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诞生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平,号赏壶阁主人,网名“老紫砂”,杭州茗壶(紫砂)艺术馆馆长。结缘紫砂二十载,收藏明清紫砂古壶和紫砂雅玩五百多件,多年来致力于发掘、研究和弘扬紫砂文化,著有《明清紫砂珍赏》。
  宜兴制陶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现代意义上的紫砂茶具却起源于明代。
  最早把紫砂做成茶壶的,是宜兴当地一座寺庙中的僧人。后人一直称其为“金沙寺僧”。
  制作紫砂茶具最早的名家是供春。供春原本是明正德甲戌进士吴颐山的书僮,随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见到金沙寺僧人制作紫砂壶,便利用空闲时间,“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学做紫砂壶。供春的年纪比金沙寺僧小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算师徒关系。供春从金沙寺僧那里借鉴了以紫砂制壶的理念,但在形制、工艺等方面却加以发扬光大,把紫砂茶具从民间日用器推向了艺术的殿堂。康熙年间的《宜兴县志》记载:“供春制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因此,供春被当作紫砂茶具的初创者,奉为紫砂的鼻祖。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紫砂壶出土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的墓葬。这是一把从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提梁壶的,被称为“吴经提梁壶”。这把壶是目前已知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紫砂壶。壶上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但它是与供春同时代的作品。前面讲到,供春是吴颐山的书僮,吴颐山在正德甲戌(1514年)中了进士,由此来看,供春陪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应该在1512年前后,供春也就是这个时候学做紫砂壶的。吴经提梁壶制作于1533年之前,此时,供春刚好三四十岁。所以吴经提梁壶具有供春制壶时期的特点,对我们了解、认识紫砂初创时期的泥料、工艺、形制风格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吴经提梁壶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泥料不同。《阳羡茗壶系》记载,初创时的紫砂是从制作缸、瓮的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炼”得到的。并不是现代我们所见的紫砂,泥料不如现在的纯,色泽不如现在的正,颗粒也比较粗。
  其次,工艺不同。金沙寺僧是以“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的方式做壶身,然后按上壶嘴、壶把和壶盖,一把壶就算做好了。供春则相对有所变化。“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可见紫砂茶具初创期,制壶的手法、工艺、制壶工具都与后面的不同。
  第三,器型不同。初创期的紫砂茶具都比较大。《阳羡茗壶系》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明文震亨《长物志》中说:“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说明供春的壶应该是大壶。吴经提梁壶高1717厘米,符合史料记载。
  初创期的紫砂茶具从无到有,从僧人的偶尔为之到供春的有心制作。从日用品到艺术品,是一个不断探索、创造、发展的过程。以今日的眼光看,初创期的紫砂茶具无论是泥料、做工、烧成、实用,都有明显的缺陷,但如果细心品味。却也能感受到它们特有的古雅和质朴,感受到古人的心境。
其他文献
茶和酒的关系,在都是供人们饮用之外。还有两种情况大概少有人道及。一是以茶调酒,二是以茶酿酒。  我喜欢杂览,乱翻各种闲书,京剧与历史传记类都是我所好的,《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就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是曾多年为梅兰芳当秘书的一位老先生,书中写到过去在北京城,经营绍酒的商家,以普洱、龙井等茶兑黄酒,提高口感品位。这种调酒的秘诀,后来失传了。实在遗憾。连像吃喝之道这样广有群众基础与人气的文化都不能保证长
期刊
有一位老人,在我国的传统文学界,已经难以用独步天下来描述:  他97岁的高龄,却笑称自己只有尚不足50“公岁”。  他虽与屈原隔千年,却诗心相通。  他一生爱美文,更爱美人,以风流倜傥,浪漫多情闻名文坛。  他年轻时嗜酒,年长后嗜茶,如同他钟爱天下美人一样钟爱着天下好茶。  他,便是人称“活屈原”的大学者文怀沙。  “我本身是两个文怀沙,一个文怀沙是酒的文怀沙,已经死掉了,今天这个是茶的文怀沙。”
期刊
