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拳的体会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了三年药,不如半年拳。”这是我最初学拳时的切身体会。
  上世纪40年代初,我以偶然的机会幸遇恩师李应埙(字向左)先生,开始学习形意拳,按照中国的旧说法是缘份,按现在说就是机遇。当时我久病缠身,几近瘫痪,医药无效,然随恩师习拳半年后,竟健康如初。感谢恩师之余,又深谙形意拳之神奇。
  今年我已105岁,70年来,视练拳为一大快事,不论雨雪风霜,严寒酷暑,练拳成为我每日必修之课,可说“嗜拳如命”。数十年的习拳经历,我深感形意拳是难得的瑰宝,它不但能给人以健康,给家庭以幸福,更有益于社会。我编了几句顺口溜:
  练拳好,
  百病退。
  自己不遭罪,
  儿女少受累,
  节省医药费,
  有益全社会。
  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形意拳,得益于形意拳。拳经云:
  练神化气练灵根,六阳不泄养精真,
  丹田稳固如砥柱,神技妙术脱凡尘。
  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纵横,
  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郭云深先生说,吾拳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一个人如能神气充沛,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形意拳一代宗师李洛能以下八大弟子,如吾师祖李镜斋(吾师李应埙先生的老师)、车毅斋、白西园、宋世荣等人都活到80多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属长寿。但我师李应埙先生年仅76岁就去世了。他老人家在参加抗日战争时部队被打散,负伤后一人避于山中,数日不得一食,身体已受了大亏,所以早早逝去,诚属可惜。但如果不是有一身形意功夫,恐怕也到不了这个岁数。现在我的很多学生也都是因病或年长体弱习练形意拳,恢复了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
  但是也有些人练拳时间不短,却收获甚微。原因何在?我想与练拳不得法有直接关系。我的体会是:扎实,有序,勤思,持恒。
  一是要扎扎实实。
  当年我练拳的时候,恩师曾说我:“你练拳能按路子走,将来肯定能得到它的好处。”后来我的亲身经历就应了老师这句话。我的体会是:“练拳要守规矩,扎扎实实,持之以恒,不要想贪便宜,走近路。一招一式都要学到位做到位不能走样,练好一式再学他式,别图快,欲速则不达。打好基础,再往下学,才有较好的效果。”许占鳌先生云:“三体式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至于开手开步练习,一形不顺不能练他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形……如此练去,功夫自然有得也。”
  当年我每天到场子里练拳,有一天,我老师说:“你最近又加功夫了吗?”我告诉老师:“最近我每月只练五拳之一拳,感觉有了长进,下月再练第二拳。”老师听后说:“这个练法很好,看出你长功夫了。”
  二是要循序渐进。
  站桩是形意拳首要之功课。尚云祥先生之授徒,进门首先站3年桩,合格才能练拳。如不合格还须继续站,直到合格方准练拳。
  练拳之初,先学五行拳,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行拳练完后,再练十二形,即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鼍形、鸡形、燕形、鹞形、蛇形、鸽形、鹰形、熊形。这些拳练完后再练套路。以上都练完后,按照形意拳的三步功夫向纵深内追求,才能有所成就。
  三是要勤于思考。
  练拳,不能只闷着头练,要善于动脑筋,研究拳理拳法。一招一式,都要合乎要领。
  拳经云:
  心为主帅眼蓝旗,开路先锋手最宜,
  两脚出没如兵器,五营头肩肘胯膝,
  身似阵图与队伍,步称坐骑岂支离,
  若知号令由何起,发动声随贵及时。
  形意拳讲“六合”,虽日“六合”,其实要一合无不合。恩师李应埙先生经常对我们说:“肩催肘,肘催手。”八卦掌名家郭铸山先生当年经常到国术馆去,我常听他说:“手带肘,肘带肩。”一开始觉得矛盾,后来反复思考体验才知道是不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大部队作战,司令部下命令之前,师团连都已准备好,达到一触即发的状态,命令一下,全军同时出动,不能师动团不动。你看到先动的是尖刀班,其实大部队早已动起来了。拳术中,看到的是手动了,其实肩肘早已启动了。正所谓“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
  在锻炼当中要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避免拙力,用意识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力达四梢。发拳时自觉内劲之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展于脊骨,布于两膊,形于手指,一气贯通,直透着力点,有人木三分之感。这些全凭意念支配,做到意到拳到,心手双畅。
  虽然要力透着力点,但身体手臂却要求紧中放松。惟有紧中放松才能出拳敏捷,力达四梢。所谓紧中放松,因紧松是两个对立面,无紧即无所谓松,无松亦无所谓紧,松紧皆不是停而不变的,应该是松后即紧,紧后即松,松要松得透,紧要紧得实,人身的劲力就是从松紧的转换中发挥出来的。同时全身的肌肉骨骼经络皮肤以及内脏等无一不是在一松一紧中发挥其功能的。不过人在锻炼中要在意识指引下,做到松紧及时,动静结合,身动心常静,以静御动,使各个动作前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在完成自定活动量后,感到周身舒适飘飘欲仙,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不可名状的世界一般,这才算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形意拳的诸多口诀,是前辈总结出来的珍贵财富,当认真学习,并在习拳时反复实践,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在这本书中,尤其是三体式桩、五行拳、十二形拳,每拳都有口诀,望各位学者深细研究。在五章中,有吾师李应埙先生的口传秘诀。当年李应埙先生传授于我时,我如获珍宝,每一条都反复揣摩,烂熟于心,练拳时在心中默念,使一招一式合乎拳理拳法。在六章中,特别辑录了李洛能先生及其八大弟子的拳论,边练拳边学拳论,功夫必然长得快。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是要持之以恒。
