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杂技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现代高科技步入人类的生活开始,我们已习惯享受层出不穷的最新尖端科技,我们对表演艺术的欣赏方式也无时无刻地受到科学技术创造发展影响而不断改变。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表演艺术早已和高科技纠缠在一起,难以割舍,使之广泛地被接纳与融合,并促使各种艺术不断进行创新。之前作为辅佐的屏幕、激光、烟雾等数码科技元素,如今已成为舞台表演的视觉背景,而且成为舞台表演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如今的表演艺术已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广义上的“科技表演艺术”。
  今年六月,武汉杂技团推出了一台具有强烈现代感、时尚性的大型杂技综艺晚会《秘境奇光》。该晚会采用国际流行的制作模式,引入作为现代高科技的激光和多媒体影像技术,将杂技节目和高科技打造的3D激光表演融合,呈现出奇特瑰丽的视觉效果。观众既能在节目中看到武汉杂技团打造的《生死轮》、《飞轮炫技》、《大飞人》等金牌杂技节目,看到狮子、老虎、棕熊、山羊等动物明星的表演,也能看到光影打造出的碧波荡漾的荷塘等景观。
  在第一个惊险的节目《生死轮》结束后,全场灯光暗下,炫丽的光束破空而来,快速扫过整个观众席,光影投射之处莫不是一片欢呼声。武汉观众熟悉的《立绳》,在一片荷塘月色中全新亮相。整个舞台变成了水波荡漾的湖面,并开出了朵朵荷花。演员们踏出每一步,都有微波从脚下漾开,当他们飞身跃上绳索,仿佛是两只鸟儿从湖面上掠过,泛起阵阵涟漪,使舞台充满诗情画意。
  由三位女演员在高空中表演的《天池》,是该晚会最为特别的节目之一。在高悬于观众头顶的透明“天池”中,在3D激光的配合下,演员的动作似奔跑,似挣扎。她们带起的一道道水幕,随着光影变幻出不同的颜色,呈现了神秘而瑰丽的世界,令观众既意外,又好奇。这个节目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杂技技巧,但在3D光线的辅助下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却异常的出众。
  《激光舞》是该晚会又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节目。炫丽的激光舞,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节奏,演员犹如光影界的魔术师,激光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时而光随影动,时而人景交融。随着光影的介入,舞台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地,骆驼、斑马等动物在草地上闲庭信步。
  剧场外,现代高科技投影技术将3D虚拟影像投射到武汉杂技厅建筑物上,通过影像光线的明暗变化形成虚拟和现实的互动变幻景象。顿时,武汉杂技厅整个外墙都成为了这种建筑光影秀的秀场,七百二十度球体全视角的立体环绕播放,使人们可以不受观看方位限制地在任何角度欣赏到光影秀的精彩呈现。
  杂技和现代高科技的融合,使整台晚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演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惊险刺激的杂技艺术同时,又感受到绚丽多姿的高科技激光营造出的神话般的意境。
  《秘境奇光》从六月一日演出以来,截至七月中旬已经演出了40多场,该晚会作为武汉杂技团的暑期档,计划演出100场。
  《秘境奇光》是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是杂技与现代高科技手段融合的成功作品,它所运用的思维概念可以说是奇思妙想、艺含其中。杂技在高科技激光的辅助下,改变了过去的单调和原始,重造出大量的肢体动作及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杂技意象,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杂技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改变了观众欣赏杂技的感知方式和联想空间。这样的高科技给观众带来3个层次的感受活动:初看十分新奇,继而感到兴奋,最后达到感动。
  现代高科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源于“跨领域”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台湾的小剧场率先打破艺术疆界的限制,以跨界、跨媒材的种种实验,整合各领域艺术家,使表演和舞台展现出一种生猛活力。到九十年代,渐渐衍生为跨领域的创作组合,其中更以多媒体影像与现场演出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其后,现代高科技更加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综艺节目中,从悉尼、雅典这几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开闭幕式应用大量高科技手段,为世人奉献出精美绝伦的艺术表演,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激光水幕技术曾经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出奇制胜,让世人眼前一亮。在水雾中,激光打出的光线一开始慢慢飘动,逐渐聚合出现一个符号,象征孕妇,最后形成了一个水雾旋转的双螺旋结构,形成了一整套形、声、色俱佳的多媒体表演系统,产生了具有奇妙意境的空间影像效果。这一技术手段非常简洁地表现出人从哪里来的象征意义。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现代高科技的运用达到了极致,最主要的包括焰火技术、投影技术、舞台构建技术以及激光水幕技术等。
  在杂技方面,魔术是最早开始和现代高科技融合的艺术,魔术师在表演中运用先进的高科技制作和壮观的舞台灯光、多媒体手段等融合,创造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视听享受,做出了震撼人心的完美表演。人们大概不会忘记2004年,大卫 科波菲尔、丹尼斯、罗伯特 盖勒普等众多世界魔术大师相继来华演出。尤其是大卫 科波菲尔,他不仅善于利用科学原理设计魔术秘密,而且在节目中大量使用影像、电视等先进技术。他的《穿越大风扇》、《穿越长城》,极大地震撼了包括内地魔术师在内的观众。
