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脸》上的胎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ss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脸》是艾丽丝·门罗2009年短篇小说集《太多欢愉》中的一篇,讲述了男主人公因为脸上的胎记同女主人公,以及自己父母之间产生的纠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胎记”在这篇小说中对不同的人物所代表的不同寓意,来探析门罗作品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 《脸》 胎记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素有加拿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加拿大第13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瑞典学院赞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这进一步奠定了门罗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让全世界了解了这位82岁的“加拿大契科夫”以及她的作品。
  门罗的作品多描写加拿大小镇上普通人的生活,通过时空转换的手法探索女性内心情感,运用沉着、细腻的叙事技巧,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和心灵震撼。早期作品中门罗多描写刚步入家庭生活的女性及她们的苦恼与迷茫;后期作品中门罗视角转移到中年女性身上,开始探索她们内心的欲望和生活中的缺憾。
  一 《脸》
  虽然门罗作品主角多为女性,但2009年出版的《太多欢愉》中短篇小说《脸》的主人公却是一位男性。不过门罗仍是通过男主人公的描述来体现不同女性的思想与情感。《太多欢愉》由十个短篇故事构成,其中《脸》同门罗的其它小说一样,采用了时空转换的手法,将记忆和现实打碎重组,通过“我”晚年的回忆,描述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感情。
  小说描写“我”出生时右脸长了一大块胎记,因此非常不得父亲欢喜,不过母亲对“我”爱护有加。父亲性格偏激、酗酒骂人,但母亲依旧陪在他身边,甚至在他弥留之际仍陪侍床前。“我”从小学开始喜欢广播剧,后来成为广播剧演员和音乐节目主持人。退休回到故乡后,“我”想起家里以前的一些人,包括小时的伙伴南希和她的母亲莎伦·萨特尔斯。他们两个可谓青梅竹马,虽然偶有吵闹,但很快就和好如初,甚至产生了“爱情”。南希为了和“我”一样,将红色颜料涂到脸上,引发母亲和萨特尔斯间的争吵,后者带着女儿离开。父亲去世后,母亲告诉“我”当年南希离开后不久,在浴室用一把刮刀把自己的脸划破,但她们最终怎样了,母亲却也不知道。“我”退休后因为眼睛蛰伤住进医院,梦中一个女人为“我”朗诵诗歌,但最后一首“我”却不知道。出院后“我”在一本旧书里发现一首同样的诗歌,这使“我”决定不卖掉家里的房产,而是留下,因为这里曾发生了一些事情。
  二 《脸》上的胎记
  《脸》以“我”的脸为题,但又不局限于脸,而是以脸为线,引出其中形形色色的脸,这些脸的原型就是胎记。小说中不仅“我”有胎记,每个人都有,只是深藏于灵魂,例如,父亲、母亲、南希和萨特尔斯,门罗借用“我”的胎记来映射其他人灵魂的胎记。胎记已不单是肉体上的痕迹,而是每个人灵魂的一片阴影,这片阴影有些人最终或主动、或被动地消除了,但有些人始终未能抹去。即便他们肉体上没有胎记,但灵魂的胎记带来的痛苦更大、更多、更深。从这个角度说,门罗不仅是短篇小说大师,还是象征主义大师。门罗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普通人的世界,充满诸多不如意,而这些不如意构成他们灵魂的一片阴影——胎记。
  1 父亲的胎记
  父亲的胎记是“我”。小说以“我”的出生和父亲的愤怒开篇。因为“我确信我的父亲仅有一次看了我,瞪着我,看清了我。自那以后,他就对我视若无睹了。”而且“母亲听到父亲的脚步从门外径直冲进房间,她听出了其中的愤怒……”这里门罗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暴躁易怒的大男人。父亲渴望一个儿子,儿子的出生本应让他兴高采烈。但他只看了儿子一眼,因为他发现儿子脸上有胎记,这一刻他的灵魂就被刻上了一块深深的胎记,直到去世都未能抹掉。
  父亲的愤怒从他的言行可窥见一斑。“‘那团杂碎是什么东西。’紧接着,‘你可别想把那玩意儿带回家。’”如果开始时父亲看到儿子的胎记,抑制不住失望而怒骂“杂碎”,倒可以理解。但随着儿子逐渐长大,父亲依旧没有能够接受儿子,甚至平时都不同他一起吃饭,可见“我”这个胎记给父亲的打击有多大。不过虽然父亲直到去世都未能主动抹掉灵魂的胎记,但儿子后期的成功(出演喜剧、成为知名主持人)或多或少淡化了父亲心中的阴影,不管父亲知与不知,遗憾的是父子俩最终都未能和解。
  2 母亲的胎记
  母亲的胎记是“我”和父亲。“我”的出生不仅给父亲,也给母亲带来一块胎记。只不过父亲是厌恶与愤怒,而母亲则是无奈、包容与疼爱。在母亲眼中,“我”的胎记“使那只眼睛的眼白看起来好可爱好清澈。”由于父亲不同“我”一起吃饭,母亲只能“晚餐陪我一半,陪父亲一半。”而在“我”工作之后母亲“总是坐在她的椅子上就着收音机听我的节目,忠实地、忧心忡忡地,在每一个周日的夜晚”。
