。
  “现在,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了,媒体和互联网的发达让大家听到、看到更多东西,选择变得多样化。”张信哲说,随着市场的转变,他的音乐正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小众。这是种无奈,也是必然。
  这种“自我”和“小众”是从《宽容》的词曲创作开始的,并逐渐深入到歌曲主题和价值观层面。“情歌王子”定位下的苦情歌表面上控诉和纠结的是爱情的不确定性,但背后是对专一的、永恒的爱情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化,“专一”和“永恒”不再是爱情的主题,或者说,不是唯一的主题,张信哲的情歌也随之开始摸索爱情观的多样性。
  2000年,在《信仰》那张专辑里,张信哲在音乐中所呈现的爱情模式和爱情观明显多元起来。“那是一个童话破灭期,那段时间,我突然觉得,传统的幸福神话其实是个泡沫,大家对于传统的爱情和婚姻观开始有迟疑和叹息,《信仰》那张专辑想探讨的就是这个。”张信哲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子公主》,那是一首以黛安娜王妃车祸逝世为背景的作品。
  李宗盛是这首歌的词作者,但显然,《王子公主》里已经没有了《爱如潮水》的深情和笃定,甚至连爱的痛苦都没有,有的只是一种爱情的虚无感。这张专辑里,李宗盛作词的另一首歌《阿福》也一样,“路在何处NONONO,通往幸福的路,通往幸福的路”,他用寻找公主的叙事性歌词来表现人们在幸福之路上的迷失。
  “情歌王子”张信哲不想再做了,撩拨大众的情绪他也意兴阑珊。“我希望透过每一张专辑来传达自己在那段时间的人生态度和爱情态度。”张信哲说,这是他独立制作音乐后最大的观念上的转变。
  忠于自我之后,张信哲的音乐传唱度变差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他音乐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却丰富起来。“一辈子”式的主流爱情不再是他吟唱的主题,寂寞、烟蒂、简讯、单车等更具都市感的符号取代了直接的情感宣泄,更多地出现在他的音乐里。   《空出的时间》就是这种转变下的产物。这张专辑探讨的是都市人的孤独和空虚:“‘空出来的时间’指的是什么?对我来说,可能是塞车被堵在路上的时间,可能是等公交车的时间,是那些碎片的但你根本没有办法与人分享的时间。在这些独处的时间里,我们要怎样去消遣?怎样去面对自己?这是这张专辑想讨论的。”
  《空出来的时间刚好拿来寂寞》是这张专辑的主打歌,12个字的歌名本身就很“寂寞”。这首歌流露出一种自暴自弃的情绪,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在情感中挣扎过后的主动选择。“现在不流行低头,每个人都想抛售剩余的感动。”这两句歌词更像是张信哲本人对《爱如潮水》《过火》中弱势爱情地位的反抗。
  专辑里的另一首歌《别用眼泪绑架我的决定》强化了这种反抗。从《信仰》中的“爱是一种信仰,把你带回我身旁”到《别用眼泪绑架我的决定》里的“爱不一定要有结局”,张信哲在情歌里推翻了上一个时代。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随着他的情歌,找到“70后”“80后”一代人爱情观的流变。
  最近,张信哲又完成了新专辑《拥恒》的制作,他带着专辑来北京宣传,行程紧密。我们坐在酒店休息室里聊起“情歌王子”和那些成名作,他不怀念,也不排斥,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是那种老派的艺人,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你只能从他的音乐里去窥探他、分析他,但很可能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信息和证实。他唱了大半辈子的情歌,我们却对他的感情世界一无所知。
  相较于自己的生活,他更愿意聊聊新专辑。《拥恒》里的音乐越发清冷了,主打歌《永恒的印记》却让人想起些过去的旧时光。这首歌与一部电影有关。1986年,张艾嘉导演并主演了一部电影《最爱》。在那部电影里,张艾嘉饰演的白芸爱上了闺蜜的男朋友,生活还要继续,两人将这段短暂的爱情长埋心底。张艾嘉演唱了电影的同名主题曲《最爱》,《永恒的印记》选用了《最爱》中的歌词作为这首新歌的核心歌词:“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
  张艾嘉在这首歌中贡献了一段点睛的独白:
  “一个人不可能一生只爱一个人,也不可能一生只有一段情,可是在你爱的时候,一定要全心全意,把他(她)当作是你的最爱。”
  在爱情这个命题前,张信哲诠释了永恒、唯一,也走过虚无,经历了孤独,如今,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观点——既然没有永恒,那么或许可以退而求其次,把刹那当作永恒,这也不失为一种爱情上的乐观主义。
  25年前,张信哲用少年故作老成的深情演唱了《爱如潮水》,年轻人的纯净简单与歌曲所表达的沧桑感形成反差。如今,张信哲已经到了沧桑的年纪,《爱如潮水》就有了另一种味道。“技巧更成熟,也可以用更細腻的方式去传达,但曾经的简单、青涩唱不出来了。人变了,感受也变了,这大概是无奈的部分吧。”
  在张信哲的歌声里,“情歌王子”的时代永远过去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作者 [日]辻村深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樱庭  出版年 2018-3  页数 312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少年广海生活的山村平淡无奇,虽然一年一度的摇滚音乐节就在家门口举办,但周围像他一样热爱音乐的人却只有当村长的老爸。村民们对走在身边的国际摇滚巨星熟视无睹,却因东京的三线小明星来到村里而聚众围观。广海厌倦了,他渴望到大城市去上学,渴望摆脱这压抑的生活。  由貴美适时出现在村中
