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影响下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n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茶文化在旅游产业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呈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本文开展茶文化影响下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笔者通过分析茶文化影响下生态旅游发展特征与生态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問题,提出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宣传的力度,适当拓展茶文化的宣传路径,并积极参与到地方其他产业的合作中,利用明星效应,提升茶文化在市场的知名度。从硬件设备与软文化两个层面,完善生态旅游景区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游客在旅行中保持身心愉悦以及对地方茶文化产生认同感。因此,要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独特茶文化品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以此种方式打开生态旅游产业对外发展市场。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TS9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茶文化又被称为“摄文化”,曾有古书与佛道对茶文化进行阐述:“人在草木中,方为茶”。相关茶文化、饮茶、品茶的研究,在《神农百草》中便对其有详细的记载。在此本书籍中,曾描述神农为了撰写书籍,尝试了数百种草木,其中毒后通过饮茶得以解毒[1]。而中国作为茶文化发展的故乡,不仅具有较为悠久的饮茶历史,也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发源历史。笔者在对茶文化深入的研究中发现,茶文化是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一体的文化[2]。茶文化在市场发展中,已实现了与市场内多产业的融合,人们在休闲娱乐时饮茶,可以放松身心。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茶文化可以作为承接。而将茶文化市场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打造一体化休闲娱乐场所,使游客在景区旅游观光时,感受到地方旅游文化[3]。总之,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群体的消费,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关于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截至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没有显著的研究成果证明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将基于茶文化影响背景,提出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改进与完善的方式,致力于通过此种方式,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

一、茶文化影响下生态旅游发展特征


  本文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将茶文化与市场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使后者呈现显著的群众性与参与性。早期,茶叶、可可和咖啡并称为三大主要饮品,但与后者不同的是,饮茶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已经被全球接受,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升华,甚至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4]。截至目前,茶文化已经密切地与群众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了现代化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文化的引导与指示下,发展市场生态旅游产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后者的价值。在旅游景点进行茶文化的宣传,可以促进群体的消费,并使大众对茶文化产生认同心理。
  除了上述特征,茶文化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呈现显著的差异性。我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是不同的,也正因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致使茶文化在社会发展与流传中也呈现了显著的差异性。例如,不同地区旅游群体在其他区域景点进行参观时,会对地区文化产生个人认知,而此种认知是与区域独特文化存在不同的。在此种背景下,将茶文化以一种更高阶的方式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使大众对其产生认同。因此,茶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地区产业建设渠道。
  在茶文化影响下生态旅游发展呈现一种传承性。从茶文化的本质层面分析,其是一种具有高雅文化的代表,而旅游文化是大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将其两者进行融合[5]。使游客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感受茶文化对其的影响,此过程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陶冶游客的情操。尤其在求新、求异的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导入茶文化,使其以一种特殊的姿态呈现在大众生活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云南属于茶文化的故乡,也是重要的茶产地,目前已有较多的旅游群体受区域茶文化的吸引,到此地旅游。因此,茶文化对于推动市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尽管目前已有相关理论研究证明,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后者发展。但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生态旅游产业在大力发展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味获取售卖茶叶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景区的建设[6]。导致一些非茶叶爱好者在观赏景区过程中,未感受到较好的体验,对地区产生较差的印象,而此种现象在目前生态旅游市场内较为常见。而一些茶庄农户为了售卖茶叶,弘扬地区茶文化,过度开采茶园,甚至在种茶、采茶过程中,采用喷洒激素促进茶叶生长的方式,此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甚至一些茶庄农户对于区域生态现状熟视无睹,更是违背了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
  第二,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直接产业,其建设规模与建设完善性将直接关系到产业盈利状况。而目前仍有较多的生态旅游景区,将其建设停留于景观建设、特产发展层面,没有关注到茶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7]。此种现象不仅无法确定旅旅游群体对生态旅游中茶文化的正确认知,甚至还会使游客认为景区在过度宣传产品,从而使生态旅游发展呈现一种下降趋势。
  第三,群体环保意识仍相对较差,在景区内随地乱丢垃圾、在景点建筑上随意刻画等现象仍屡见不鲜。此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其他旅客的游玩体验,也对地区弘扬茶文化造成负面影响。而在此过程中,地方旅游局也未对此种现象给予足够的关注,放任旅客肆意污染或损坏建筑。