  母亲总是这样,即便儿子脸上有胎记,但在她内心儿子依旧完美。她通过言语让儿子从缺陷中发现美,通过行动向儿子表达爱意。即便儿子不在身边,她仍忠实地守候着他,这体现了她的包容和疼爱之心。诚然,儿子最终的成功或许同样帮她淡化了灵魂的胎记,但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或许那块胎记从不曾存在过。只不过在别人触及那块胎记时,她也会做出强烈反应。在“我”和南希发生冲突后,母亲和萨特尔斯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最终母亲把花园里的剑兰全都剪倒。这一方面,表现出母亲的抗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母亲在面对灵魂胎记时的无奈。
  儿子的胎记母亲能够主动淡化,但丈夫给她的胎记却不那么容易抹去。母亲的性格决定了她在面对丈夫时的选择。父亲暴躁易怒,酗酒骂人,但他的朋友都这样。而母亲只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女人,在没有触及到灵魂的胎记时,她向来都比较柔弱。对丈夫的敬畏和对儿子的爱让她吃饭时只能每个人轮流陪,不会“厚此薄彼”。即便在父亲弥留之际,已无法对她形成任何“威胁”时,她依旧默默地照顾他。在谈到丈夫时,“她甚至试图用诙谐而不是苦涩的口吻……”淡化丈夫留给自己的胎记。只有在丈夫去世后,她才同儿子来到饭店。“我只是觉得自己一辈子都被关在了那所房子里,”她说,“想透口气。”此时丈夫留给她的胎记已开始淡化。在她老了之后,心里已只剩下丈夫的优点,“她坚称父亲是个超一流的爱人,而自己是个‘可爱的坏女孩。’”所有的胎记已被她主动抹掉。   3 南希和萨特尔斯的胎记
  南希和萨特尔斯母女只是租住在“我”家,南希的胎记同样是“我”,或者是“我”的胎记。“我”和南希几乎醒过来就会在一起,虽然打过一架,但很快就和好,甚至偷偷抚摸彼此的身体,这种“爱情”给南希的灵魂刻下了一块胎记。因为南希能看见“我”的脸,她怕“我”会以为她嫌弃“我”,因此渴望和“我”一样。于是她把自己的脸涂成红色,结果造成那场争吵迫使南希离开。最终南希拿起刮刀,划破自己的脸。虽然她给自己刻上了“胎记”,但她灵魂的胎记反而因此抹掉了。遗憾的是,他们未能再度相见,一段感情也无果而终。
  萨特尔斯的胎记是别人对她的看法。丈夫的去世和人们对她情妇身份的怀疑让她愤而反抗,她显然不是小说中描写的传统女性。但这恰恰是她在努力抹掉别人留下的胎记,她可以随意地躺在沙发上抽烟、踢腿,当母亲骂她裹着睡袍到处招摇时,她毫无顾忌地做出讽刺和反击。萨特尔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抹去别人留给她的胎记,但结果是她带着女儿离开,别人对她的看法依旧,至于她最终是否抹掉胎记则不得而知。
  4 “我”的胎记
  “我”的胎记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脸上的胎记,这是抹不掉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它逐渐变淡,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小。而且“我”找到了方法来避免它的影响,参演广播剧和主持音乐节目,这样人们就只记住了“我”的声音。其次,是父亲、母亲和南希留给“我”的胎记,最主要的还是南希留给“我”的胎记。
  父亲留给“我”的胎记与生俱来,脸上的胎记源于他的基因,而灵魂的胎记从出生那刻起便也被刻下。或许婴儿期“我”还未意识到这点,但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父亲对“我”源自心底的厌恶,而他给“我”留下的胎记也越来越深,这点从他从来不同“我”一起吃饭即可看出。另外,“我”上大学时“没有加入,或者没被邀请加入父亲的联谊会”,也从未想过“去父亲的房间祈望和解”。即便在父亲去世后,“我”也从未想过原谅他,甚至觉得“我父亲不是我的生父”,“真棒”或许“我”应该放下对他的仇恨,像母亲一样只记得优点。但明显“我”做不到,所以母亲谈到这个话题时,“我”问了这个问题,也没有期望得到肯定答复,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亲生的,这只是一种情感宣泄:“我”宁愿不是亲生的。“我”从未试图擦掉父亲留给“我”灵魂的胎记,它也没有随着父亲的去世逐渐变淡,而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母亲留给“我”的胎记颜色要浅得多,这源于母亲一直疼爱“我”,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阴影。如果有,那就是她对父亲的态度。父亲弥留之际母亲还细心照顾他,毫无怨言;用诙谐的语气谈论父亲,淡化父亲留给“我”的胎记;甚至在父亲去世后,还“坚称父亲是一个超一流的爱人,而自己是个‘可爱的坏女孩’”。“我”对这种做法难以接受,或许这就是母亲留给“我”的淡淡胎记。
  南希留给“我”的胎记深深扎根在“我”的灵魂中,整篇小说布局和一系列事件最终都指向“我”意识深处被主观遗忘的南希,反而那次冲突对“我”的影响并不大。“我”和南希的关系一直很好,只是那次事件太过突然,“我”没有一点准备,或许是“我”内心不愿承认脸上的胎记。总之,那次“我”对南希非常生气,但这不足以给“我”留下胎记,真正留下胎记是父亲去世后母亲说的话。“‘还记得你的小朋友南茜吗?’我真不记得了。想了片刻,然后我说:‘很模糊’”。其实“我”还记得南希,但她毕竟给“我”带来一定“伤害”,因此“我”宁愿把这块胎记遮起来。当母亲告诉“我”南希在浴室用刮刀划破自己的脸时,这块胎记上的薄纱被揭开了,并且进一步加深。南希的刀划在了自己脸上,但同时也划在“我”灵魂的胎记上。