  2000年代中期,我国杂技与现代高科技融合开始出现端倪,其主要表现是杂技舞美开始发生变化,在演出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以往一景到底的传统作法,使观众领略到了现代舞美带来的新鲜感。最初,由于电子显示屏造价昂贵,在舞台上只有几个平方米的规模,且过于庞大和沉重,不便于移动,在有些节目中往往会破坏意境,因此使用电子显示屏的频率并不高。随着电子显示大屏技术飞速发展,屏幕的清晰度、厚度和重量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子显示屏在表演中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同时,电子屏幕也由于变得轻便,大屏幕实现了移动、开合、升降、旋转,其使用面积、规模和运用方式的多样化也与日俱增。2009年,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推出了大型杂技情景晚会《生命 阳光》,实现了三维视觉特技与杂技的完美结合,使整台杂技晚会的科技含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演出过程中,大屏幕配合舞台上演员们的龙腾虎跃和曼妙身姿,交错展示一组组远近逼真的多媒体画面。在《翔——软功》中,LED屏幕出现了巨大的鸟巢,美丽的白鸽轻盈飞过,飞落舞台时已变化成为一群亭亭玉立的白衣少女,在鸟巢里好奇地向外张望。观众在虚实结合、动感十足的舞台前,如同在观赏一部顶级的科幻大片。   随后,中国杂技团推出了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该剧的超长环形投影让观众印象深刻。其舞台上一个长60米的环形投影屏幕,由于采用了无缝拼接技术,因此影像清晰流畅,这个超大投影中展现了太空世界的宽广与深邃。最特别的是这个投影还可以拆分,使得演员和屏幕内的影像形成互动。该剧还利用了幻影成像系统,在演出中从飞碟里走出的外星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个体,而是一个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出的一个悬浮在空中的虚幻人物,奇特的表现形式让舞台展现出一种超时空的现代感。
  与此同时,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打造了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
  至此,一种以高科技为依托、全新的现代杂技概念初步形成。
  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艺术与科技日益融合、相互激荡的时代。艺术为科技注入灵魂,科技则为艺术插上翅膀。科技的力量不仅决定着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还深刻地重塑了整个艺术生态。作为一项古老而悠久的艺术形式,杂技一直追寻着新、奇、险的发展轨迹,杂技舞台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低成本、小制作的舞台形式上,因为有更好的舞台呈现形式,有更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观众也肯定会被高科技带来的崭新舞台表演所吸引。
  著名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生命 阳光》、《再见,飞碟》、《ERA——时空之旅》和《秘境奇光》等就是由高科技手段支撑的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是两者的完美结合。这些晚会的制作创意,以多元的主体表演手段与高科技的设施相融合,让观众在梦幻般的欣赏享受过程中感悟生活的美。
  近些年,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表演要素、表演方式、表演规律等急剧变化,多种表演艺术门类和多种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天衣无缝的融合。杂技艺术也在时代审美、技术水平、创作理念的演进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现代高科技的加入,杂技艺术家的思路打开了,杂技在创新表现形式的同时引入现代高科技,大大延伸了杂技的发展空间,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全新感受。
  有别于一场艺术的“科技秀”,武汉杂技团的《秘境奇光》之新意,不仅表现为媒介与技术在工具层面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借助媒介语言的能量,杂技艺术家将思维的触角指向了新的文化命题,从而引发在科技条件下对杂技艺术意涵的哲学思考,并将杂技晚会的视听效果及审美韵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武汉杂技团的《秘境奇光》的演出实践分析,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制造夺目看点
  观众进入杂技厅,在欣赏了光影秀之后,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台不同于传统的杂技晚会。演员们上天入地,平面舞台变成了演绎主题的立体空间,激光以震撼效果诠释了时空转换变迁的主题要素。在传统的舞台艺术中,演员是表演主体,灯光、装置、道具等硬件设备起到的只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陪衬作用。而在《秘境奇光》里,多媒体设施等已经不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舞台配件,高科技与杂技演员们“手牵手”扮演主角,制造看点,让这台杂技晚会既新颖,又奇特,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二、全新综合运作
  近年来,科技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渗透到舞台表演领域,使舞美制作从传统手工艺提升为多领域、多技术的综合工程。编程控制、多媒体传感器、液压升降移位、网络系统等技术的普遍运用,让电子技术人员、光学专家、IT工程师也加入到了舞台艺术制作大军。《秘境奇光》如果没有科技人员运用高科技与杂技进行综合运作,就无法营造出这台晚会迷人的艺术意境。
  三、拓展艺术魅力
  艺术家和科学家产生了创意嫁接效应,高科技的技术和装置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成为表演主体。《秘境奇光》杂技晚会,杂技和多媒体影像交相融合,牵引观众的思绪飞翔,大大丰富了杂技艺术表演的内涵。科技进入杂技表演,使得杂技舞台的文化意象由此变得更丰富,更多元,更生动美丽。
  对于杂技艺术来讲,作为对时代需求的一种回应,应该展开双臂迎接现代高科技的加入,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走进现代高科技。有人设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高科技的“热气球”、“飞艇”等等也会成为杂技表演的一部分,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将会在杂技演员的驾驭下,展示出杂技这门古老艺术更多的魅力。
  杂技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给杂技艺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也推进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李丹,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二级编剧)
其他文献
