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谷:一蓑风雨任平生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求学,南下请愿抗日遭捕
  朱嘯谷先生1911年初出生于湖北武昌,曾用名朱世杰。朱啸谷祖父曾任武昌知府,其父则毕业于武昌文华教会大学,曾在九江海关、英美烟草公司任职。
  朱啸谷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中英文倶佳,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先后认识了扬帆、陈沂、陈其五以及燕京大学的刘尊棋等一批爱国进步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朱啸谷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反帝大同盟”,并担任北大支部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朱啸谷参加了北京南下学生请愿活动,到南京后,朱啸谷带领学生包围了国民党的外交部,并将办公室捣毁。事后,蒋介石在孝陵卫军校会见了请愿学生。据朱啸谷晚年回忆,蒋当时说,他对学生要求抗日的心情表示理解,并说“如果你们学生要求从军抗日,明天就可以到军校来报到;如果你们不愿意从军或者你们父母不同意,你们回去好好读书”。事后,北京南下的学生在返回北京途中,列车到达徐州车站后进行编组时,已是深夜,数日的示威游行,学生们都沉浸在疲惫不堪后的熟睡之中,朱啸谷乘坐的那节车厢被摘挂上南下的列车。天明时,列车到达浦口车站,站台上已布满了戒备森严的军警,朱啸谷被捕入狱,关在中央军人监狱,与共产党人潘汉年的堂兄潘梓年同囚一室。朱啸谷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坐了18个月的牢后,其父托人将朱啸谷保释出狱。出狱时,潘梓年托朱啸谷带信到上海转交潘汉年,朱啸谷赶到上海将信交给了潘汉年。朱啸谷当时曾向潘提出加入党组织,潘当时未有答复。时隔数日,朱啸谷重回北大复读。
  1927年,湘鄂赣一带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在江西英美烟草公司任职的朱父不得不告老回乡,家道开始中落。朱啸谷在北大读书期间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课余时间到报社翻译英文电讯稿件赚取稿费贴补生活。正是在《世界日报》社里,朱啸谷与共产党人张友渔先生相识。1934年,刘尊棋、张友渔将朱啸谷介绍给在北京采访学生运动的美国记者伊罗生作助手。
  1935年,朱啸谷从北大英文系毕业,被招用为张学良将军办公室英文翻译。“西安事变”前两个月,朱啸谷被调任上海,担任东北军驻上海办事处秘书。
  10年军统生涯,与潘汉年等人过从甚密
  抗战全面爆发后,朱啸谷在上海参加了由戴笠和杜月笙组织领导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集体加入了军统组织,朱啸谷担任“苏浙行动委员会”外事组组组长,潘汉年此时担任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两人再次有了联系。
  原军统上海区区长周伟龙调离后,朱啸谷曾代理区长一职。其间,他组织策划暗杀汉奸文人,将《晶报》社长余大雄斩毙在东亚饭店的浴缸中。因朱啸谷在军统没有资历,不久,戴笠先后派了军统杀手王天木、陈恭澍到上海担任区长,朱任副区长。朱啸谷负责的情报组主要任务是联系发展租界巡捕房的内线人员,朱啸谷还与具有军统身份的红色特工袁殊保持着单线联系。
  抗战期间,军统与日本宪兵队在租界经常冲突,双方互有严重伤亡,日本方面向租界当局提出交涉,要求军统派代表进行谈判,朱啸谷作为军统代表与日本方面进行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意不在租界上相互进行枪杀和绑架。后军统上海区长王天木、陈恭澍等人先后被汪伪76号抓获,大批军统人员遭到杀害,军统上海站遭到严重破坏,戴笠命令重开杀戒,日伪将朱啸谷列入“蓝衣社”六要员名单中,必欲除之。由于日伪追杀甚极,朱啸谷已无法在上海开展工作,经文强举荐,朱啸谷出任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一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忠义救国军政治部少将主任。
  在上海抗战期间,朱啸谷因系既未被日伪逮捕,也未投降的军统上海区的高层领导,引起戴笠的重视。为培植亲信,戴笠在中央军校高教班替朱啸谷报了名。朱啸谷到重庆后未去报到,戴笠问其原因,朱啸谷告诉他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希望在敌占区多做些工作。戴笠便安排朱接替军统渝特区区长一职。由于军统上海区的前后几任区长先后均被敌伪逮捕,致使军统上海地下组织遭到重大破坏。因此在重庆,蒋介石召见朱啸谷听取汇报,令蒋没想到的此时站在眼前的年轻人,曾是数年之前带领学生包围外交部请愿闹事的学生。
  朱啸谷在上海时就与中共地下党人多有联系,在任渝特区区长期间,曾为刘尊棋提供去新加坡的机票,也曾为张友渔夫妇提供了去香港的机票,他还亲自驾车送张友渔夫妇到机场。数月后,因香港的报刊上刊登了张友渔先生的文章,引起戴笠警觉和追查,朱啸谷曾托重庆草垭坪机场的场长出面帮忙顶替一下。由于当时驻机场的军统人员曾看到朱啸谷驾车到机场送人,朱啸谷只能出面向戴笠解释:和张友渔在原报社是同事,不了解张是共产党人。为表示承担责任,朱啸谷主动提出辞去区长一职,戴笠当时未同意。
