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法宝

来源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科学防范化解风险的必然选择。
  在防范化解风险时效上坚持永恒持久
  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时刻”一词强调了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的永恒持久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决心和恒心。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诞生,一路走来有效防范化解了各类风险挑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估计了革命胜利后国内外风险的长期性,指出“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警告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无产阶级执政的长期危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列强的虎视眈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的围追堵截,从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国家的冷眼相待,到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莫测,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奋斗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经常性课题常抓不懈,才使党一次又一次排除干扰、化解困局。新时代背景下,党防范化解风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场域转换,党治国理政面临着更具复杂性、联动性和持续性的风险。这些风险要求新时代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必须以“时刻”为标尺,以世情国情党情作为参考点,进一步加强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常态化和韧性化,科学认识风险,理性把握风险,时刻警惕风险,自觉调整风险战略。
  在防范化解风险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这一论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防范化解风险“为了谁”问题上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风雨,始终将满足人民安全需求作为一个实质性目标嵌入风险治理实践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是“生存型安全”,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防范化解风险战略和策略主要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民对安全的需求由侧重“生存型安全”转化为侧重“发展型安全”,党的防范化解风险实践开始围绕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序发展而进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探索中,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地满足人民安全需求的重要任务,历史性地落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更趋向“平衡型安全”和“充分型安全”,因此党的防范化解风险实践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防范化解风险实践的现实起点与工作方向,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现实着眼点。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向上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结束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进而“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建设初期的诸多风险,中国共产党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有针对性地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开启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依靠党的领导克服了改革开放中思想封闭、组织涣散等风险,开启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进而“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依靠党的领导化危机、应变局、战风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逐渐“强起来”。中华民族抵御各种风险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奋进的历史。百年宏大的历史叙事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险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防范化解风险必须坚持和继承党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和根本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将党的领导贯彻至防范化解风险各领域各环节。
  在防范化解风险抓手上坚持经济建设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一是明确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国富才能民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共识,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后盾,国家就没有安全可言。经济建设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累起防范化解风险的雄厚物质基础,继而能在风险来临之际提供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丰富资源予以支撑,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从容应对的勇气。二是明晰防范化解风险寓于发展过程之中。维护国家安全,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见证,没有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国家安全力量维持将后继乏力。三是明辨防范化解风险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求,其中,“更为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代,发展仍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在防范化解风险保障上坚持制度建设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运用制度力量是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等命题,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无不深刻表明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新时代,防范化解风险,就要在继承党的优秀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风险制度体系,在加强制度宣传基础上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在提升驾驭风险本领基础上强化防范化解风险制度执行力,不断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作者简介:刘先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佟玲,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近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音乐爱好者协会和银光社区联合举办“颂百年风华,传红色基因”文艺汇演,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4月8日,省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省国防科工局局长王亦兵带队到山西北方机械公司开展察民情访民意工作,深入企业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实实在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在公司领导汪宝营、李卫平陪同下,王亦兵深入军品研究所、精密制造分公司、管轴制造分公司、总装分公司等基层单位,实地了解企业产品科研、市场开拓、生产经营现状等。  座谈会上,公司董事长汪宝营对公司经营发展总体情况、“十
4月15日,豫西集团吉林江机公司制造的“危险物品收集隔离装置”正式试用于北京地铁十五号线“六道口站”,得到了防爆领域专家及地铁使用方的一致好评。
编者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以下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地方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节录。  一  阜平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
为充分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配合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退役军人事务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的通知》。  《通知》指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为党的事业付出的伟大牺牲。每一名英雄烈士、每一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
近年来,213所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战略定力,聚焦主责主业,持续科技创新,全面支撑装备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成就,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
4月2日,清明节前夕,特能集团华丰公司党委组织部分联建党支部共38名党员同志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一一抚顺雷锋纪念馆。
近日,华柴公司新开发的高原型发电机组在海拔3000米和4500米高原顺利通过性能测试试验。此次性能试验委托国家内燃机发电机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兰州中瑞电源产品质量检验有限
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器成功着陆在预定地点一一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中国兵器特能集团华丰公司火工
5月10日,213所与中北大学共建“微纳结构含能材料设计与装药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中北大学瑾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13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张广生和中北大学党委书记沈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