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摄影的新媒体表现形式

来源 :摄影与摄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本体的语言架构中,摄影不单纯以一种媒介应用于艺术主体对客观的把握与再现,更寄托摄影本体对认识世界过程中的观念与情感表达。因此摄影术的发明与应用更多的是由于工具所给予艺术家对自我认知的完善。而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工具的拓展又恰恰削弱了形与质之间最为微妙的情感表达,因此,对客观世界再现的目的是对客观的主管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观念;情感表达;再现;再创造。
  作为生活在北方的影像艺术工作者,与生俱来的会带有这样一种情怀: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环境的触及引发的地域性接纳。而对于地域文化的诉求和人文历史发展至今的认同感并未完全融入到我们自身,这也导致了我们对于所处环境的陌生感和认知上的断层。当网络媒体语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外界对这片土地的识别度仅限于片面的手机应用所展示出的某些俗败不堪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如何通过追溯我们本来所具有的精神财富,向外界输出。因此,作为文化艺术的践行者,想通过所研究的范围,尽可能的利用艺术手段和所掌握的表现形式,为人们展示极具科普性、视觉愉悦性和具有反思性的当代新媒介作品。当下的时代是一个科技与人文结合并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作为如何鉴别一个地域的整体风貌,不仅要注重当下人民需求带来的社会性科技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对一座城市人文历史留存的保护的态度。
  在基于摄影对景观再现的认同下,我开始思考人眼对外界事物观看的角度与人对自然,特别是对于具有相同认知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观看方式。我将这组照片初定名为《山海经》,一是由于此部先秦古典地理志的影响,还有我自己热衷于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关系的思考。
  首先是自身对自然的敬畏,但也伴随着人的理性思维所带来的对自然的征服感。人由于生理条件的影响,在感官认识中对视觉的定位是前、左、右三个视觉角度。我在每次进行这个主题拍摄时也是利用相机模仿人类视觉的可触点对所能看到的自然进行镜头语言表达,人文景观进行前、左、右的拍摄,然后在后期处理中尽量使这三个角度具有衔接点而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而这种环形视觉平铺于平面的纸张等媒介中,又自然地将环境触及视网膜所带来的某种震撼力大大削弱了。也正是由于人类的感官认识基于物质媒介上形成,人对环境的敬畏感转化为征服感。这种认识的变化也正是由于科技等物质方面的提升所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1]。
  影像的输出途径与观看人群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变化,这与科技的发展和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输出影像的被动人群是有着几个时代不同特征的,正如“艺术”和更广泛的概念“艺术品”的输出方式和观者的接受方式。作为艺术的概念,往往不会因大众的需求而產生,这正是这一学科能作为引领社会进步以及时代发展的特性。它的作用以少数化甚至精英化的社会人群架构而起到启发式作用,所以针对受众人群的特征,影像艺术与影像文化产生了不同方向的滋养环境,作为艺术品概念的影像作品更多的在哲学思维,科技范畴中起到无论是媒介还是观念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像成为了快消社会的产品的现象,并且这种差异性开始逐步的有着更大的割裂感。影像艺术不等同于影像文化与现象,而作为影像艺术的依托——作品而言,它的输出与生成环境有着更苛刻的社会条件要求[2]。
  摄影,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范畴,发起与产生是由人的意识而逐步推进的,当摄影取代了绘画作为造型技术而成为艺术家必要条件的同时,一部分参与此项活动的人群开始思考,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体验是否契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否是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的输出,这是最终需要探讨的问题。自当代艺术思维和概念作为今天此类学术范畴的背景条件后,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观者对于其最大的质疑是利用原本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自我认知体系建立起的个体思维,会出现对解读此类作品存在着盲区甚至完全不认同的状态[3]。这种质疑声音已存在至少一百年的时间,自杜尚将《泉》发表之后,艺术作品甚至打破了从古希腊建立起来的以造型为出发点,直达最大化的历史文化现象表述的规律。特别是摄影的发明,造型能力已成为艺术家创作基础的过去式,技术不再是唯一的指向型,甚至不作为艺术品生成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当代影像艺术的表达是艺术主体的人文关怀的外在表现,其所表达的内容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所能提出问题的具象反应,观者也需要通过这类具象的形态产生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启示,从而为解决当下社会关系提供现象型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耘.《当代摄影艺术的本质分析 ——从观念的萌芽到再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6(05).
