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Gamow-Teller共振和β衰变寿命的超越平均场描述

来源 :原子核物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al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核的b衰变是决定宇宙中从铁到铀重元素合成的关键核过程之一.原子核b衰变的主导核跃迁是Gamow-Teller(GT)跃迁,因此,研究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关键是准确描述原子核的GT跃迁.描述原子核GT跃迁和β衰变寿命最常用的理论模型之一为无规相位近似(RPA)模型.然而,由于该模型仅考虑了一粒子一空穴激发组态,因此无法给出GT共振宽度,并容易高估β衰变寿命.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基于Skyrme密度泛函,发展了包含粒子振动耦合效应的无规相位近似(RPA+PVC)模型.相比于RPA模型,该模型在组态空间进一步考虑了一粒子一空穴和声子的耦合组态,从而包含了超越平均场的多体关联效应.为了推广至开壳原子核的研究,进一步考虑了对关联效应,发展了包含准粒子振动耦合效应的准粒子无规相位近似(QRPA+QPVC)模型.基于上述模型,研究了幻数原子核和超流原子核的GT跃迁、β衰变和β+/电子俘获.研究发现,采用同一组Skyrme相互作用参数SkM*,上述模型能够重现实验测量的GT共振宽度和跃迁强度分布,部分解释实验观测的GT跃迁强度压低问题,并同时改进对β衰变寿命的描述.该文针对上述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的发展方向给出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乌头酸异构酶(aconitate isomerase,AI)可介导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及应用潜力的小分子物质反式乌头酸(trans-aconitic acid,TAA)的合成.本文通过表征来自苏云金芽胞杆菌
在反对称化的分子动力学(AMD)模型中,分别采用g0、g0as和g0ass三套Gogny相互作用参数研究了4He、6Li、12C、20Ne、40Ca和60Ni的结合能和均方根半径在自身平均场中随时间的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