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其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5%左右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与规划,促进城镇服务体系的升级与优化,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城镇化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72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在地域范围内对社会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于:(1)为城镇经济提供了强大助力。(2)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前提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生做出了指引。(3)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域经济为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经济的关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化,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在减弱,城镇化是我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之后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性质属性来说,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功能结构来看,县域经济可起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战略意义上讲,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县域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三、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以阜平县为例
(一)县域经济对城镇化形成基础的推动。(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阜平县旅游资源丰富。在打造旅游经济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会不断完善交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县域经济的兴起,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阜平县拥有“中国大枣之乡”之称,阜平大枣的种植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集聚和扩散效应,为本县吸引了多家企业的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县域经济对城镇化产业的推动。阜平是河北省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县,农副产品众多。今年来阜平县政府正凭借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辅助农民通过第一做优绿色安全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第二做大绿色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条,吸引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扩充销售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稳的经济环境。县域工业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阜平县围绕“产业、骨干企业、项目、园区”四位一体目标,推进阜东产业园区建设。以保定市建设“太行山区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带”和扶贫创优为契机,推进中电投光伏发电项目。除高新工业外,阜平县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炭业较为发达。这些高新工业和能源工業都为阜平县的城镇化提供了经济支撑,并且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使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县域第三产业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阜平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阜平县依托县内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绿色旅游资源:天生桥瀑布群,三岩寨风景区等;拟开发风景区:玫瑰坨风景区等,实施红绿资源对接,全力打造“红色圣地、生态之都”。
(三)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问题的难度。阜平县发展以县城为主,特色县域经济为引线,在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工业、旅游经济圈等一系列县域经济时,需要大量的建设工厂、资源建设与技术型劳动力,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增加了不同知识水平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拉动了阜平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少了城镇化形成的阻力。
结束语: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面对我们县域的辽阔,经济增长空间大,产业转移潜力大等现实状况,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城镇化的必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问题,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炜. 县域经济与城镇化[J].农业经济,2004(5)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城镇化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72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在地域范围内对社会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于:(1)为城镇经济提供了强大助力。(2)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前提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生做出了指引。(3)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域经济为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经济的关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化,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在减弱,城镇化是我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之后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性质属性来说,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功能结构来看,县域经济可起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战略意义上讲,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县域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三、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以阜平县为例
(一)县域经济对城镇化形成基础的推动。(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阜平县旅游资源丰富。在打造旅游经济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会不断完善交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县域经济的兴起,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阜平县拥有“中国大枣之乡”之称,阜平大枣的种植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集聚和扩散效应,为本县吸引了多家企业的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县域经济对城镇化产业的推动。阜平是河北省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县,农副产品众多。今年来阜平县政府正凭借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辅助农民通过第一做优绿色安全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第二做大绿色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条,吸引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扩充销售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稳的经济环境。县域工业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阜平县围绕“产业、骨干企业、项目、园区”四位一体目标,推进阜东产业园区建设。以保定市建设“太行山区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带”和扶贫创优为契机,推进中电投光伏发电项目。除高新工业外,阜平县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炭业较为发达。这些高新工业和能源工業都为阜平县的城镇化提供了经济支撑,并且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使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县域第三产业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阜平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阜平县依托县内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绿色旅游资源:天生桥瀑布群,三岩寨风景区等;拟开发风景区:玫瑰坨风景区等,实施红绿资源对接,全力打造“红色圣地、生态之都”。
(三)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问题的难度。阜平县发展以县城为主,特色县域经济为引线,在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工业、旅游经济圈等一系列县域经济时,需要大量的建设工厂、资源建设与技术型劳动力,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增加了不同知识水平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拉动了阜平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少了城镇化形成的阻力。
结束语: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面对我们县域的辽阔,经济增长空间大,产业转移潜力大等现实状况,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城镇化的必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问题,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炜. 县域经济与城镇化[J].农业经济,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