三、茶文化影响下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的宣传力度
  游客选择到旅游目的地时,会受到线上或线下广告宣传的影响。而要树立旅游消费群体对茶文化的正确认知,并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前往生态景区旅游的关键要素,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的宣传力度[8]。目前,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认知与其本质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需要通过宣传与弘扬的方式,树立旅游消费群体对其的新认知。   在现如今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景区完全可以依托于此,进行宣传工作。例如,根据景区现有的对外宣传网站,在其首页增设与茶文化相关的登录界面,对此方面具有一定兴趣的游客可直接登录景区官网检索与地区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并设置醒目的茶文化标语,以此吸引茶爱好者对其的关注。
  生态旅游产业应适当拓宽茶文化的宣传路径,并积极参与到地方其他产业的合作中。例如,与地方特色小吃餐饮业建立合作关系,允许其直接入驻景区,并将景区小吃售卖权转让给相关单位[9]。要求入驻产业参与到地方茶文化的宣传中,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茶文化的多角度、多路径宣传。
  此外,可以在现有资金充足的条件下,聘请明星或网红,为地方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进行代言。利用明星效应,提升茶文化在市场内的知名度,只有采用此种措施,才能使更多的群体了解地方生态旅游产业,以此促进群体在景区内的消费。
  (二)完善生态旅游景区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要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需要从景区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只有健全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茶文化成为吸引旅客旅游的要素。而建设茶文化基础设施属于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因此需要基于景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独特文化特色的景区,以此实现生态旅游景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生态旅游景区茶文化硬件基础设施层面分析,有关单位需要完善饮茶场所、茶叶售卖产业链等。而对于景区内的消费者而言,将其带到茶叶生产与采摘基地,引导其自己动手采茶,或者让游客直接观看茶叶的一体化采摘流程,可以促进消费者对茶叶的购买欲望,在自己动手采摘茶叶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旅游中的另一种休闲娱乐方式[10]。在游客完成对茶叶的采摘后,景区可以提供消费者现场品茶的机会,品尝新鲜茶叶的口感。在此过程中,导游为其讲授地方茶文化的发展与历史,通过此种方式,使旅客体验与其他景区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使其保持良好的旅游体验感。
  从生态旅游景区茶文化软文化层面分析,当地可以建设以茶叶为主题的民宿,当游客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后,可以在休闲住宿区域感受地方茶文化。总之,在发展地方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景区可提供给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只有游客在旅游中保持身心愉悦或对地方茶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感,才能使其对景区具有一定良好的反馈。
  (三)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独特茶文化品牌
  除上述措施以外,还可采用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独特茶文化品牌的方式,吸引旅客前往景区旅游。例如,武夷山在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经济时,便选择以“大红袍”茶叶作为宣传品牌[11]。而较多喜爱“大红袍”茶叶口感的游客,选择到武夷山旅游,品尝正宗的茶叶。因此,可参照此种方式,在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独特的茶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应当重点关注的是,一旦建立区域独特的茶文化品牌后,需要具备一定的产权意识,并执行对品牌的有效管理。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经济与政策层面的支持,致力于打造旅游市场的龙头品牌,以此种方式打开生态旅游产业对外发展市场。
  要建设专门的茶文化品牌网站,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多的地方茶文化信息。并在市场建设中,尝试将网站与国外旅游网站建立信息交互,提高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注意建立品牌与市场内其他品牌的差异性,避免在品牌发展中出现抄袭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可在区域售卖茶具、茶袋等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使茶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从而给予游客更多的选择。