正如“二战”是世界各国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由此产生大量经典作品一样,作为“二战”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抗日”战争,自战争爆发之时,便同样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且在近七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更是进入一个高峰期,据本课题组所做的初步统计,自2001年至2012年这12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公开发行的抗战题材电影作品就有109部,电视剧作品则有12
期刊
我有一种感觉,不知大家同不同意:与过去相比,现在讨论文学问题不是更容易,而是更困难了。文学30多年来发展的轨迹、态势和现状越来越复杂,文学像个庞然大物,或者说像瞎子面对一头大象,从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部分摸它都不一样。我们从各个角度在说它,但是我们说出来的都是文学的局部,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说,文学失去了它的本质,呈现出一种失范和失控的状态。所以不少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青年作家甚至包括一些
期刊
说起王用家的油画,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笔下的砖头,那一块块砖头经过精心的构图与表现,被赋予了艺术性灵,像是在诉说一个个生命的起承转合,艺术内涵不言而喻。很多人研读王用家砖头题材的油画,耐心咀嚼这些千奇百怪、各式各样,却充满哲学思考的砖头,除了惊叹画家高超的油画技法,必然要深究画家赋予砖石的心理由来。王用家砖头题材的油画在画坛独树一帜,其艺术别样性,引起省内外油画界的关注。那么,用别样性来诠释王用家
期刊
给相熟的批评家写评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困难来自多个方面,而最主要的,恐怕是在你熟悉的那个人和作为批评家的那个人之间令人愕然的反差。但给张丽军的批评做一个描述,却并不存在这样的困难。相反,因为与他的熟识,我倒有一种写这样的评论舍“他”其谁的感觉。因为,对于张丽军而言,其生活底色和批评实践非但不相悖,且正好相得益彰。在我看来,无论就其生活状态还是批评实践而言,张丽军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态主义”
期刊
当代环境美学的第一使命,是要确立环境作为“家”的概念。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分为三个层次:宜居、利居、乐居。[1]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从追求“乐居”的理想环境而言,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发展至宋代亦可谓至其极,宋初理学家周敦颐标举“寻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开一代圣贤气象,加之安定平和的社会环境,繁荣发展的商品经济和文官政治体制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
期刊
影响史前人类审美意识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审美意识的性质。张光直先生说:“从全世界看,农业生产即所谓新石器文化,一般在一万两千年至一万年前开始生成,这是在几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地点已经确立的事实。”[1]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距今8000年至85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均发现了农业的遗迹。略晚于大地湾文化的中国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其农业相当
期刊
现代中国画创作经历百年的探索发展,至今已留下了风格、意趣多样的丰厚遗产,不论是立足民族传统,还是立足借鉴外来,都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时代风貌。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画界几代人一手伸进数千年文化传统,全方位考察总结中国画创作可资继承发扬的艺术精神、创作方法和材料表现,一手伸进西方现当代艺术,汲取可以启发借鉴的有益经验,其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创造局面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然而,当我们梳理中国绘画数千年的发
期刊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西方,迄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当代艺术主流。作为继“写实-再现型艺术”和“抽象-表现型艺术”之后艺术表达的“第三种方式”,观念艺术是一种针对艺术概念或艺术对象自身、以观念为先导而以语言作铺垫的前卫实验潮流,其往往又被名之为“概念艺术”、“思想艺术”、“哲学艺术”或“实体以外的艺术”等。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引入该思想资源和表述方式还是晚近
期刊
青年学者张丽军是近几年批评界较为活跃的一位知名批评家,同时更是一位勤奋高产、充满责任心与文学理想的批评家,从2006年博士毕业至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多部,在众声喧哗的新世纪文学批评界开始崭露头角,引起学界极大关注。从张丽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独立的批评人格,并且始终坚持着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批评理念,以底层作为关照对象的批评视野,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
期刊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首先介绍一下罗莹的情况。罗莹本科就读于广州美院,中央美院硕士,师从李少文先生,武汉理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授。她参加过1989年的“首届现代艺术大展”,98年“女性艺术大展”等,举办了多次国内外个展。她既是一个艺术家,又是一名学者,她对中国画的“线”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学术性的梳理。她的绘画里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根粗粗的线,这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