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黄石中村傩戏剖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在江西省宁都县黄石村的傩戏,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本文就黄石村傩戏的起源、内容和特点以及对黄石中村傩戏的一些认识进行剖析。
  关键词:傩戏 傩舞 宗教仪式 祈福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蹈,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是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有鬼物、跳傩、傩戏等名,也有名之为跳神的。
  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江西大地,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吉安的灯彩,抚州的傩,赣南的采茶,九江的歌”。其中“抚州的傩”主要集中在南丰、乐安两县,南丰傩舞现已享誉海内外,而位于赣南宁都县黄石中村的傩戏却很少有人知道。本文就赣南宁都黄石村傩戏进行探讨。
  一 中村傩戏的起源和传承
  巫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着很大影响,在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傩吸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傩舞历史有多长,只是古书里隐隐约约有所记载,说是先秦时在中原地区流传的一种祭祀仪式,以驱鬼疫,到了唐代,才蔓延到民间,由百姓戏耍。而傩戏传入中村,据现中村傩戏传人介绍说有400年的历史和32代传人。主要是:
  1 从中村地理位置看,中村位于琴江、梅江两江合流形成的三角地带,位于赣江上游,是古代中原通往东越的咽喉之地。古代时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那里也是客家先民流通云集之地,同时也把中原的傩文化带入当地。
  2 从当时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变迁情况看,三国时,孙权为扩充南疆,派兵平定北越,“嘉后禾五年,便在距中村仅一步之遥的营上新建了阳都县(宁都建县由此开始)。”由此,有了中村一带历史上的辉煌。但到了宋末元初之后,这里冷落下来,成了一块有地无人耕的荒野之地。从而为明清之际大量外地客家迁居此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傩戏就是在明代时传入。
  3 从中村傩戏来源和相传的情况看,有中村傩戏第32代传人郭家燮老人介绍说: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初年(1567-1582),距此3华里的瑞金县丁陂乡山潭村的福主庙毁于火灾,该庙福主神变成一只飞天雕子飞到寨头下村屋后古樟上哀鸣,村民驱之不走,用鸟铳轰击仍不走。越轰其越哀,连续数天哀鸣不止。村民觉得很奇怪。一老人对鸟说:“如果是山潭村的福主神,就请不要哀叫。”鸟果然停止哀鸣。老人复问:“如果福主神愿在我村安身庙祀,就请叫3声。”老人用铜币投去,果然连叫3声。同时又从树上掉下1本演傩戏的唱本。于是全村人敲锣打鼓把福主爷迎进了村,临时安了个神位,并立即在棚下建了座福主庙,还模仿山潭村主庙原来的模样塑了一堂神像……这种传说有神话色彩,但傩戏的确成为了此地每年两次庙会供神的节目。为了更好的镶神祈福,还由民间艺人余顶万发起成立傩戏班。传至今日,共有32位传人。这32位传承人都有详细的姓名和他们的先后次序。这种经代流传下来的资料记载,现在保留完好。
  二 中村傩戏的内容和特点
  中村傩戏主要是福主神庙一年两次的庙祀,即乡绅或出神而演出。其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表演历史传说中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或故事;二是为信民祈福。据资料记载:当时有30多个剧目,但现在能演出的只有7个节目,如:《赖公射月》、《王醉酒》、《判官点书》、《打冬易》、《太公钓鱼》、《钟咱斩金鸡》、《打保安》。因演员太少现在无法演出的剧目有:《开天辟地》、《后羿射月》,《判官醉酒》、《刘海试金胆》、《双猴捉》、《张飞祭枪》、《猴王降耗子》、《开山》、《钟馗醉酒》、《傩公傩婆》、《点魁星》、《孟姜女》、《小尼姑下山》、《水漫金山》、《纸钱》、《和合》、《金刚》、《关公》、《目莲救母》、《文王访线》、《闯辕门》、《宠氏女》等。
  在中村傩戏的表演动作中,有类似道教的“踏”、“采灵”等步伐。其动作简单原始,但粗旷、热烈、火暴。虽无行当之分但有男女之别。不论演什么角色,都要安戴面壳。面壳根据剧中人物形象用木头雕琢而成。演员在演出时靠身段动作区别男女。音乐很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曲牌有“一字锣”、“三锤锣”、“反弹锣”、“小波浪”、“小元宵”等。服装有两种,红色代表男性,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黑的头巾包扎。道具整体都很简单,大都用木头制的剑、令、令箭和其它道具。
  每一个节目的内容基本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表演剧目中的故事和人物,后半部分主要是为信民祈福。