  抗战时期,戴笠领导的军统一面积极抗战,一面仍把共产党人视为心腹大患,跟踪监视着中共地下党人。朱啸谷因长期与中共地下党有来往,深知早晚会有麻烦,此前,朱啸谷已悄悄办理了赴美留学的手续。因戴笠不同意朱辞职,在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兼军统局局长贺耀祖的帮忙下,朱啸谷才得以成行。朱啸谷临行前未向戴笠辞别,当他在昆明机场登机时,有人将信交给他并告诉是戴老板给他的信 。信中,戴笠要求朱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信中还放了200美元的礼金。此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朱啸谷由昆明飞印度,再由印度到埃及,再飞巴西转至美国,辗转历时半年。
  1946年,戴笠座机撞山,机毁人亡,军统美国站有关人员将此消息告诉朱啸谷。朱啸谷便托先期回国的同学与交通大学联系,准备回国后到交大任教。1947年春天,朱啸谷回国。受国民党沪杭路、沪宁路二路局局长陈伯庄邀请,朱啸谷担任了上海火车站总站长、铁路局运务处处长。这时朱啸谷边在交大教书,边在路局工作。戴笠死后不久,军统改组归国防部二厅并更名为保密局,朱啸谷在保密局没有职务。
  在担任上海火车站总站长的第四天,潘汉年来到朱啸谷的办公室看望朱,从此潘汉年与朱啸谷又有了来往和联系。解放战争期间,各系统地下党与朱啸谷发生联系的有张执一、祁式潜、宁武、孟述先、田云樵、邵洛羊等人,朱啸谷还加入了大教联进步组织。因曾在军统任过要职,解放战争期间,朱啸谷还受刘尊棋之托营救北京《新潮》出版社被捕的地下党人。
  上海临解放前,朱啸谷担心自己在军统的经历,与香港某大学进行联系,准备到香港去教书,由于地下党的劝说,朱啸谷最终留了下来。上海解放时,朱老把上海火车站完好无损地交给了共产党。
  受“潘扬案”牵连,青海服刑廿年终获平反
  解放初期,扬帆、杜宣曾受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的委托,宴请张学良将军原办公室主任黎天才将军、原国民党上海铁路局副局长肖伟国先生和朱啸谷,扬帆还转达潘汉年副市长对他们的问候。朱啸谷还被华东公安部聘为特邀委员。华东交通专科运输学校成立后,上海铁路局局长兼运输学校校长黄逸峰邀请朱啸谷出任铁路运输系系主任、教务长。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后,朱啸谷调往同济大学教书,此时的朱啸谷年富力强,专心于教学,先后著有《铁路概论》《汽车运输学》、译著有《汽车调度与管理》等。
  “潘扬案件”后不久,朱啸谷被捕入狱,被判处无期徒刑,押往青海服刑。1975年12月,朱老经特赦出狱。“文革”结束后,经朱啸谷申述,1980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对朱啸谷的原审判决,宣告无罪。其后,抗战时期潘汉年的助手、上海市委统战部原顾问刘仁寿先生登门看望朱啸谷。不久朱啸谷回到了同济大学,已古稀之年的他作为退休教师赋闲在家。
  1982年,刘尊棋先生来到上海探望朱啸谷,同时转达张友渔先生的口信,欢迎朱啸谷到北京工作。因此时已平反,朱啸谷便婉言谢绝。不久,刘尊棋先生邀请朱啸谷到北京参加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
  1984年,朱啸谷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97年,朱啸谷落实了离休干部政策。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邵洛羊老先生证明:1949年3月,他作为当时上海市地下党市委策反部的成员接手田云樵与朱啸谷的联系工作。邵老还说我们不应该过河拆桥。爱国抗日,英雄无名,一生悲壮的朱啸谷于1998年驾鹤西去。 (作者为朱啸谷之婿) 责任编辑 周峥嵘
其他文献
我的母親陶琴薰,是民国名人陶希圣的女儿。  一般来说,女人情感比较细腻,需要寻求慰藉,所以女人大多有闺蜜。  母亲一生中,有几个闺蜜。抗战发生之前,外祖父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母亲在北京读初中,交到第一个闺蜜。母亲几十年后还记在心里,对我讲过几次,她叫姜硕贤。可是没多久,姜硕贤跟随男友,双双奔赴延安,从此断了联系。  母亲在香港读书,也交到一个闺蜜黄泳荠,我们称她黄阿姨。高二时母亲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
期刊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
期刊
朱德同志高度重視统战工作,也十分善于开展统战工作,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就十分注意团结联络原滇军战友范石生等,分化和瓦解敌人,为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实现会师,揭开中国革命崭新的篇章奠定了基础,留下了统一战线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利用主持人大立法工作,到各地视察,在不同场合与党外民主人士会晤等,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关心人、帮助人、鼓舞人
