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57章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关于“奇”与“正”关系最显豁的表达。
战争贵“奇”,这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很好印证。孙武在《势篇》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大约就是成语“出奇制胜”的来历吧。事实上,在孙武之前的管子论兵,也非常强调“奇”的价值。《管子·兵法》中言:“教无常,行无常。两者备施,动乃有功。”管子强调“无常”,也就是看重“奇”的效果。他还说:“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用兵做到神出鬼没,让敌人像在虚空的地方,与影子搏斗,这就如一个明眼人与盲人打架,没有不胜的。大约也正是在管子贵“奇”的军事思想的启迪下,才有了孙武“兵者,诡道也”这样天才的想法吧。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襄公与楚国战于泓水,宋人已经摆好军阵,而楚国还没有渡过河。子鱼劝说宋襄公,敌众我寡,应趁着敌人还未渡过河就去攻击,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宋襄公没有听。等到楚军渡过河来,摆好军阵,宋襄公才迎击,结果宋师败绩,自己的大腿也被击伤。
宋襄公看起来是颇有骑士风度的,他看重“正”,也就是道德正义,不攻打只渡过河流一半的军队,但这样的风度,却葬送了自己的军队,贻笑大方。
同样是与楚人作战,吴王阖闾就聪明得多。公元前506年,吴军追击被击溃的楚军,在清发水这个地方追上了敌人。阖闾正要下达攻击命令时,其弟夫概认为:困兽犹斗,何况人呢?于是提出“半济而后可击”的建议。阖闾听从了这个建议,趁楚军渡河渡过一半的混乱之机,发起攻击,大败楚军。
同样的战场条件,却一胜一败,这就证明,在军事上,“奇”确实是制胜的法宝。打仗太老实,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日常生活中,非常之事,须用非常之谋。不死板,不固执,因利乘便,随物赋形,像《孙子兵法》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样处理问题,就能灵活多变,事半功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是孙武,也非常看重“正”,不是偏用“奇”。他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奇正相生”,就可见二者不可偏废。恰如孟子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场战争,如果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统帅即使妙计频出,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所以孙子开篇分析战争的条件,首推“道”。他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如果人民同仇敌忾,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可见,“正”,也就是战争的正义性,在决定战争结果上,起着核心的作用。墨子“非攻”,“非”的也就是不义战争。而他站在被侵略人民一边,帮助他们守住城池,就取得很多胜利。
而在治国方面,老子推崇“正”,这与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也是相通的。管子专门论述过“正”这个话题,他说:“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静,能守慎乎?废私立公,能举人乎?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谓正纪。”管子这番话,让人想起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一个国家,要屹立不倒,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食,兵,信。说明白些,是经济基础,国防力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孔子甚至极端地指出,一个国家,可以有饥荒,可以国防空虚,但绝不能让政府失信于民。一旦政府失信于民,再充足的物质基础,再强大的国防,也不过是纸糊的灯笼,风一吹就散架了。所以老子强调“以正治国”,就是要确立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无上尊严。管子不过是将这个思想具体化,提出了政府立信于民的具体措施:言而有信,不断变革,谨慎从事,任贤举能,大公无私。
中国文化,本质就是中庸。“奇”与“正”,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弄通了二者的辯证关系,该“奇”时“奇”,该“正”时“正”,我们做人做事,就既能灵活变通,出奇制胜,又能守住底线,遵循正道,不至于走到邪路歪路上去。
从某种意义讲,“奇”考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智商,而“正”,考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良知。智商再高,没有良知,也只能助纣为虐,甚至成为人民公敌。“奇”若比作花,“正”乃其根。所以《老子》16章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编辑 之之)
战争贵“奇”,这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很好印证。孙武在《势篇》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大约就是成语“出奇制胜”的来历吧。事实上,在孙武之前的管子论兵,也非常强调“奇”的价值。《管子·兵法》中言:“教无常,行无常。两者备施,动乃有功。”管子强调“无常”,也就是看重“奇”的效果。他还说:“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用兵做到神出鬼没,让敌人像在虚空的地方,与影子搏斗,这就如一个明眼人与盲人打架,没有不胜的。大约也正是在管子贵“奇”的军事思想的启迪下,才有了孙武“兵者,诡道也”这样天才的想法吧。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襄公与楚国战于泓水,宋人已经摆好军阵,而楚国还没有渡过河。子鱼劝说宋襄公,敌众我寡,应趁着敌人还未渡过河就去攻击,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宋襄公没有听。等到楚军渡过河来,摆好军阵,宋襄公才迎击,结果宋师败绩,自己的大腿也被击伤。
宋襄公看起来是颇有骑士风度的,他看重“正”,也就是道德正义,不攻打只渡过河流一半的军队,但这样的风度,却葬送了自己的军队,贻笑大方。
同样是与楚人作战,吴王阖闾就聪明得多。公元前506年,吴军追击被击溃的楚军,在清发水这个地方追上了敌人。阖闾正要下达攻击命令时,其弟夫概认为:困兽犹斗,何况人呢?于是提出“半济而后可击”的建议。阖闾听从了这个建议,趁楚军渡河渡过一半的混乱之机,发起攻击,大败楚军。
同样的战场条件,却一胜一败,这就证明,在军事上,“奇”确实是制胜的法宝。打仗太老实,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日常生活中,非常之事,须用非常之谋。不死板,不固执,因利乘便,随物赋形,像《孙子兵法》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样处理问题,就能灵活多变,事半功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是孙武,也非常看重“正”,不是偏用“奇”。他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奇正相生”,就可见二者不可偏废。恰如孟子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场战争,如果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统帅即使妙计频出,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所以孙子开篇分析战争的条件,首推“道”。他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如果人民同仇敌忾,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可见,“正”,也就是战争的正义性,在决定战争结果上,起着核心的作用。墨子“非攻”,“非”的也就是不义战争。而他站在被侵略人民一边,帮助他们守住城池,就取得很多胜利。
而在治国方面,老子推崇“正”,这与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也是相通的。管子专门论述过“正”这个话题,他说:“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静,能守慎乎?废私立公,能举人乎?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谓正纪。”管子这番话,让人想起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一个国家,要屹立不倒,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食,兵,信。说明白些,是经济基础,国防力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孔子甚至极端地指出,一个国家,可以有饥荒,可以国防空虚,但绝不能让政府失信于民。一旦政府失信于民,再充足的物质基础,再强大的国防,也不过是纸糊的灯笼,风一吹就散架了。所以老子强调“以正治国”,就是要确立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无上尊严。管子不过是将这个思想具体化,提出了政府立信于民的具体措施:言而有信,不断变革,谨慎从事,任贤举能,大公无私。
中国文化,本质就是中庸。“奇”与“正”,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弄通了二者的辯证关系,该“奇”时“奇”,该“正”时“正”,我们做人做事,就既能灵活变通,出奇制胜,又能守住底线,遵循正道,不至于走到邪路歪路上去。
从某种意义讲,“奇”考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智商,而“正”,考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良知。智商再高,没有良知,也只能助纣为虐,甚至成为人民公敌。“奇”若比作花,“正”乃其根。所以《老子》16章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