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效应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规范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借鉴“5S”管理将其演变成“五常法”, 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运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方法:制定“5S”管理即“五常法”的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考核标准,并对基础护理质量、护士综合素质等进行检测,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实施“5S”管理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护士工作质量、护士素质,保障了医疗安全,提升了医院的品位。结论:提示通过科学的管理,创新的护理服务理念,“5S”管理理论的持久应用, 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5S管理;护理管理;应用;效应
  【中图分类号】R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13-02
  
  5S管理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是日式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方法。5s指的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TSU(清洁)、SHITSUKE(素养)这五个单词。因五个单词前面发音都是“S”,故统称为“5S”[1]。目前的医院都存在着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的问题,护理管理上就出现了物品杂多、摆放混乱、不便拿取的现象,这样有时为了找某个物品就会出现浪费时间,甚至会引发一些矛盾纠纷。保证安全取决于工作场所内的常组织和常整顿,“五常法”注重了工作中的细节部分。
  1 组织计划
  1.1 组织阶段: ①成立“5S活动”小组,全体护士参加。②制定开展“5S活动”的目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护理人员的修养,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完善护理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③开展5S培训,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学习5S的内容、开展方法、作用和意义等,晨间提问5S的相关内容,人人参与学习,做到人人知晓。
  1.2 计划阶段:制定“5S活动”实施的工作计划,每个护理人员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制定详细的“5S活动”推行计划,推行范围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病房、治疗室、换药室、处置间、库房、值班室。
  2 实施阶段
  2.1 常组织:①组织业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常组织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学习,利用晨会十几分钟的时间学习讨论,坚持如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操作培训:每月培训考核护理技术操作,强化护士技术水平,训练有素,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技术及抢救技术,并将成绩记录到护士考核表上,以备年终考核时作为依据使用。③组织检查督导:针对科室病种及病情复杂情况,病区内所有药物按病种的使用频率分区分类摆放,设立标签,标示明确,减少寻找物品时间;必需药物保证基数,做到护士班班清点,护士长每周检查,保证需求。对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杜绝物品过期,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2.2 常整顿:①整顿人员:加强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文明用语、职业礼仪、沟通技巧、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发现工作中护理问题及时纠正,经常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法评价,广泛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对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改进措施。 ②整顿工作:护士长每天晨晚交接班时带领护士巡视病房、床头交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挥质控小组的作用,每周检查护理工作;每月召开护患沟通座谈会,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3 常清洁:①清洁仪器设备:护理人员各负其责,对自己所负责的仪器、设备,班班进行清洁,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并能保证各种抢救器械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②清洁环境:保持病区环境清洁,并能全员维护,持之以恒,给病人创造一个清洁温馨就医环境。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设置,按时清理、销毁。 ③清洁自身:护理人员自身的仪表、衣着要保持清洁、整齐,按要求配戴胸牌、头花,言行举止端庄大方,给人以高雅清爽的感觉。
  2.4 常规范:①规范行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每月对护士进行技能操作以及沟通语言行为培训,对于发现的问题按标准随时进行整改,使大家的行为更标准化、程序化,做任何工作都有章可循。②规范护理纪录:履行告知义务,护理记录必须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规范书写,并与医疗文书同步的原则。各种记录当班完成,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及时、准确记录,护士长对于危重病人的各种记录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③规范物品的管理与交接班:对于抢救药品、器械班班交接检查,使抢救用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标示清楚,定数量品种,卡物相符,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注意力,避免因个人主观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事件发生。
  2.5 常自律:以身作则,坚持运用五常法管理,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护士长每天下班前巡视病房,检查一天的工作有无漏洞,及时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自律是“五常法”的重心,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工作人员、护理人员的良好习惯,使护理人员养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提升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3 结果
  3.1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将物品(药品)归类,按标签放置后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便于及时补充,避免浪费,人人按要求规范化,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养成好习惯,节省了人力、财力。便于护士长检查护理质量,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警 。
  3.2 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2],提高了患者家属的综合满意度,减少了护士不必要的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增加了精力和时间,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3.3 提高了护士素质,规范了护士行为,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实施主动服务,所谓主动服务就是积极为病人及家属着想,积极创造服务条件,自觉自愿地为病人提供各种服务,是一种让病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服务[3]。按规定使用文明用语,融洽了护患关系,使患者倍感亲切,享受到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尊重和关爱病人,提高规范的服务[4]。五常法要求责任护士每天按要求管理责任区,同时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抽查,提高了护士的管理意识。
  3.4 保障了医疗安全: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处于备用状态,并定时检查质量,为患者的诊治和抢救赢得了时间。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杜绝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隐患。
  3.5 提升了医院的品位:营造了良好的病区环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鼓舞斗志,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使护理质量和安全均得到保证,提高了社会效益,塑造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4 结论