期刊
1949年中国的国民人均寿命为35岁,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74.8岁。  无论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对于中国而言,甚至对于世界而言,如此巨大的变化都只能以“历史性成就”这样量级的语汇来描述。然而,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出发、对美好生活的无尽追求出发,这样的成就,远非终点。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民众对医疗的主动需求日益提升。今天的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
期刊
作者 [英] 露丝·韦尔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译者 刘勇军  出版年 2018-3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旅行杂志记者洛顶替上司参加豪华游轮”北极光“号的处女航,临行前遭遇入室盗窃,背包被盗。精神恍惚的她上了游轮需要化妆才发现睫毛膏也被盗,于是敲开隔壁10号舱的门去借。晚宴上她又喝醉了酒,迷糊在舱中听见有人落水,冲去观景台发现玻璃窗上有飞溅的血迹。然而船上人一致称,
期刊
作者: 顾非鱼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8-3  页数: 288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为寻找丢失的玉插屏,唐风等人来到了彼得堡。在联邦安全局的追捕下,韩江和徐仁宇两人躲进了彼得堡庞大而复杂的下水管道中,遭遇了恐怖“幽灵”;唐风和梁媛則在俄罗斯学者季莫申的帮助下藏进了冬宫,不经意间也发现了深夜冬宫里的点点幽光。当众人*终在冬宫相遇时,这才得知对方均
期刊
有一档电视节目很受大众欢迎,这节目名叫《一站到底》。这节目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记忆力、阅读范围的大比拼。誰在这场比拼中,战胜了对手若干,或全部,能站到最后的,等于“一站到底”,便成了赢家了。笔者也喜欢看这节目,因为它展示了寓教于乐的出彩一面,生动有趣地学习、重温、记忆一些基本的常识,很有好处。  但在这个节目也可以看到,有些人虽然在节目中有很好的记忆力,阅读书报刊和影视节目并重,常识性的知识十分扎实
期刊
宋雨薇在15年前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肇事者归案后却拿不出医疗费,家人嫌她是包袱,切断了与医院的联系。成为无主病人的宋雨薇几乎被世界抛弃了,这时,一直照顾她的护工项菊香站了出来,她拿出全部积蓄并借债帮她做了后期手术,还把宋雨薇接回家照料。  一晃15年过去了,项菊香用爱和坚持创造了奇迹:被诊断为植物人的宋雨薇不但恢复了语言功能,还能正常走路了。操劳过度一身病痛的项菊香觉得很幸福,因为她不但让几乎判了
期刊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购物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方式。然而,由于网络商家鱼龙混杂,因商品质量、品牌真假等原因引发的消费纠纷在所难免。在双方纠纷协商解决不成的情况下,往往会诉至法院。  消费者进行诉讼,首先应当选择正确的管辖法院。依照我国民诉法的规定,除了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之外,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协议方式选择管辖法院。所谓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
期刊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提供收入或补偿的非营利性社会安全制度,因其政策性强、法律关系复杂一直是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中的热点和难点。近日,大兴区法院法官通过整理此类案件的典型问题,阐释了一些具体处理规则。  案例一 补缴社会保险的争议不属法院受案范围  张某于2013年入职某物业管理公司。2016年10月,因该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期刊
为还债“嫁”女儿,婚礼前夕出车祸  2006年6月,赵娜中考成绩揭晓,距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差40分。这一结果,彻底激化了父亲赵东升与母亲孙爱菊之间的矛盾。赵东升指责妻子:“如果你不让女儿学声乐、舞蹈,她怎么会考不上高中?”孙爱菊反击道:“女儿有艺术天赋,我挖掘培养她的特长错了吗?你鼠目寸光,要是女儿成了明星,一次出场费就抵你几年工资。”夫妻俩互不相让,很快由舌战发展到肢体冲突……  时年42岁的
期刊
如果有人承诺借款月息5分至1角,你会不会心动?月息5分就是月利率5%,折合年利率就是60%,意味着1万元借一年就能产生6000元的利息,两年就能翻番;而如果按月息1角计算的话,1万元借一年本金就能翻一番。你是不是会感叹自己运气不好,怎么没遇到这么高效率的“钱生钱”的好事!其实如果你真没遇到,应该暗自庆幸才对,江西余干县的40多名群众遇到了这样的“好事”,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40余人筹集到的2亿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