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校内外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阻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训基地等方面努力,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口腔医师、口腔技师与口腔修复医师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全国为数众多的口腔医院、诊所的数量庞大的义齿加工任务最终都会汇总到各地的义齿制作和加工工厂。但目前的状况却是,从事义齿加工和制作的人员大多未接受过口腔医学技术的正规和专业教育,没有经过专业的的口腔修复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和素质较差,从而直接影响了义齿制作质量和水平,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促进口腔医疗技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加大高素质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是培养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口腔治疗技术与工艺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牙齿整复和整形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相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肩负着培养我国口腔行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重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是很理想,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阻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应对方法,以促进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时间过多,实践机会过少。
重理论、轻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通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也是如此。很多学生除了在有限的实验课之外很少有动手机会,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采取的“满堂灌”的传统方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仅仅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系统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
2、校内外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口腔实训中心配套普遍不够齐全,设备比较陈旧落后,面积较小,大多没有对外应诊的口腔门诊,不能实现以门诊为平台、以“实战”的形式进行课程现场教学,无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具有省内外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无法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合作。
3、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普遍缺乏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教学、临床和管理经验不足。基本都是专任教师,缺少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本专业学生的配备比例不合理,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学历不多。所有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实现全部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更是不多,阻碍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4、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学习积极性缺乏。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技工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仅仅满足于教师和课本的教学内容,不能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不能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
四、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1、创新“产学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加深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工作特点为导向安排教学,学校和企业共同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创建工学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实际岗位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口腔医学技术课程,建立工学融合、适应口腔医学技术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及发展的课程系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根本的培养原则,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口腔修复体的制作”课程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并在各项目中实施教与学一体化、学与做一体化的的教学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加强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特色,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3、建设符合岗位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义齿加工的实际流程,不断扩建、改建符合岗位工作流程的现有实训室,新建校内加工工厂,使校内实训基地逐渐成为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设备先进、功能全面、管理科学,集教学、培训、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另外,不断加深与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校人才的订单培养。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扩建高水准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4、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注重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旨在培养处在国内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能掌握本行业的最新动态,能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同时通过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不断探索培养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在做好专职教师培养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兼职教师的选拔和聘请工作,壮大兼职教师的队伍,,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以上,让专业课程逐步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兼职教师进行讲授;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不断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配备合理,理念与技能并重的的优秀教学团队。
5、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可以做的是:为当地的义齿加工厂、医院口腔科、口腔诊所定期进行口腔医学技术的技能培训或专题讲座,积极鼓励和接纳口腔医学技术人员来学校学习。组织口腔高级修复工、口腔技师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试;为各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开展口腔卫生保健讲座,提高大家的口腔保健意识。与口腔医院等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官培训,不断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回馈社会。
6、拓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范围,形成相关专业群。
通过全面社会调查和认真专业分析,逐渐开设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索社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方法、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带动各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使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满足全社会和各类口腔医疗机构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越明,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资源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4)。
[2]郭继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初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年(11)。
[3]凌李,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张育频,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隋红,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职业技术,2010(7)。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口腔医师、口腔技师与口腔修复医师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全国为数众多的口腔医院、诊所的数量庞大的义齿加工任务最终都会汇总到各地的义齿制作和加工工厂。但目前的状况却是,从事义齿加工和制作的人员大多未接受过口腔医学技术的正规和专业教育,没有经过专业的的口腔修复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专业技能和素质较差,从而直接影响了义齿制作质量和水平,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促进口腔医疗技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加大高素质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是培养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口腔治疗技术与工艺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牙齿整复和整形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相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肩负着培养我国口腔行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重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是很理想,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阻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应对方法,以促进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时间过多,实践机会过少。
重理论、轻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通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也是如此。很多学生除了在有限的实验课之外很少有动手机会,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采取的“满堂灌”的传统方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仅仅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系统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
2、校内外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口腔实训中心配套普遍不够齐全,设备比较陈旧落后,面积较小,大多没有对外应诊的口腔门诊,不能实现以门诊为平台、以“实战”的形式进行课程现场教学,无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具有省内外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无法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合作。
3、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普遍缺乏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教学、临床和管理经验不足。基本都是专任教师,缺少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本专业学生的配备比例不合理,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学历不多。所有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实现全部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更是不多,阻碍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4、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学习积极性缺乏。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技工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仅仅满足于教师和课本的教学内容,不能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不能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
四、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1、创新“产学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加深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工作特点为导向安排教学,学校和企业共同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创建工学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实际岗位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口腔医学技术课程,建立工学融合、适应口腔医学技术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及发展的课程系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根本的培养原则,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口腔修复体的制作”课程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并在各项目中实施教与学一体化、学与做一体化的的教学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加强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特色,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3、建设符合岗位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义齿加工的实际流程,不断扩建、改建符合岗位工作流程的现有实训室,新建校内加工工厂,使校内实训基地逐渐成为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设备先进、功能全面、管理科学,集教学、培训、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另外,不断加深与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校人才的订单培养。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扩建高水准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4、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注重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旨在培养处在国内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能掌握本行业的最新动态,能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同时通过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不断探索培养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在做好专职教师培养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兼职教师的选拔和聘请工作,壮大兼职教师的队伍,,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以上,让专业课程逐步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兼职教师进行讲授;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不断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配备合理,理念与技能并重的的优秀教学团队。
5、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可以做的是:为当地的义齿加工厂、医院口腔科、口腔诊所定期进行口腔医学技术的技能培训或专题讲座,积极鼓励和接纳口腔医学技术人员来学校学习。组织口腔高级修复工、口腔技师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试;为各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开展口腔卫生保健讲座,提高大家的口腔保健意识。与口腔医院等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官培训,不断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回馈社会。
6、拓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范围,形成相关专业群。
通过全面社会调查和认真专业分析,逐渐开设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索社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方法、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带动各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使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满足全社会和各类口腔医疗机构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越明,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资源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4)。
[2]郭继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初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年(11)。
[3]凌李,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张育频,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隋红,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职业技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