  当年吾师告诉我:“每天都要练拳,即使有事耽误了练拳,问隔也不能超过48小时。”我70年来一直谨遵师命,不敢懈怠,即使雨雪天无法去拳场,也要坚持在家里练。斗席之地即可练习,这也是形意拳的特点。
  历代形意大师,无不是以习拳为每天必做的功课。所谓“气以日积而见益,功以久练而方成”。
  持之以恒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合理安排时间,要战胜惰性,要扛得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当你具有了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拳就肯定能练出来,就一定能得形意拳的好,而且身心都会无比舒畅,充满活力。同时,你的事业也会因你习拳练就的坚强意志而获得成功。
其他文献
被誉为“武林一枝笔”的吴文翰先生今年88岁了,是否还愿意接受采访?我是有一点担心的。但《搏击》的常学刚先生说,你可以打电话试一试,只要报上你是哪个新闻单位的,我觉得也许就行了。  试探性拨通了吴老家的电话,说明采访意图。没想到吴老连说了两句,欢迎、欢迎!吴老在武术界有“武林一支笔”的美誉,如此谦和,让我的心里暖暖的。  2014年10月25日,我来到位于西城区育新街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对吴老进行了
期刊
重庆市江津境内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叫骆崃山,海拔1038米。通常人们只知道此处山清水秀、林茂茶香,却鲜有人知此山乃巴蜀境中少有的灵异之地。  汽车在重庆外环高速支坪下道,过綦河大桥溯江而上,至西湖镇往上过骆崃山小学再往山上行3公里,半山腰公路右侧即可见“武林山庄”柴门。  这山庄的主人邹帆,是重庆永川人,邹家世代无习武之人,可邹帆九岁时竟产生兴趣,不爱红妆爱武装,跑去蹲马步、耍花枪、练拳脚,拜师加
期刊
螳螂拳种产生于明末清初,在山东秘密演练。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卢乡升霄道人首创了《罗汉行功短打全谱》,即乾隆本;嗣后,道光二十二(1842)年,《棍棒鞭全谱》出世,称道光本,是承续前谱写抄;另咸丰五(1855)年,卢乡弗遑道人据乾隆本增删编辑《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拳谱,称咸丰本,这三部清代螳螂拳谱,又是从莱阳一地所出,但遗憾的是乾隆本、咸丰本已亡佚。  民国初年,河北沧县,出现一部据道光本
期刊
编者:《搏击》杂志编辑部从即日起至今年5月15日止,举办《太极拳能不能统一》有奖征文活动,来稿择优在本刊发表。活动规则及要求详见本期封二有关介绍。  最近,在大理太极拳高峰论坛会上,又有专家呼吁要“统一太极拳”,要“制定标准的太极拳”,这种提法无疑是动听的。因为,当前的太极拳确实是乱得很。一个师傅一个样,十个徒弟九个样,五花八门,从学者往往一头雾水,不知哪个是标准的太极拳。而天下练拳的人,又哪个不
期刊
徐家拳起源于雍正年问,由山东新泰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徐盛才,生于清雍正2年(1725年),卒于嘉庆2年(1797年)。徐公自幼习武,曾走南闯北拜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创立徐家拳雏形。百余年来,此拳世代只在徐家长子门中传承,世人知之甚少。到第六代传人徐花葶,徐家拳又掀起了一个高潮。据新泰老县志和徐氏家谱记载,徐花葶,字殿甲,生于清道光5年(1826年),卒于清光绪26年(1900年)通济村,清咸丰年
期刊
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研究者,我期待着唐山武术的辉煌发展,以我自己对武术文化的多年研究,谈谈对唐山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些看法与发展构想:  一、唐山地区是个传统武术的大宝库  1、深厚的传统武术底蕴  唐山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源流有序,文化底蕴丰厚。据我多年的寻访唐山传统武术源流,基本上清楚了唐山传统武术各个拳种流派的传承历史以及传承的内容。从寻访的结果看,唐山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
期刊
1 进香  那是一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仝凤儿在后花园练完武功,洗漱打扮之后,带着贴身丫鬟坐了轿子前往观音庙上香。  仝凤儿上香的原因,是因为她前一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了她的母亲。最后哭着醒来了,泪水湿透了睡枕。  观音庙在山上,仝凤儿在山脚就下了山。她要步行走上去,以表示为母亲进香的诚心。虽然她是小脚,但丝毫不影响她爬山的速度。  这日并非初一十五,香客寥寥。  烈日当头之下,经过一番跋涉,她们
期刊
天一居士书法
期刊
父亲幸运地遇到恩师李应埙先生走上尚武之路是缘于一场大病。这场病和日本鬼子有关。  上世纪30年代,济南有三大染厂——东元盛、利民和德和永。德和永染厂就是父亲在东元盛学徒9年后于1939和其他股东一起创建的,那年他24岁。由一个学买卖的“相公”成为“德和永染厂”的第一副经理,主管经营并担任掌柜。  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厂子有了大发展。德和永染厂在标山附近买了30亩地,在工商河畔建了新厂房;从日本进了发
期刊
埙潮风格为八个字——稳健、扎实、舒展、大方。  稳健——沉稳有力,六合统一,稳如泰山,健若劲松。扎实——神气圆满,内劲坚韧,出手鹰捉,落步生根。  舒展——不僵不滞,势如飞鹏,动作舒畅,气若长虹。  大方——松静自然,中正安舒,不亢不卑,进退自如。  很久以来,我就有一个心愿——把恩师李应埙先生超群的拳术、独特的风格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来,以传后学。思考再三,我将其定名为埙潮风格。  “埙”取自恩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