四、结语


  在茶文化的指示与引导下,针对生态旅游发展现存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的宣传、完善生态旅游景区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独特茶文化品牌等措施,致力于通过此种方式,更好地弘扬我国优质茶文化、发展中国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瀛旭,郭燕茹,陈东杰.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30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2021(1):68-82.
  [2] 宋爽,许大为,石梦溪,等.基于集對分析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以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2):282-288.
  [3] 刘勇,骆玉.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8-12.
  [4] 李晶,侯杰荣,邓闻静.生态文明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市场论坛,2021(2):55-58.
  [5] 胡旭东,胡可.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搞活经济路径探究:基于SWOT分析法[J].科技经济导刊,2020(32):54-55.
  [6] 陈仕玲,叶明霞,蒋辉.西南地区“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研究:基于云贵川三省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1):100-104.
  [7] 谭超,徐运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评《地域文化特色中新农村生态旅游设计的保护与开发》[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6):117-118.
  [8] 焦敏,陈亚颦.社区参与理论下传统古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以西藏林芝错高村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10-18.
  [9] 姚兴健,袁金华,周启堃.绘就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蓝图:浅谈马尔康市白湾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J].四川农业科技,2020(9):69-72.
  [10] 陈翔,姜晓琴,陆引.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龙海市东泗乡旅游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0(25):74-77.
  [11] 余峭琳,罗家颖,张婷婷.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促经济发展可行性研究:以广东省新丰县为例[J].智库时代,2020(13):12-13.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传播力很强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新冠病毒对以人员来往交流为基础的传统文旅业的打击堪称致命。如何在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环境中实现文旅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对文旅产业的新形态——在线文旅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进展。  一、日本在线文旅产业的三大领域及其发展动向  1. 在线文化遗产的检索和观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主管文博事业的日本文化厅加快了在线文化遗产网站的建设1。在线文化遗产网站是提
文章顺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方针,以广东省潮州市为例,通过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村落的人对于乡村旅游的了解程度以及感受,进行乡村旅游路径规划研究,进而推动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以期相关部门可以由点及面将该路径研究经验结果辐射整个粤东地区,辐射乡村旅游体系,带动其他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摘 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本文以贾汪区为例,分析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和体旅融合3个方面的做法成效,指出旅游融合发展在未来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及方向,并从融合类型、融合深度、融合人才3个方向提出融合发展具体举措。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高校
[摘 要]负面报道不仅反映了遗产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也反映了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负面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遗产旅游景区负面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研究发现位于网络核心层的是地方政府、景区管理机构、旅游者、社区居民、景区旅游经营公司、外部旅游企业及从业者、社区商家,他们是负面事件中的主要行动者。处于网络边缘层的是国家行政部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类压力集团,他们在负面事件中扮
在线文旅形态能否持续且快速发展,不仅取决于在线文旅产品的创新程度,也取决于充盈和有序资本的强力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是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的内容调适和方式创新,它是市场主体将通过财产评估且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起融资申请的过程。目前,在线文旅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已初见端倪,但作为促进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盘活文旅知识产权的新方式、新方法,仍有诸多跨领域问题亟待
摘 要:本文针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相关主题在当前研究领域占比较少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将我国近20年来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进展概括总结为前提、内容、方式、对象和媒介5个方面,基于优劣阐述启发,以期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和有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引言  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基于供给视角的传统推销方式无法满足游客高层次的需求,
一个地方一旦被确定为遗产,人们就按照其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展开实践.遗产话语作为一种知识、观念、制度体系与遗址区空间实践紧密相关.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
湛江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旅游开发价值较大。由于其开发模式单一老旧,湛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速度缓慢。本文基于对湛江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4种湛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其目的在于使湛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摘 要]自然环境治理是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性知识在自然环境治理中的地位日渐凸显,然其具体实践的内在结构机制研究较为匮乏。该文以民族旅游村寨典型代表雨崩村为案例地,基于“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的方法论立场,运用深描研究方法,通过追溯地方性知识实现自然环境治理的实践过程和效应,探索其内在结构机制。研究发现:(1)民族村寨运用地方性知识,破解了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困境。(2)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沉睡资源,一旦被唤醒,就会焕发出无穷的魅力。长沙湘江古镇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且极具代表性,在塑造长沙湘江古镇群的软实力中担纲。本文在长沙湘江古镇群非遗资源调查、分类和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拟从非遗与旅游融合视角探讨两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模式,以旅游开发的形式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和技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