  中村傩戏相当于其它地方的傩戏,有它的自身特点:
  一是演出地点和路线是完全固定的:对哪一天什么时候到哪里,演出哪个节目,哪里吃早饭、中饭、晚饭,甚至连在哪里住宿都是确定的,没有任何可更改的地方,400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二是演出和乡绅驱邪紧密相关。这里的乡绅或出神,就是把神主庙中光华福主菩萨抬到各村去游行,其它菩萨用箩抬着同行。每到一村便将菩萨摆上大堂或屋坪里,让该村人装燃料供奉,特别神圣,有傩戏传人吟神词,同时傩戏也随之上演。傩戏演出结束后,要等到深夜人静时,举行送神仪式。在仪式中,将代表邪恶之身的面壳送到河边,以示将邪恶驱入河中随水流去,以保一方太平。
  三是演出和为民祈福紧密相关。每一个节目后半部分都是民祈福,有的还有观众参与。例如:当演出《太公钓鱼》一戏时,中途庙会头首会将演出道具——纸剪的鱼等向观众出售,而许多妇女就会争先恐后的去买。她们将纸鱼拿回家后,先在灶头放一下,然后拿去拌猪食和鸡食。据说这样可以保鸡猪不发瘟、六畜平安。又如《打冬易》一戏,中途会有许多妇女手提白线争着挂在演员手中,当年12个月就挂在12根线,如有闰月就挂13根线。2根线两尺以上,线头要扎一个红包,包里装有钱币(多少由挂线人自定)。仪式中称之为挂线,据说可保大人小孩长命百岁。
  四是活动涉及面阔,声势浩大。凡是域内的主要自然村、主要姓氏宗,饲傩戏班都要去。它涉及二县(宁都、瑞金)、三乡(黄石、对坊、瑞林)60多个自然村。常是数千人上路,有抬菩萨的、扛神旗的,吹鼓手、打三眼铳的、抬戏箱的、演傩戏的、挑米箩的等。一路上神旗引路,唢呐锣鼓齐鸣、铳炮喧天。每到一村就要用三眼铳或喜炮迎送。每到一村必演傩戏。
  三 对中村傩戏的几点看法
  通过对中村傩戏的调查和现场演出观摩,我们对中村傩戏形有如下几点认识:
  1 中村傩戏介于“舞蹈”与“戏剧”之间,说它是纯粹的傩舞,这不对。它有简单的唱词和道白,如《王卯醉酒》中就有“说”有“唱”。说它是傩戏,但它的情节和表演程式又过于简单。不像南丰的傩戏那样,能上演情节复杂且行当较大型的剧目,如《刘海戏蟾》、《目莲救母》等。这也充分说明,中村的傩戏仍处于“傩舞”向“傩戏”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这也正是一个向正规的大型傩戏发展的必然转折点和必然过程。
  2 中村傩戏表演者介于“祭司”与“演员”之间。中村的傩戏传人不仅是傩戏的表演者,还是禳神的主要祭司。如每次出神和演出前都要由傩戏传人祭司“请神”。演出结束后,也要由傩戏传人祭司“送神”。由此看来,传人既是纯粹的傩戏演员,也是祭司的承传者。因此那里至今还保留了“神傩”祭仪。也就是说在傩戏中传人是“演员”,而在请神与送神中他扮演的又是祭司的“道士”,双重身份。
  3 中村傩戏介于“艺术性”与“宗教性”之间。中村的傩戏至今还保留了浓郁的道教色彩。如演出前后的请神和送神表演中的“踏罡”、“采灵”的步伐、“起水碗”用的符录、咒语等。看一看傩和道教发展的历史就知道,道教和傩,既有同源互补互用的关系,也有傩自觉趋附道教的关系。因为傩源于巫,傩文化是巫文化的一个支脉。而作为中国木土宗教的道教,“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道教在产生于发展过程中吸收地继承了巫术。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个共同的源头决定了它们在宗教与功能方面的基本一致。也正由于傩与道教同旨共源,在中国古代各种宗教无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洽。发展到后来,傩为了争取生存,在激烈的宗教竞争中为了挽救自己衰落的命运,不得不趋附于道教。可以说,傩艺术的原始性,也就是宗教性和艺术性的复合体。当然还包括人类学、民俗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价值。但是能使傩作为艺术形态生生不息、衍传至今的主要因素,是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宗教需要借助艺术,使人们感到宗教的真实性;艺术也需要和借助宗教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傩艺术繁衍几千年的支点。
  4 中村傩戏介于“娱人”与“娱神”之间。中村傩戏是与禳神紧密相关。请神是请神看戏,答谢神灵的保佑,又是请神继续保佑地方。这是人们想象中的主要方面,也是人们信仰中的一种心态。在娱神的同时,实际是娱人,也是人神共娱。人们之所以肯出钱又出力,目的既是为了敬神,又能使全村老少欢快娱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是禳神的傩戏能在这里长期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5 中村傩戏介于“演戏”于“驱邪”之间。傩的主题是驱鬼逐疫,其原始表现形态是做“执戈扬盾”舞蹈状的驱赶巫术活动。《周礼 夏官》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驱疫。”演员一戴上傩面具就是一个顶礼膜拜的神祗,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如一开场演出就意味着驱邪。尤其每到一村演完《打保安》后,接着便是又戴着钟馗面具的祭司进行“搜傩”。在锣声中逐户逐室地驱邪,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活动项目。
  6 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春节元宵,街头,村村寨寨,年年戏耍滚傩。傩班一到,机关厂矿、城镇居民、小村农家均热情接待,用爆竹接进送出。