  [2] 胡中节.《图像的观看与观念的显现——对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思考》[J].装饰,2006,(11).
  [3]《图像与绘画的博弈——对中国新媒体艺术生成与确立的考察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6).
其他文献
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似乎总是充满着五彩斑斓的景象,但有一种摄影,虽然没有色彩,却依然能撼动人心,留下深刻的记忆。   摒除了鲜明的色彩和杂乱的氛围,却多了几分情感和冲击力,这些影像以黑白为切入点,记录着千姿百态的童年故事。  迷人的黑白之美,与儿童的纯真灵动之美相得益彰,构建出永恒的经典瞬间。  黑白摄影的魅力在于从客观世界中,剥离出最重要的元素,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来重新组合表现,而将多余的,无关
期刊
芒种、夏至,儿童节、端午节……6月的天有点热,而心里更热;高考、防疫,人口日、土地日……6月的事有些多,而思量更多!  6月的鲜花格外的美丽,太阳也特别的灿烂,正是“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的好时节。也许,《摄影与摄像》杂志孜孜以求的就是用儿童的眼睛看万物,用儿童的心灵想世界。因为儿童天真,“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好奇,“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善学,“童孙未
期刊
龙生九子只是一种传说,九子并不是指龙真的只有九个儿子,而是说龙的儿子多。九是虚数,不是实指。在古时,数字“九”十分尊贵,也是最大的数字,所以固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龙之九子的形象多用作辟邪驱魔,以保安宁,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除了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椒图、负屃、螭吻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饕餮、狴犴、麒麟、犼、貔貅、蚣蝮等等。  蚣蝮  在余下的这几位
期刊
枪都没见过,却得了三等功    我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我爸爸原来在警察局工作。可他解放前就死了,车祸。那之后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了。不过总的来说,经济上是没有吃过什么苦。所以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分社让摄影组三个人停止工作:杨溥涛、夏道陵和我,都不是无产阶级出身。  我在上海读的小学、中学。读大学的时候,糊里糊涂地报了一个北京的华北人民革大,就是人民大学前身。还没有毕业,抗美援朝了,大家就都报名参军。我被
期刊
2010年11月22日,德国CULLMANN(科耳曼)摄影三脚架系列新品在北京发布,该产品由捷成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代理并总经销,这意味着倍受关注的又一欧洲颇具实力的三脚架品牌将登陆国内市场。在当日的发布会后,笔者对科耳曼产品的CEO,也是其品牌的创始兼研发人科耳曼(Cullmann)先生进行了采访。  摄影世界杂志:以下简称(摄)  科耳曼先生:以下简称(科)    摄:在2010年德国科隆Phot
期刊
基地概况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这里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鳥谐鸣,被誉为“国宝
期刊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日益大众化,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单纯的图文等形式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网民的视、听感官需求。在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和碰撞下,产生了“快餐式”视觉体验的短视频时代。其生动直观、娱乐性强的特点,高度满足了网友渴望展示、分享的心理。其时长短,适用于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捧。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已超7亿人,预计2021年增至8.09亿人。但在资本、技术、商业等运作下
期刊
记者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事件现场的记录者和采访者。在所有的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始终依靠的是摄像记者手中的摄像机对新闻现场的视频和声音的采集。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需要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相互配合,摄像记者通过摄像机对现场的画面和文字记者采访的过程进行采写,而文字记者负责对新闻事件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并记录,二者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高效的配合,才能使电视新
期刊
背景  1921年—2021年,百年建党光辉荣耀,我们幸运地赶上了这百年一遇的时刻。作为一名影像工作者,总想在这重要时刻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也许就是这次拍摄的初衷吧。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更应该记住那些曾经为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抗日英雄们,没有他们献出宝贵的生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山西作为一个抗日革命老区,这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
期刊
现当代中国画在经历了中西融合的变革之后,面对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似乎一下子远离了现实生活,尤其是山水、花鸟画使人觉得似乎只是文人的闲情逸致,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关联甚微。直到有一天看到魏怀亮的作品才恍然,原来山水、花鸟画作品也可以如此深邃地观照现实、贴近生活,也可以如此本真地触及生命、触动灵魂。  早些年前看魏怀亮的画,多是些花鸟作品。记得1996年在他举办的《魏怀亮水墨小品展》的展厅里,我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