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如何转化学困生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nu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步伐,中等职业学校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不仅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更同时掌握与其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对前景感到迷茫,采取的是应付式学习,学习效果较差。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这是中职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学困生;转换
  近几年来,由于受招生机制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学困生的比重越来越大。该如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呢?如何充分利用好我们宝贵的课堂45分钟,让学生知识渊博,学到有用的技能呢?这是我们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深思和研讨的一个迫切课题。而作为计算机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困生转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商榷,以期找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一、联系旧知,克服障碍,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学生,中等学校的学习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原来成绩的好坏,对现在的学习影响不大,同学们都可抛开以前的成绩,大家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都从零开始,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并适当开展直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树立自信心。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时,第一节课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什么是计算机”。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没有真正使用过计算机,对计算机产品是既陌生,觉得好像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又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立即使用,但又一点也不会。也有少数学困生没有兴趣,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根本不理会我的讲解。这时,我问同学们,计算机和日常使用的计算器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大家对计算器是比较熟悉的,也喜欢使用。这时,同学们就根据自己的所知进行了不同的回答,我肯定了学生们的一些答案,然后告诉学生们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机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计算器则只能进行算术运算;并且计算机有较大的存储能力,而计算器则不行等等的。同时,我还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了几张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办公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的图片,然后我告诉学生们,这些正是使用了计算机的逻辑运算的功能。通过引入他们熟知的计算器,加上直观的演示,克服了同学们的认识障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集中注意力,引导参与
  据我观察,学困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都普遍较短,但比一般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因此,我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们共同参与”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次在教学中讲到文字处理软件WORD中的图文混排操作时,我发现有几个学困生没有注意听讲。因此,我用较快速度演示了一遍后,让同学主动上台操作一下,结果有几位同学操作都没成功,这引起了学困生的注意。这时,我告诉他们,如果不用心听讲,仅靠自我的一点小聪明,是很难真正学好的。然后我再用较慢的速度演示了一遍正确操作过程,让同学们体会到认真听讲和凭感觉学习的差别,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我再叫一些同学进行操作,结果就比较令人满意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遇到学生不认真时,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制止。作为教师更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珍惜课堂讲解的宝贵的4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集中学习注意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刚开始讲计算机基础中的WORD这一章时,因为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操作多,又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兴趣,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不怎么认真学习。后来,我把每堂课的内容在备课时,做成精美的PPT,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现场操作能力。特别是在讲解“图文混排”操作这一节时,我以制作“贺年卡”为例,先让同学们欣赏了一张利用WORD软件制作好的贺年卡,学生们都很有兴趣,也很好奇,很想知道是怎么做的。于是,我立即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亲手做一张这样的贺卡来送给父母或朋友,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齐声回答“想”。这时我再告诉同学们,要想制作好一张这样的贺年卡,必须要先学会WORD软件的“文字录入、图片插入、文档的美化与修饰、艺术字的插入以及图文混排等”一系列的基本操作,这些也正是这一部分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这样让学生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练习时也就更加认真努力了。最后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一些学困生的掌握程度也较好,并且有些学生还给我的贺卡进行了进一步美化操作,让他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思想,善挖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
  学困生在中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差,又比较顽皮,因此在学校、在社会上是不太受欢迎的,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与训斥中度过的,有少数同学还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根据这种情况,我认真分析了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们的优点、长处,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及时表扬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被人尊重和夸奖的快乐。有一次,上某班的课。这个班纪律较差,平时上课四十多人的班,能有十个人左右认真听课,那就相当不错了。男生也特别多。刚开始时,我非常不愿上他们的课,因为上他们一节课所耗费的精力,相当于上其他班好几节课,很累人,还曾经向教务处提出过换班。但他们班仍有十多个人还是想学习知识的,特别是一个“小个子”同学,上课特别认真。每次,当其他同学闹得课堂上无法讲课,我真想撒手不讲时,看到那个同学瞪着一双渴求的眼光望着我,我又“忍”下去了,继续为他们讲课。我常对别人说,上他们班的课是一种“折磨”。但在一次偶然的上机测试中,我突然发现,那些平时最调皮的男生,做上机操作时特别快,而且正确。也许男生们在电脑操作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吧。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肯定了他们的优势所在。一些男生表现出了一定的自豪感,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认真一些了。通过逐渐将赏识教育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改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学生厌学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好转,很多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束语: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计算机基础教学确实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同时可建立校园网络教学系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上实践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相关难度及不同内容的练习资料,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许还会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积累,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最终实现对他们的转化,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教育是否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全面创新的教育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教育应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语文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只有创新,才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活水,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只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创新,就是要改变这种
语文新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这表明,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教育,阅读教学要强化语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强调语言因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情感积淀,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积累感悟、熏陶和习惯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要把塑造学生的心灵作为己任,巧妙地把语文养料内化为
田径教学作为体育的基础运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自身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吃苦精神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开展田径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的传统模式限制田径教学  目前中学田径的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方法都过于陈旧,并且大多中学仍然使用竞技教学方式进行田径教学,过分注重技术的教学而忽略健身教学。田径的传统教学
摘 要: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因素的分析,确立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即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我们的体育课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施教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状态;健康问题     一、问题提出   案例:一节普通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为支撑跳跃,在教师宣布了本次课内容后,学生群中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那些活动能力强,灵活性好的学生。忧的是那些体形
摘要:小班化教育优势发挥得当,会给枯燥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气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小班化;思品教学;实践    随着儿童人数的递减,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已得到广泛实施的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正悄然来临。面对这种改变,我们作好准备了吗?思想品德作为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的一门德育课程,关注不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