  4.1 护理质量:通过“5S”管理活动,“5S”与护理质量管理的融合,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标准不断升级,护理质量管理不断上升,即使收治大量的急、危、手术病人的科室,基础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
  4.2 病人满意度:通过“5S”管理活动,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最现代的质量管理评价方法,是最有说服力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5]。各种急症、危重、手术病人的护理,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肯定,满意度也由93.2%上升至97%。
  4.3 护士素养和信心:通过“5S”管理活动,大家能够按照规定做事,勤俭节约,工作认真负责,做到了全员参与,另外,严谨的工作作风,安全的服务措施,规范化的管理,高品质的服务,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6],同时更增加护士的信心。
  4.4 护理纠纷和差错:通过“5S”管理活动,护理纠纷和差错明显降低,主要是工作场所的空间拓宽,整齐、洁净、有序,物品摆放一目了然,确保准确快速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并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在紧急情况下,取用时快捷无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4.5 护士自律性和主动性:在质量活动中,“5S”管理堪称最基础的管理项目,就是为了取长补短,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标准不断升级,护理质量管理形成螺旋式上升[7]。5S管理使护士自觉自愿的保证整洁畅通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良好的自身素质是保证诊疗工作的关键。
  总之,以往由于落实及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检查前紧抓严管、检查后放任松懈,助长了以忙为借口而随意取放物品的现象,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突击清理卫生、忙乱应付检查而问题屡现,甚至酿成差错的真正原因。上述情况既耗费了护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又使其产生厌烦检查的情绪及应付心理。通过近一年“5S活动”,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规范人员的工作行为,增加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工作成就感,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去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聂云楚主编.如何推进5S[M].海天出版社,2002:1~4
  [2] 田梅春,张素珍.运用“五常法”加强病区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2): 70
  [3] 王秋云. 在护理工作中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J ] .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 ,5 (10) :74~75
  [4] 刘思文,陈欣怡,吴谓红.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与成效[J ]. 护理管理杂志,2004 ,4(12) :43~44
  [5] 阎息中.实用医院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4
  [6] 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2004,25(11):1271
  [7] 姚雅红,扬 瑛,谢海英.5S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2):1144
  作者单位:150000 黑龙江省第五医院1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医院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验40例,对照组采用控制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14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2.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下生理盐水造影对宫腔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5例经阴道超声下生理盐水造影后的宫腔声像表现,并与常规超声检查作比较。结果:45例患者经阴道超声造影后,31例得到明确诊断,其中内膜息肉14例,内膜增生9例,粘膜下小肌瘤8例,未见明确病变14例,对造影阳性者均由宫腔镜或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经阴道超声下生理盐水造影是诊断宫腔病变的一种简单经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阴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方法:搜集自2000年4月—2006年3月糖尿病患者120例,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健康教育。结果:糖尿病的不同人群掌握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因文化层次、民族区域、病情轻重不同而需求各异,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带病延年有积极意义。结论:糖尿病的教育多种多样,采取针对性教育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不稳定膀胱(USB)的有效防治方法。 方法:选择诊断为,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TURP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于手术当日起口服索利那新,5mg/次,口服1至2周。对照组(20例)不应用任何药物。结果:试验组术后发生USB2例(10.0%);对照组发生9例(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可引起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脏器损伤,包括膀胱损伤、肠管损伤、大网膜损伤、输卵管系膜撕裂和卵巢门损伤等。了解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并发脏器损伤的原因及技术防范,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有利于降低脏器损伤的发生率,降低其危害程度。  【关键词】计划生育手术;手术并发症;脏器损伤;经腹输卵管结扎术;输卵管系膜撕裂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
期刊
【摘要】本文为确定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疟疾病例类型及其判断,在复习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六类病例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抗疟工作实际,把病例分成本地病例、复发病例、输入病例和诱发病例四类,并探讨了相应的判断依据和方法。这一病例分类方法仅适用于中华按蚊为媒介的苏南水网地区消除疟疾过程中的间日疟病例。  【关键词】疟疾;病例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转基因食品DNA检测技术。方法针对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特异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的引物,利用基因PCR扩增技术检测植物源性转基因食品。 结果 引物对35s -f/35s -r、Nos -f/Nos -r分别成功从转基因大豆中扩增出195bp和180bp特异的DNA带。 结论 基于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基因序列的PCR扩增技术是一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干预对农村低文化高血压病人门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门诊600例农村低文化高血压门诊病人进行调查,按护理程序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分别第7天、15天复诊时再次调查并宣教,然后对宣教前、首次宣教及多次宣教后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600例农村低文化高血压患者知晓合格率由宣教前的16%提高到首次宣教后的29.7%和多次宣教后的63.7%,其首次宣教后的知
期刊
【摘要】 目的:讨论胎儿肾积水的诊断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实时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对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行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肾积水46例共65个肾,对肾积水的程度、发生时间、单侧或双侧病变、肾血管的RI值,有无伴随畸形、有无羊水减少等进行研究。结果:胎儿肾积水程度较重、发现时间较早、双侧肾积水、肾动脉RI值>0.7、积水伴胎儿其他畸形、积水伴羊水减少者,预后较差。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纠正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