中国茶文化大辞典 作者: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是由两位茶学专家和一位文化学者共同主持完成的,三人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茶的底蕴有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文化的内容也更显丰满。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中国茶文化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一个“闲”字上。这种闲不是忙里偷闲,而是生活的自然状态。用“水流心不竞”来形容表达它,最恰当不过。
期刊
在一个地方,你会惊艳于大茶树的俊美,沉醉于布朗族的文化,飘渺于阳光穿透云雾的瞬间,舒缓于茶汤徐徐的芬芳,四舞合而为一,这就是景迈山。  一个星期的景迈之旅,留给我的是景迈山隔世的宁静,歪垦老人纯净透明的歌声,岩星坎天真的布朗族舞,还有静坐古茶树旁,随手摘一片野草,每天嚼着生黄瓜想留下的真实念头。    景迈风光    一路上旖旎的亚热带雨林风光扑面而来,有秀美的傣家竹楼。俊俏的傣族少女,还有湿润的
期刊
第一次听到“东方美人”,便为这美丽的名字心驰神往。  而第一次拥有“东方美人”,是源自天福月饼的馈赠。月饼常见,“东方美人”却不常有,为了这一小盒“东方美人”,我一下子买了四盒月饼。还记得与同事品饮时开的玩笑,“喝东方美人,你可以感受到舌头与茶的接触,似乎就是与一位美人接吻。”与东方美人初次邂逅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就在我和朋友们的欢笑中渐渐消逝、沉淀。    亲近“东方美人”    一次机缘,又得到
期刊
成都是座散漫而休闲的世俗之城,此处的佛与道无可避免地打上了世俗的烙印。高僧与道士大隐于市,世俗之徒穿梭于庙观寺院。大慈寺和青阳宫作为佛家与道家的圣地,殿内却都有个茶园子,竹架绿藤,竹椅、石桌、盖碗茶,信佛或向道的信徒们在此品茶、晒太阳、摆龙门阵,还有穿梭于茶桌间的茶博士。  佛道圣地,世俗如此,岂不是一大美事?    大慈寺:蜀中禅茶之翘楚    大慈寺庄严肃穆的大门似乎是一道界,门外是喧嚣之声不
期刊
5月的福建,遍地茶香。  其中,有一种茶,它个性斐然,在春天绽放,酝酿出一盏清柔的茶汤:在秋天绚烂,散发出一股馥郁的芬芳。安溪铁观音就是以这样独特的气质,成为中国乌龙茶的翘楚。  没有哪一种茶,可以像铁观音一样,让一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一跃成为国家经济百强县;也没有哪一种茶,可以像铁观音一样,在短短10天时间里,吸引来全国各地的爱茶人;更没有一种茶,可以像铁观音一样,吸引着爱茶人像朝圣一样,一次又一次
期刊
他们是知名企业总裁,或社会名人,他们还是国学研修者,但他们更是虔诚的茶人。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国学大讲堂董事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怀着“品茶、论道、结缘”之心,寻茶寻到了武夷山。  本刊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零距离接触他们的茶心。    寻茶人物素描    郭杰 中国红牛第一任总裁,亚太经合组织文体产业委员会主任,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中国分会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体育产业俱乐部总裁,中国沃天体育管理集团
期刊
地点:老茶吧(陈仁泉的私人茶室)  主角:陈仁泉(职业摄影师,文史研究者)  内容梗概:  某个午后,当我第一次走进德阳这家老茶吧,恍惚间仿佛走进了一段隔世的岁月,在这段岁月中品咂着各种悲欢各种滋味。  老茶吧的主人名叫陈仁泉,他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也是一个文史研究者,作为一个文人的私人茶室,这里没有考究的器皿,也没有价值连城的茶叶,但是坐在茶室中,慢慢地品尝一壶茶,一种情绪就慢慢地蔓延开来,爬满内
期刊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里,涉及茶的诗词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历代咏茶诗词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早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奇瑰宝。曹雪芹也以它梦笔生花的文采,在《红楼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才,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清代的饮茶风尚。    十二钗联句咏茶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常见形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篇。古人用联句来咏茶在茶诗中是比较少见的。《红楼梦》联句诗中写茶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