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力加强和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施创新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创新思维 思想品质 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支柱,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熟悉的能动作用,不断以新奇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一再告诉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不能只是“追赶”和“引进”,必须“跨越”式地发展,要跨越,唯有创新。要创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只有靠教育来培养,这正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因此,必须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意识练习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1.激发学生想疑、敢疑
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觉到成果的喜悦。即使有的问题有失偏颇的立场观点,也不能马上否定,而是给予辩证的点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又纠正了其错误的观点;反之,教师动辄就批评指责,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泯灭,造成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进行了。只有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不同的观点,大胆的进行思考、生疑,才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
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善问是激发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生疑善问就没有思考,熟悉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无法形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生疑善问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假如从文字阅读能力来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小学生都能读通,但其中所表达的概念、观点、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更不用说理解把握运用了。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了、明白了、会用了就能体会到学习轻松愉快有乐趣。否则,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懒于提出问题,他们认为反正老师到时会讲的,自己何必多此一举。其次,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疑”的存在对于整个教学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
二、基本思维方式练习法
把培养基本思维方法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基本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它是由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的连接构成的。因此,人们熟悉事物时,要对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又要从事物的整体性去综合把握。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的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初三的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第七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第八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把这三课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组成部分,最后下结论。即整体——部分——整体。教材84页最后一段可以看成是这三课的序言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共同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这一段展开就是第六、第七、第八课,通过分析最后在教材131页第三自然段下结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竞争与激励练习法
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迅猛发展,设置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等适度紧张的课型,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灵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竞技场得到锻炼和强化。例如在学完了法律的特征后,通过对案例进行知识抢答,判定它们分别属于哪一个特征,在紧张的抢答中,死记硬背再也没有用场,而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和能力的集中却得到了强化,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社会实践练习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1.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2.指导学生办政治手抄报。3.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需要,组织学生到农村调查采访。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1.教育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大部分政治教师认为,创新教育模式实施带来的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这表明教师对自身工作和任务的更新熟悉与实践,表现在对学生学习主人的尊重、平等上,教师的教法在学生的质疑答辩中受到挑战,因此教师有压力。
2.激发起充电的欲望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人,他们对知识的构建研探更透彻,渴求更强烈,新思路、新想法层出无穷。教师要担任指导学生的工作,只有加深自己知识的领域及广泛获取社会科学信息,不提前充电,自己就不具备指导学生研探新知、创造学习的能力和条件。
3.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注重过程,把方法和内容相结合,学习思想政治不仅是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學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心理等普遍提高。
4.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学为教服务”,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了教师是绝对权威、少数尖子学生是小权威的局面。老师从情感上给学生以尊重、关爱、赏识、鼓励,使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2002年12月
关键词:创新思维 思想品质 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支柱,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熟悉的能动作用,不断以新奇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一再告诉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不能只是“追赶”和“引进”,必须“跨越”式地发展,要跨越,唯有创新。要创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只有靠教育来培养,这正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因此,必须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意识练习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1.激发学生想疑、敢疑
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觉到成果的喜悦。即使有的问题有失偏颇的立场观点,也不能马上否定,而是给予辩证的点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又纠正了其错误的观点;反之,教师动辄就批评指责,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泯灭,造成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进行了。只有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不同的观点,大胆的进行思考、生疑,才能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2.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
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善问是激发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生疑善问就没有思考,熟悉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无法形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生疑善问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假如从文字阅读能力来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小学生都能读通,但其中所表达的概念、观点、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更不用说理解把握运用了。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了、明白了、会用了就能体会到学习轻松愉快有乐趣。否则,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懒于提出问题,他们认为反正老师到时会讲的,自己何必多此一举。其次,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疑”的存在对于整个教学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
二、基本思维方式练习法
把培养基本思维方法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基本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它是由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的连接构成的。因此,人们熟悉事物时,要对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又要从事物的整体性去综合把握。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的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初三的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第七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第八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把这三课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组成部分,最后下结论。即整体——部分——整体。教材84页最后一段可以看成是这三课的序言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共同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这一段展开就是第六、第七、第八课,通过分析最后在教材131页第三自然段下结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竞争与激励练习法
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迅猛发展,设置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等适度紧张的课型,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灵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竞技场得到锻炼和强化。例如在学完了法律的特征后,通过对案例进行知识抢答,判定它们分别属于哪一个特征,在紧张的抢答中,死记硬背再也没有用场,而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和能力的集中却得到了强化,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社会实践练习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结合教材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1.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2.指导学生办政治手抄报。3.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需要,组织学生到农村调查采访。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1.教育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大部分政治教师认为,创新教育模式实施带来的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这表明教师对自身工作和任务的更新熟悉与实践,表现在对学生学习主人的尊重、平等上,教师的教法在学生的质疑答辩中受到挑战,因此教师有压力。
2.激发起充电的欲望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人,他们对知识的构建研探更透彻,渴求更强烈,新思路、新想法层出无穷。教师要担任指导学生的工作,只有加深自己知识的领域及广泛获取社会科学信息,不提前充电,自己就不具备指导学生研探新知、创造学习的能力和条件。
3.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注重过程,把方法和内容相结合,学习思想政治不仅是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學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心理等普遍提高。
4.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学为教服务”,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了教师是绝对权威、少数尖子学生是小权威的局面。老师从情感上给学生以尊重、关爱、赏识、鼓励,使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2002年12月