  7 生存性保护。事实证明,如今只借助高科技的摄影、录音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足以改善其生存环境。面对傩舞的生存空间狭小、年轻人外出打工、傩艺传人日渐减少的现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特点,对傩舞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优化其生存空间。也可利用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来带动傩文化的生存产业链。建立傩文化村,发售傩具等工艺品,组织参观、表演傩舞,使更多的人了解傩文化。
  可以这样说,几百年来中村傩戏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在我们了解和研究中村傩戏的传承、内容、特点时,对于这些现象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以挖掘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代表赣南客家风格的中村傩戏。相信日后中村傩戏定能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陈圣燕:《民间立场到地方性知识——江西傩舞研究回归》,《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报》,2006年第2期。
   [2] 章军华:《江西傩神考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 毛礼镁:《江西古傩新探》,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2005年。
   [4] 谢庆芝、张玉华、舒能贵:《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5] 陈鸿、王葵:《江西临川傩祭活动中的叠罗汉》,《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3期。
   [6] 丁武军、王健、付美蓉:《江西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 罗勇、凌焰:《傩文化与乡村社会——以萍乡小枧傩庙和傩事活动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王芳,女,1962—,江西崇义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200-nm-thick Au interconnects on a quartz substrate were tested in-situ inside a dual-beam microscope by applying direct current,alternating current and alterna
《无穷动》以西方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女性无穷涌动的欲望之流。电影的主题新颖大胆。但是,中国的电影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能理解和认同它的观众少之又少
“青春的岁月是条河,流着流着就成浑汤了。”多年前,作家王朔的这句经典语录。带着几许无奈,几分忧伤,准确地击中了初恋季节里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很多年过去了,又有一句话在
随着近几年来汽车年产销量“井喷式”的递增,社会在用汽车保有量也在高速增加(据最近的统计显示:社会在用车保有量已接近2800万辆,其中营运车辆也高达750万辆),尤其是人口密集
玄奘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最终抵达印度求取佛经的故事乍听上去还以为是电影版的《西游记》,其实金铁木这次为观众奉上的是一份极具文化底蕴的银幕盛宴。作为一部历时一年零九
此文系江西省木材所陈致生同志,译自国际林业科研协会主席依瓦·萨姆塞于一九七二年十月五日,在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本刊作了摘录,文内小标题亦系编
战斗在内蒙古大兴岭林区木材运輸战綫上的全体职工,在党的領导下,与鉄路职工大搞“一条龙”协作,掀起搶运木材新高潮,到8月20日止,原木和成材外运量已达2,151,000多立米,其
国家为了了解全国能源供应、需求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计划和进行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特别是为了适应当前节能降耗、建立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
在党的領导和三面紅旗的光輝照耀下,我区春季护林、护場防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林区又一次实現了无森林火灾;牧区和牛农牛牧区发生的荒火,也此去年同期減少27%,而且絕大部
在危机应对的过程中强化人本理念,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危机控制模式,有效规避与化解危机,降低危机治理成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