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垂死的老人,很可怜;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还有一个异性,是你的梦中情人,也许错过就错过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你说我在玩心理测试?不,这是一道面试题。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人被雇用了,他只是说:“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老人去医院,我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公车!”
我的一个朋友除了主业外,还做两份兼职。虽然有三份工作,但她一点儿也不忙乱。所有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轻轻松松,所有流程步步到位,一气呵成。
有一个词叫做“套裁效应”,说的就是这类人。
套裁是一种服装裁剪工艺。在一块布料上裁制两件以上的服装时,需要作合理的安排,以尽量减少浪费材料。套裁效应是指在考虑问题时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各种矛盾,以求得到最合理的收益。
你可能会发现,我们每天面临的事情差不多,但有些人似乎永远在忙,有些人却优哉游哉。回头一看,永远在忙的人有时候还难免挂一漏万,优哉游哉的人反而该做的都做了。
差别在哪儿?关键是会不会套裁。
一家企业老总,要求秘书给他的呈递文件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文夹中。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即批阅,橘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批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须批阅,黑色的则表示是必须他签名的文件。路子一定,再多的工作也会进入既定轨道,各就各位。
学业也一样。会学习的孩子,总是各科合理安排,在大脑哪个区域最活跃的时候复习哪一科,在某一个科目混沌的时候绝不勉强自己;不会学习的孩子,却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数学这会儿不行偏要较劲,语文本来挺有感觉偏要去看物理,结果搞得门门一团糟。
是的,我们都是一个裁剪师。手艺高超的师傅,把工作生活剪裁得有条有理,手艺差点儿的师傅,总是抓了这头丢了那头,抓了那头这头又够不着了。
想要厘清生活?先厘清头脑。
有人说,看你办公桌有多乱,就能看出你这个人有多乱。不妨先从整理办公桌开始,把工作分出轻重缓急,条理分明,利用有效时间发挥最大效率;把工作任务切分,如果太大,可以变成分步实现,给自己一些动力;让工作进入一个轨道,并不断强化,让这个思路进入良性循环。
有的时候,你需要放弃“完美主义”。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是如果失去全局观念,过分拘泥于某一个细枝末节、某一个灵感突现、某一个起因原委的时候,你就会迷失在重复和懊悔的漩涡里,永远难抽身。
(摘自《大家健康》2011年第10期)
“苹果”为何被咬一口/尹成荣
1954年的一个清晨,在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者艾伦·图灵的家庭实验室里,发生了一幕凄惨的悲剧—‘艾伦·图灵自杀了。
图灵很早之前就患了一种难言的疾病,这种病疼起来让他痛不欲生。加上世人对他一些生活细节上的误解,在精神上给他施加了不小的压力。而最为不幸的是,他又被一名同性恋者给敲诈了。坏事连连,加上病痛的不断折磨,这些负面因素的不断叠加终于促使图灵有了轻生的念头。于是,他配制了一种剧毒药品氰化物制剂,用注射器注入到一只苹果里面,并且一口咬掉了近半个苹果,接着便毒发身亡。一代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图灵去世以后,人们在惋惜的同时,对计算机的研究仍然没有停止。21年过去了,美国的两名大学生经过潜心研究和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制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脑,并将其命名为苹果电脑。在设计这个苹果电脑商标时,他们联想到了计算机先驱图灵的惨死,以及那只被咬掉一口的致命毒苹果,便把商标设计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模样。而那两住大学生,正是一手打造了“苹果”帝国的乔布斯,还有他的同学沃兹。
(摘自《知识窗》2011年第12期)
你说我在玩心理测试?不,这是一道面试题。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人被雇用了,他只是说:“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老人去医院,我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公车!”
我的一个朋友除了主业外,还做两份兼职。虽然有三份工作,但她一点儿也不忙乱。所有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轻轻松松,所有流程步步到位,一气呵成。
有一个词叫做“套裁效应”,说的就是这类人。
套裁是一种服装裁剪工艺。在一块布料上裁制两件以上的服装时,需要作合理的安排,以尽量减少浪费材料。套裁效应是指在考虑问题时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各种矛盾,以求得到最合理的收益。
你可能会发现,我们每天面临的事情差不多,但有些人似乎永远在忙,有些人却优哉游哉。回头一看,永远在忙的人有时候还难免挂一漏万,优哉游哉的人反而该做的都做了。
差别在哪儿?关键是会不会套裁。
一家企业老总,要求秘书给他的呈递文件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文夹中。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即批阅,橘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批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须批阅,黑色的则表示是必须他签名的文件。路子一定,再多的工作也会进入既定轨道,各就各位。
学业也一样。会学习的孩子,总是各科合理安排,在大脑哪个区域最活跃的时候复习哪一科,在某一个科目混沌的时候绝不勉强自己;不会学习的孩子,却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数学这会儿不行偏要较劲,语文本来挺有感觉偏要去看物理,结果搞得门门一团糟。
是的,我们都是一个裁剪师。手艺高超的师傅,把工作生活剪裁得有条有理,手艺差点儿的师傅,总是抓了这头丢了那头,抓了那头这头又够不着了。
想要厘清生活?先厘清头脑。
有人说,看你办公桌有多乱,就能看出你这个人有多乱。不妨先从整理办公桌开始,把工作分出轻重缓急,条理分明,利用有效时间发挥最大效率;把工作任务切分,如果太大,可以变成分步实现,给自己一些动力;让工作进入一个轨道,并不断强化,让这个思路进入良性循环。
有的时候,你需要放弃“完美主义”。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是如果失去全局观念,过分拘泥于某一个细枝末节、某一个灵感突现、某一个起因原委的时候,你就会迷失在重复和懊悔的漩涡里,永远难抽身。
(摘自《大家健康》2011年第10期)
“苹果”为何被咬一口/尹成荣
1954年的一个清晨,在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者艾伦·图灵的家庭实验室里,发生了一幕凄惨的悲剧—‘艾伦·图灵自杀了。
图灵很早之前就患了一种难言的疾病,这种病疼起来让他痛不欲生。加上世人对他一些生活细节上的误解,在精神上给他施加了不小的压力。而最为不幸的是,他又被一名同性恋者给敲诈了。坏事连连,加上病痛的不断折磨,这些负面因素的不断叠加终于促使图灵有了轻生的念头。于是,他配制了一种剧毒药品氰化物制剂,用注射器注入到一只苹果里面,并且一口咬掉了近半个苹果,接着便毒发身亡。一代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图灵去世以后,人们在惋惜的同时,对计算机的研究仍然没有停止。21年过去了,美国的两名大学生经过潜心研究和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制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脑,并将其命名为苹果电脑。在设计这个苹果电脑商标时,他们联想到了计算机先驱图灵的惨死,以及那只被咬掉一口的致命毒苹果,便把商标设计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模样。而那两住大学生,正是一手打造了“苹果”帝国的乔布斯,还有他的同学沃兹。
(摘自《知识窗》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