  随后这些年,南希留在“我”灵魂的胎记并没有褪色,而是被“我”再度遮了起来。直到退休回到老家,才再度触及这块胎记,让“我”在医院做了一个“诗歌朗诵”的梦。不过梦里最后一首诗歌不记得了,后来“我”在一本旧书中发现了它,是南希写下的。这里,诗歌已经成为南希留给“我”的胎记,虽然没有存在于记忆中,但刻在了灵魂里,否则也不会在梦中看到。但即便灵魂的胎记也会逐渐褪色,因此“我”决定留下房产,保留一份对南希的回忆。但是“你觉得那会改变什么吗?答案是当然,会改变一会儿,但不会是永远”。
  故事到这里所有矛盾一目了然,除个别人物外,几乎所有主要人物的胎记都是被“我”刻上的,而“我”的胎记也几乎都同他们有关,是被他们直接或间接刻上的。小说以脸为题,但一直在讨论胎记,似乎同脸无关。但胎记长在“我”的脸上,势必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事实证明父亲、母亲和南希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脸就是胎记、胎记就是“我”、而“我”就是他们的脸,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一块胎记。“我”这块胎记能否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褪色并最终消失呢?或许就像最后门罗所说的那样,有些胎记能改变一会儿,但不会是永远。
  参考文献:
  [1] 艾丽丝·门罗,周怡译:《脸》,《外国文学》,2011年第1期。
  (王海杰,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张黎,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在《等待戈多》中,作家以支离破碎的、毫无逻辑的语言让人觉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以沉默与停顿的方式凸显了语言的乏味与平庸,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3日下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战斗力标准,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习近平
自10月12日中国建材联合会倡导成立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研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来,“第二代”技术的研发已然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引领世界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全行业所为之奋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其受体表达与肝癌病理学分级和肝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常规组织学HE染色确定肝癌的病理学分级;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检测49例肝细胞性肝癌(HC
为探讨手术及麻醉对消化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选择吸入全麻和静吸复合全麻两种麻醉方式。采用ELISA法对患者术前、术毕4h内和术后1周血清TNF-α
艾丽丝·门罗的创作根植生活,以现实手法书写常人常事乃其特色也是所长;同时又以刻画女性最力,细腻洞察透视女性生活处境包括心灵困扰,揭示物我人际之间、生命人性内中的微妙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深入地描写了主人公与自然、爱情、亲情的互动中逐渐成长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且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知自己。海明威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布宁,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是俄国重要的作家。在布宁的很多作品中,“庄园”这一文学形象随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园”形
摘要 杰克·科鲁亚克是现代美国文学当中一个积极反思的人,《在路上》这部作品便是其对美国“垮掉一代”的一种积极反思的表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路上》里迪安·莫里亚蒂的嬉皮士形象及所蕴含的深意,首先对迪安·莫里亚蒂的嬉皮士精神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迪安·莫里亚蒂充满矛盾的嬉皮士形象,包括迪安所具备的反社会以及反传统的破坏者形象,以及对于身边的人非常纯粹的关爱者的形象,最后对迪安的矛盾嬉皮士形
本文着眼于中日两国备受关注的“神奇诞生儿”型民间故事,采用比较故事学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两国该故事的主要类型和情节母题,并指出了各个类型的代表故事、主要内容以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