期刊
在现当代书画家中,姨公王个簃先生是一位诗、书、画和金石治印四绝的艺术家。我奶奶和王个老的夫人张襄如是亲姐妹,我奶奶叫张襄贞,是妹妹,所以我管王个老叫姨公。  登门听姨公传道授业  我自小喜欢书画。父亲见我对书画情有独钟,就萌生了带我去拜访王个老的想法。上世纪60年代,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第一次带我去兆丰别墅拜访姨公。初见姨公,我愣住了,高个子,一头银发,双目炯炯有神,我不由得有点局促。听完父亲介绍
期刊
到我这年纪,新人越来越不熟悉了,熟人又一个个凋零了,剩下就是越来越多的故人故事,让我久久地停留在回忆之中……  老顽童“高老头”  高式熊,大家都尊称他“高老”,他确实老了,98岁了。也有更多人称他“高老头”,他一点不生气,一生如此。他96岁以前还活跃在社会的各种舞台上,这确实不多见。  我四五十年前就与他熟识,他长了一副西方人的面孔,却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式的士大夫。他长得高高大大的,满脸笑容,
期刊
记得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以下的名言:“所有的改革都是被迫的。”(见郑必坚《大战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这句话应用在蒋经国晚年,决定从“保守”走向“开放”的过程,自是十分真实确切。他当年的确是在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加上自己健康的恶化,被迫而不得不走的唯一一条路,应是持平之论。  只是在过去几乎所有研究蒋经国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却少有人从这个“被迫”的角度,来论断他
期刊
1959年,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艺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出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上任后,他抱着捍卫民族传统的决心,誓将中国画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潘院长在1961年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育会议时,首倡中国画三科(人物、山水、花鸟)独立教育,他指出三科的学习基础,各有它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为了专精地培养人才,三科必须分开教育,会上展示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育方案和实施成果,得到了上级
期刊
陈望道是中共创始人之一,1923年退党后,他与中共是什么关系?他仍旧照他当年回答茅盾的话“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茅盾著:《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在党外为党默默工作。除了上世纪20年代他在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等为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服务外,还有更多的案例可以说明他的政治身份吗?到了30年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后,
期刊
在文学界、新闻界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界,提到学者、报人、作家曾敏之先生,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他曾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香港作联四届会长,还担任过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要职。他曾数次率香港作家代表团访问上海,莅临复旦大学等高校,并会见沪上多位文友。  1991年9月,我初次有机会见到尊敬的曾老师。那时候他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率香港作家代表团一行访问祖国内地,
期刊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社会各界人士酝酿了一次慰劳人民解放军的捐献义卖活动。这次活动前后2个月,动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募集的资金和慰劳品数量巨大。工商界作为其中一方面,在这场捐献义卖活动中,既有成绩,又曲折艰难,进步与顽固,坚定与彷徨,主动与被动交织于一体,最终支持中国共产党,拥护新生人民政府成为主旋律,工商界谱写出一曲劳军之歌,回声嘹亮了整整70年。  工商界酝酿筹备成立劳军分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