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前臂双极骨折脱位的诊断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16例前臂双极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14例,女2例;年龄17~48岁,平均35.8岁。左侧7例,右侧9例;主力侧10例,非主力侧6例。近端损伤:分离性肘关节脱位4例;汇聚性肘关节脱位1例;孟氏骨折脱位9例,其中Ⅰ型2例,ⅡB型2例,ⅡC型4例,Ⅳ型1例;上尺桡关节脱位2例。远端损伤: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内)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7例;尺桡骨远段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2例;盖氏骨折(桡骨干远1/3)3例;桡骨中段、中上段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4例。所有骨干骨折部位及多数桡骨远端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另外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1例,穿针联合外固定架1例,桡骨头骨折行内固定3例,桡骨头置换3例,未处理2例,脱位行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不能复位行切开修复韧带5例,肘关节行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2例。术后根据对关节稳定性的判断选择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评价前臂总体功能。
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6.0个月(6~60个月)随访。术后所有骨折内固定部位均愈合,无影响功能的畸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肘关节及上、下尺桡关节均稳定。行桡骨头置换者均位置好。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为123.2°(60°~140°),腕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为150.3°(120°~160°),前臂平均旋转活动度为144.4°(70°~170°)。末次随访时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优11例,满意3例,不满意1例,失败1例。
结论前臂双极骨折脱位大多为高能量损伤,治疗重点是良好复位远、近端的脱位,并尽可能早的进行活动,术中固定骨折需要以较稳定的复位脱位为基础。两端脱位均得以复位并能早期活动的患者常可获得良好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